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解决现有的问题。现将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中的做法与思考进行总结。
一、明确教研思路,重在发展
校本教研研什么,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课改伊始,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确的。为此,学校召集广大教师定期集中学习课改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和广大教师一起了解我校现状,了解师生的现有水平,确定了我校校本教研的最终目标。即: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学校和教师共同成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课改前两年,我们首先把校本教研定位在营造教研氛围,搭建交流平台,专业引领引路,同伴互助铺路,自我反思进步这一目标上。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合作的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我校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去年,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我校的校本教研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即:以课堂教学问题研究为突破点,以同课研究、课堂达标、调节教学为手段,提高教师捕捉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构建教研文化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没有校本教研。教师是否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能否落实的问题。过去的教师培训,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对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很少涉及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很多教师缺乏研究意识,把科研看成是教育专家、教研人员的事;因此,很多教师缺乏研究能力,不善于从实践中发掘提炼问题,不熟悉研究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不知道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和科学总结,停留在凭经验教书,按传统办事阶段,这严重影响校本教研的开展和发展。为此,我组织组内教师积极学习有关文件和理论文章,观看有关专家关于校本教研的讲座录像,深入了解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基本要素。还通过自学、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使教师明确了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掌握了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增强了研究意识,养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相结合的习惯,提高了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探索、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教学模式。。
三、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确定研究主题
学校和教师实践的、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校本教研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教育智慧、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过程。但是.在当前校本教研的问题提出方面,普遍存在没有问题、漫无边际、虚弱肤浅、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问题,即缺乏问题意识, 或所提问题大而不当,研究无从入手。虚弱肤浅。即提出的问题理论、实践根基松软。缺乏研究价值。脱离实际,即提出的问题纠缠学术概念,缺乏实践依据,不与自己所在的学校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相联系。致使校本教研刚起步就陷入困境。帮助、引导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帮助他们养成思考和怀疑的习惯。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要引导教师养成自觉地观察发现的习惯。
2、要引导教师养成自我追问的习惯。
3、要引导教师养成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校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学习型团队的打造,点燃教师思维的火花,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定期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通过“问题研究”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等形式深入研究。
三、校本活动重在研究,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使自己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真正主人,就必须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不断研究更新发展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已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逐渐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所谓研究,就是基于学习、探究、合作、模仿的创造性活动。简单讲研究是群体合作的一种关系,通过搜集现象、概括归类、条分缕析、辩证思维,来发现客观规律。研究意识即实事求是、追根究底的意识。教师只有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使其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切实有效地培训教师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贴近教师实际需要的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应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给予积极的评价。逐渐使教师养成乐于研究的意识和行为,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师要常常自我质疑和反思,我们在研究什么问题,问题是否真实、有价值?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是什么。方法、手段和程序是否科学合理?我们的研究成果应该如何表达、应用、推广,成果是否科学、有效?教师要把研究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学校为基础,以现实为基础;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生活,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自觉发展创新、发现认识掌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
四、校本教研推动教育教学的提高
“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不仅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在改变教师的价值观、教学观和集体舆论,促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校本教研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在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的教学内容;听完观摩课后进行评议时,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这些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共同分享成功经验的机会,还强化了合作意识。教师之间形成了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的氛围,这为教师以后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不时地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
通过教研、反思,老师们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领会了“新课程、新课堂”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乐学,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通过校本教研,克服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教师有机会对自己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调整和改进,从而成为主动研究的主体。教师的研究热情高涨,研究范围更深广。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几年来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一、明确教研思路,重在发展
校本教研研什么,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课改伊始,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确的。为此,学校召集广大教师定期集中学习课改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和广大教师一起了解我校现状,了解师生的现有水平,确定了我校校本教研的最终目标。即: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学校和教师共同成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课改前两年,我们首先把校本教研定位在营造教研氛围,搭建交流平台,专业引领引路,同伴互助铺路,自我反思进步这一目标上。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合作的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我校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去年,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我校的校本教研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即:以课堂教学问题研究为突破点,以同课研究、课堂达标、调节教学为手段,提高教师捕捉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构建教研文化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没有校本教研。教师是否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能否落实的问题。过去的教师培训,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对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很少涉及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很多教师缺乏研究意识,把科研看成是教育专家、教研人员的事;因此,很多教师缺乏研究能力,不善于从实践中发掘提炼问题,不熟悉研究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不知道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和科学总结,停留在凭经验教书,按传统办事阶段,这严重影响校本教研的开展和发展。为此,我组织组内教师积极学习有关文件和理论文章,观看有关专家关于校本教研的讲座录像,深入了解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基本要素。还通过自学、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使教师明确了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掌握了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增强了研究意识,养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相结合的习惯,提高了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探索、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教学模式。。
三、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确定研究主题
学校和教师实践的、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校本教研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教育智慧、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过程。但是.在当前校本教研的问题提出方面,普遍存在没有问题、漫无边际、虚弱肤浅、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问题,即缺乏问题意识, 或所提问题大而不当,研究无从入手。虚弱肤浅。即提出的问题理论、实践根基松软。缺乏研究价值。脱离实际,即提出的问题纠缠学术概念,缺乏实践依据,不与自己所在的学校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相联系。致使校本教研刚起步就陷入困境。帮助、引导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帮助他们养成思考和怀疑的习惯。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要引导教师养成自觉地观察发现的习惯。
2、要引导教师养成自我追问的习惯。
3、要引导教师养成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校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学习型团队的打造,点燃教师思维的火花,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定期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通过“问题研究”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等形式深入研究。
三、校本活动重在研究,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使自己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真正主人,就必须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不断研究更新发展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已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逐渐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所谓研究,就是基于学习、探究、合作、模仿的创造性活动。简单讲研究是群体合作的一种关系,通过搜集现象、概括归类、条分缕析、辩证思维,来发现客观规律。研究意识即实事求是、追根究底的意识。教师只有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使其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切实有效地培训教师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贴近教师实际需要的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应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给予积极的评价。逐渐使教师养成乐于研究的意识和行为,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师要常常自我质疑和反思,我们在研究什么问题,问题是否真实、有价值?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是什么。方法、手段和程序是否科学合理?我们的研究成果应该如何表达、应用、推广,成果是否科学、有效?教师要把研究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学校为基础,以现实为基础;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生活,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自觉发展创新、发现认识掌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
四、校本教研推动教育教学的提高
“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不仅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在改变教师的价值观、教学观和集体舆论,促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校本教研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在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的教学内容;听完观摩课后进行评议时,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这些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共同分享成功经验的机会,还强化了合作意识。教师之间形成了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的氛围,这为教师以后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不时地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
通过教研、反思,老师们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领会了“新课程、新课堂”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乐学,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通过校本教研,克服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教师有机会对自己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调整和改进,从而成为主动研究的主体。教师的研究热情高涨,研究范围更深广。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几年来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