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意识中未来的家鄉。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从鲁迅被冠以“乡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为自己是乡土小说作家。其写,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格调迥异,侧重点也呈现出差异性,然而他们却共同造就了乡土小说写作的黄金时代,为沉闷的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笔者在下文中将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当新文学时期迈入第一个10年阶段,《中国新文学大系》就诞生了。这是由各编纂人写成的导论,对10年的文学作品的特性进行阐述。当中,作为当时的社会主流写作类型,乡土文学开始被界定与研究。
  例如鲁迅,其是从自身的角色特点——远离家乡、侨居城市来进行写作的,其写就的乡土文学包括故乡的记忆、文章的情感格调、离乡的感受等。此处,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乡土文学中的离愁别绪,已经不单纯是我国唐代诗句中所描绘的客居异地的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思念只是外出的人们因异乡与乡关的地理间距所引发的,而乡关这个概念是凝定的,缺少时间的波动,它由三类时态,即过去、现在、以后,以此来影响乡土文学创作。因此,在乡土文学里,拥有三类相异时态的乡土描绘景象:一是过往的、目前已经消失的、让作者极为挂念的家乡;二是暗黑因素繁多、招人厌恶的家乡;三是期待中的新家乡,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执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以三类时态抒发思乡情怀的离愁别绪中,存在一个乡土的伊甸园—失乐园—重新拥有乐园的思辨思维。其实,这是一种潜在的逻辑。在发展期的乡土文学中,还要以心绪或感情作为引导,还没有升华到明朗的理智认知。发展一段时间后,这类潜藏的逻辑转换成了理智的思辨逻辑,当初隐约的思想情感,演化成浓郁的乡土缅怀情感,对既定区域形而下的乡土怀念升华为对整个国家当前存活模式与以后命途的形而上的研究,乡土文学的思维与感情韵味形成,让乡土文学的根基更为牢固,并由此而诞生乡土文学的创作热潮。
  从发展期乡土文学的趋势与涵义来看,鲁迅在二三十年代的归纳与评论可谓一语中的。然而,其对乡土文学内藏的进步潜能还没有进行研究,也并未预估到以后乡土文学创作将成为潮流。所以,虽然是鲁迅先生最早开始给出乡土文学的定义,其侨居首都并首先描述了故乡的情景,然而鲁迅没有承认自己创作的文学是乡土文学。笔者揣度,鲁迅所写的作品中思乡的离愁别绪还处于感受态势,不能囊括其思想。但是,其曾指出许钦文为其第一个短篇作品集起名为《故乡》,并指出其作品隶属乡土文学范畴。根据这种想法,当鲁迅自己的作品问世后(《故乡》),其实在潜移默化中也变成了乡土文学作者。实际上,鲁迅以乡土为阐述对象的小说,正是乡土文学的一种。鲁迅自身,加上任职于《浅草》的废名、沈从文等,均为二三十年代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
  鲁迅的《故乡》,开头便阐述“我”超过二十载后重新返回家乡时的所见所闻。在作品中,在“我”的潜藏意识中,家乡早已改了容貌。印象中到处可亲可爱的家乡被时间的洪流埋葬在了“我”的意识中,其情景无法再追寻。当“我”闻知妈妈提到童年时期的好友闰土时,这情景又探出了头。鲁迅在描写其和闰土的往事时,包含“我”与闰土的交际与友情编织的回忆图像。而鲁迅另一部小说《社戏》,其印象中的场景变为了现实,写的是“我”与一些家乡伙伴听社戏、盗罗汉豆的有趣事件。这所有的内容,在鲁迅的小说中,已经不单纯是对过往人事的怀念,而目的是在于构建一个人们相互间、人与环境间一派祥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境界,就是已成过往的家乡的象征。
  但是,不管是《故乡》或是《社戏》,这过往的家乡的美的画卷,却是目前家乡近况与城市生存环境造就的。饥饿、苛捐杂税、兵灾、官僚导致的不堪负重的人生景象,让闰土变得木讷、神经质;让豆腐西施这种农村美女失去了原来的恬静与朴实的品质,变得凶恶,只为自己打算。人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打破了以往家乡的一派祥和的氛围。而在另一部《社戏》中,“我”的两回城市听戏与少年时代听戏的强烈反差,并非来源于戏剧,而是来源于听戏所呈现出的人文环境——城市与乡村人们间的隔阂,其为当年极富人情味的家乡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暂且不探讨“我”印象中的家乡的魅力,文人对从村庄到城市生存环境普遍的感觉正在失真,这也是乡土文学中关于以往家乡的相同的心理背景。这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感受,致使乡土文学更多地成为了批判文学。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等,是有关普通人物悲惨遭遇的阐述,其都体现出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垂死挣扎;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许杰的《惨雾》等,记录了包含水葬、冥婚、乡村打斗等乡村的迷信行为,阐明其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王鲁彦的《黄金》等,则将重心转移到家乡的当代流变,因为当代文化的入侵,乡土圈子内人物间的关系变成了罪恶的钱财贸易,不得不让人感叹世风日下。而鲁迅的乡土小说,如《祝福》《阿Q正传》《离婚》《风波》,已经不单纯是对家乡人物的穷苦命运的描述,而是直接指向家乡人物的内心世界,希望通过自己的描写让更多的人关注乡土人物的精神世界。
  以上所阐述的小说呈现的家乡情景,着眼于家乡目前的生存模式,并未发现有过往的美梦,也并未出现有关家乡未来的美梦,进而让乡土文学中一部分作家被冠以写实派的头衔。乡土文学中的写实派,到30年代,如茅盾、张天翼等作家,从普通的家乡痛苦现状的描写过渡到对乡土的社会阶层的解析与评论,进而演变成普罗文学,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乡土小说。但是,在二三十年代,也有另外一部分文学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依然无比眷念以往的家乡。这样的情况,来源于作家对当前家乡与寄居大都市的生存形态感到双重不满。这部分文学家是家乡梦的追寻者,同时又极力否定大都市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废名前期的乡土小说内,满是类似鲁迅《故乡》中的悲凉,而《莫须有先生传》的精神历练,也是废名一直所寻求的道。文中讲到,源于城市人的粗俗,莫须有先生才有了遁世与隐居的意图。而卢焚也是对家乡感到厌恶,从而产生避世而居的念头,结果让人极为绝望;沈从文离开湘西的初衷,是源于其在20岁以前对家乡的印象,沈从文撰写了家乡的黑暗现状,让其犹如身处阿鼻地狱。来到城市以后,沈从文发现其面临的城市生活情景,又产生了对自然本性的普遍失望。城市人生与家乡场景的互参,让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开始定型。
  正是这类对目前的家乡与城市人生境况的双重绝望,让这部分文人极为眷顾以往的家乡。《竹林的故事》已经昭示出废名的避世意图,乡土意识强烈的作家们,在这种剧烈的反差中思考人生,不得不说极为中肯。
  综上所述,不管家乡与以前的样子有何区别,重新返回伊甸园、重新建设伊甸园均表达了文学家对故乡的爱。从科学的视角来讲,都是空中楼阁。而正是这类空中楼阁,成为中国乡土小说的指引灯塔,让乡土文学家不至于迷失方向。笔者认为历史上对这类想法全盘否定的状况必须改变,将其当作乡土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部分乡土文学家“洗清冤屈”。
  (河北衡水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加缪说:“我试图通过鼠疫来表达我们所遭受的窒息以及我们所经历的受威胁和流放的环境。同时,我还想把这种表达推广到总的生存概念上。”柳鸣九对加缪的评价是:“把关注的眼光投向超出肉体与生理痛苦之外的精神人格痛苦。”正如诺贝尔给加缪的颁奖词:“他由一种真诚的道德感所激励,将整个人生奉献于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之探讨。”《鼠疫》正是一部高度关注人的存在与人性的作品。  一、荒诞的世界阿赫兰  (一)阿赫兰本身  
期刊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通道县以“百里长廊风景风情”著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区偏远,县域经济实力不强,资金投入有限,宣传力度不够,基础接待设施相对落后,知名度有待提高。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中,虽零散地建立了一些旅游网站等,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特别是在网站视觉设计上还欠缺很多。所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本项目立足通道县情对现有通道旅游网站进行视觉
期刊
博物馆在这个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沉淀了人类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是大众追溯过往、展望未来的场所。然而,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场所中,如何把文物藏品展示得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喜欢上博物馆,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早把展示设计运用到博物馆里的是在自然科学博物馆中,以后逐渐被历史类、民俗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所采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社会心理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来华观光旅游的外国客人日益增多。“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人一贯的养生之道,由此衍生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菜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增添了不少光彩。外国人在品尝中国佳肴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的原材料和加工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中餐菜名的翻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客人在品尝中国佳肴的
期刊
一年的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让笔者深刻感受到低年级孩子对美术课的热爱,小学美术低年级绘画就是涂鸦,整个绘画过程也是一种高级学习过程,对孩子素质的培养很关键,也很重要,相对于主课课堂上系统知识学习的紧张,美术课堂上孩子们特别轻松,非常快乐。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里,绘画课占很大比重。因为低年级孩子识字不多,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能上都是用画,在画的过程里学知识,学审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至于画得
期刊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文化以及艺术修养,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幼儿艺术互动教学模式的实现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幼儿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时期是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在艺术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缺陷,其也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开启中职语文课堂宝库的金钥匙。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在上课伊始就先声夺人,力求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让语文真正成为中职生学习实践的铺路石,真正成为其将来职业人生发展的沃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
期刊
玛莎·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这本书中,以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为例,揭露和批判了經济学及功利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一种诗性正义,一种建构在文学和情感基础上的正义和司法标准。本文从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旁观者视角和保持警惕、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诗人作为裁判四个方面去探讨文学对培养人性和追求正义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  生而为人,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期刊
“礼”的兴起是很早的,周公始作礼,在我国儒学中,“礼”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本应成为礼仪示范,但在当下却存在着礼仪失范的现象,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近年来,许多人呼吁“回归”,使得各种传统礼仪也走上了复兴之路。  一、我国传统礼仪  到目前为止,我国也未确切定位传统礼仪的具体内容。但我们研究一个现象,首先应对其进行定位。什么是“礼”?据考证,“礼”最初是用来敬奉神明的
期刊
维特自杀的悲剧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是由于生命意义的降低,将存在的意义锁定在爱情的唯一层面上,导致内心脆弱不堪,高度内倾,无法应对残酷无比的现实社会,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关于18世纪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的悲剧原因,大多数研究认为是外部封建社会压迫和内部性格极端,强调社会历史和心理性格的内因和外因,而忽略了对当时文化原因的研究。本文从文化角度再探维特的悲剧原因,认为是维特生命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