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滥觞”一词并不冷僻,它几乎被所有语词类辞书收录,而且解释大致相同。具有代表性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滥觞”的解释:
【滥觞】〈书〉①【名】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②【动】起源:词~于唐,兴盛于宋。
这个解释既符合词语产生的理据,又符合词义演变的过程。含义只有一个:起源。词性包括名词和动词两类。感情色彩中性,可以指好的事物的起源,也可以指坏的事物的起源。
用作名词时,正确的用法如:
(1)随后,在当地居民李栋梁的带领下,当地民众、环保社团、专家、大学生联合掀起了一场台湾历史上最著名的环保运动。这起事件也成了台湾环保运动的滥觞。(《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
用作动词时,多组成“滥觞于……”结构,表示起源的时间、地点或基础。正确的用法如:
(2)文物研究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滥觞于古代金石学;但文物学在中国又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年轻学科,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建立。(《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日)
由于人们没有掌握“滥觞”的词义,因此,实践中“滥觞”被错用的例子十分常见。错用最多的是把“滥觞”当作“泛滥”“滥(过多,过度)”来理解,而且视为贬义。还有用作“波及”“影响”的,一些用例则不知所云等。
【滥觞】〈书〉①【名】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②【动】起源:词~于唐,兴盛于宋。
这个解释既符合词语产生的理据,又符合词义演变的过程。含义只有一个:起源。词性包括名词和动词两类。感情色彩中性,可以指好的事物的起源,也可以指坏的事物的起源。
用作名词时,正确的用法如:
(1)随后,在当地居民李栋梁的带领下,当地民众、环保社团、专家、大学生联合掀起了一场台湾历史上最著名的环保运动。这起事件也成了台湾环保运动的滥觞。(《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
用作动词时,多组成“滥觞于……”结构,表示起源的时间、地点或基础。正确的用法如:
(2)文物研究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滥觞于古代金石学;但文物学在中国又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年轻学科,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建立。(《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日)
由于人们没有掌握“滥觞”的词义,因此,实践中“滥觞”被错用的例子十分常见。错用最多的是把“滥觞”当作“泛滥”“滥(过多,过度)”来理解,而且视为贬义。还有用作“波及”“影响”的,一些用例则不知所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