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纸大战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接到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询问我们学校的清洁工作是否一切正常,对方在得到了肯定答复后气势汹汹地说:“那为什么学校卫生间里没有厕纸?”
  啊?不能吧,我怎么没听说学校闹厕纸危机?没办法,有人抱怨就得有人解决啊!于是,我打电话给学校后勤部负责人盖比。听了我的叙述,盖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你知道为什么厕纸都没了吗?”
  “为啥?难不成还有人偷那个?”
  “没错,就是有人偷!清洁工每天都会补充新的厕纸,但哪能赶上小偷的速度啊!我们也是很无奈。”
  这哪里只是无奈,简直是无语!
超市安排专门的安保人员负责守护厕纸。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只听说过口罩脱销、洗手液消毒液断货、大米白面遭抢,可是厕纸?居然还出现了厕纸小偷?
  其实就目前而言,澳洲的疫情还不算特别严重,或者说,疫情才刚刚开始,高峰期还没有到来。但是人们却早早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开始疯狂囤货。似乎一夜之间,各大超市纷纷告急,很多货架上的貨物都被抢购一空,首先售罄的便是人人钟爱的厕纸君,仿若拔了头筹的花魁,人人争而不得,甚至还有人为了一包厕纸在超市大打出手,直到警察现身方才罢休。
  记得上周末去超市,收银员要求检查购物车,老公笑问:“是在找厕纸吗?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收银员立马被逗乐了:“你说这都是什么事儿啊,我都觉得脸红,全世界都要看咱们澳洲笑话了……”其实不只澳洲,好多国家都出现了厕纸危机。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等都在经历厕纸大战。
  对此,伦敦大学学院消费者与行为科学专家迪米特里奥斯·齐夫里科斯博士解释了灾难性恐慌与一般性恐慌之间的区别。而厕纸大战正是疫情引发的一般性恐慌所表现出的直接结果。
  灾难性恐慌通常是因为人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例如自然灾害。大家知道它会发生,而且通常会持续几天,所以可以理性地决定要购买何种商品。但是在公共卫生问题上,当人们不了解这种问题发展所需要的时间或强度时,就会开启一般性恐慌模式,买入比实际所需更多的东西。因为这是唯一能掌控在手里的工具。
  齐夫里科斯补充道:“由于厕纸的保存期限比许多食品更长,体积又大,摆在货架上比较显眼,所以面对危机时,人们就更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驱使,对它产生购买欲。在人们眼里,往往越大的东西就越重要。”
  个人和群体行为心理学家卡特琳娜·维特根斯解释说:“看到空荡荡的货架,人们会担心超市断货,买无可买,于是就开始大量囤货。”
之前误买了整整48箱厕纸的“人生赢家”。

  英文中有一个词叫“herd behaviour”,译成中文是羊群行为、从众行为,又或可称作群体恐慌行为,指的是人们会受多数人的影响,并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人们会盲目追随别人,而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厕纸危机正是这一行为的绝佳体现。看到别人买,自己也想买,尤其面对越来越空的货架,人们忍不住恐慌,生怕哪一天彻底断了货,那就再也买不到了。更何况,厕纸可是生活必需品啊!
  澳洲大型连锁超市Woolworths的老板克莱尔·彼得斯公布说,超市在一天内就卖掉了往常一个星期销量的厕纸。迫不得已,现在超市限制了厕纸的购买数量,每人每次最多只能买一包,享受同等待遇的还有婴儿湿巾、杀菌湿巾、纸巾以及餐巾等,反正和清洁有关的东西算是都沾了光。更离谱的是,为了防止人们继续疯抢厕纸,警察们也现身超市,专门盯着放厕纸的货架。悉尼的一家超市更牛,警察直接担起了给顾客分发厕纸的艰巨任务。
  厕纸君肯定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会变得这么抢手吧!是啊,没了厕纸怎么办?办公室同事开玩笑说:“厕纸没了不可怕,院子里不是有树叶吗?既经济又环保哦!”可是学校丢厕纸事件怎么解决?报警?警察能给厕纸立案吗?还是提醒学生们自带厕纸或者树叶吧。对了,还有报刊杂志,看完可别扔,要以备不时之需呀!
纸到用时方恨少。

  疯狂的厕纸大战仍在继续。我想此时此刻,恐怕也只有海蒂·雅内茨基在偷着乐吧!海蒂是澳洲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因为下错订单,阴差阳错地买了整整48箱厕纸。她笑着说:“这些厕纸足够我们全家人用12年了。我告诉女儿,如果到她结婚时还没用完,我就送她当结婚礼物……”
  当然了,除了厕纸,还有很多货物遭到疯抢:洗手液、消毒液、宝宝尿不湿、方便面、油盐酱醋、罐装食品、冷冻食品等等,都被一扫而空。为了缓解老年人抢不到货的窘况,澳洲两家连锁超市贴心地推出了“早上8:00~9:00老年人及残疾人购物时间”。澳洲的大爷大妈们感激涕零,赶忙响应号召,或坐车或徒步,或由家人陪同,早早赶去了超市门口,结果却目瞪口呆地发现:买东西的人竟然比货架上的东西还多。有一位大爷进去转悠半天,最后只抢到三个柠檬;更有人提着空袋子进去,又悻悻然提着空袋子出来,心里的惆怅可想而知;最让人唏嘘的是,墨尔本一位盲人阿姨购物车里的厕纸居然被偷!不对,这哪是偷,简直是明抢啊!
  在同情那些大爷大妈的同时,颇有先见之明的我心里忍不住冒起了喜滋滋的泡泡,幸亏我眼疾手快,早早就在超市官网上预订好了瓜果蔬菜和生活用品,现在就只等送货上门啦!
  正暗自得意,忽然听到“叮叮”两声,拿起手机一看,惊见一条爆炸性短信:“亲爱的顾客,非常非常抱歉,让您失望了。由于超市货源严重短缺,我们艰难地决定要取消您的预订,稍后会给您退款,敬请谅解……”
  完了完了,我的厕纸!
  编辑:马果娜
其他文献
希亚·克里希率领的南非“跳羚队”夺得2019年橄榄球世界冠军。约翰内斯堡郊区的索韦托是南非最大的黑人聚集区,也是最大的贫民窟,拥有至少130万居民。在该地区仅有的三支橄榄球队中,只有索韦托橄榄球学校的球队既训练孩子们打橄榄球,又组织他们上文化课。这一天孩子们没有课,但他们仍然来到学校,坐在教室的地上,四周是裸露着砖块的墙壁。站着的老师名叫谭雅·沙巴拉拉,除了教历史课和英语课,她还是球队六名教练之一
台城洞村重兵把守的非军事区将朝鲜与韩国隔开,其中只有台城洞村(又称“自由村”)这一处由韩国平民居住。几十年来,这个只有188个村民的村庄一直享受着韩国人少有的福利:村里的男人免服强制性兵役,46户人家都享有特殊的减税政策。这是给他们的奖赏,奖励他们在所谓的“全世界最恐怖的地方”开创出自己的生活。| 小村里的5G网络 |除了过往福利,村民近期还获得了另一项奖赏:韩国移动电话运营商KT公司在这里安装
进入无忧谷需要经过重重筛选,几名参与者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为逃避现代生活的压力,44名焦虑不安的韩国人来到朝鲜半岛西南端的木浦市,参加了一项名为“无忧谷”的社会实验。参与者的年龄介于25岁至36岁之间,他们将在翻新过的韩国传统房屋内共同生活六周,并学会“休息一下,失败也没关系”。| 无忧谷的日子 |此类社会实验是政府幫助民众“拥抱失败”所作出的努力。韩国自杀率位居发达国家之首,活动组织者希望年
纳迪娅舒服地坐在豪华轿车的后座上,又数了一遍她手中的钞票:10欧、20欧、30欧……她今晚总共收到了600欧元的小费。年轻的她似乎还未从中回过神:做一个晚上的婴儿保姆就可以赚到这么多钱,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其实她只是在巴黎的里兹酒店照看了一位阿联酋王子的儿子一晚罢了。30多岁的纳迪娅三年来不断穿梭于巴黎各大豪华酒店,每周都会做一两次儿童照看工作。她熟悉这些酒店的每个角落,甚至认识每一张客房服务卡—
2018年的某个春日,刚抬头看完鸟群的汉斯·昆不假思索地以单脚为轴转身,接着顺势向后摔倒在了自家花园里。这的确导致了汉斯伤病,但此次摔伤原本可能会更糟:86岁高龄的她可能会摔断手腕和髋关节,或遭受脑震荡,亦或同很多摔倒的老者一样,再也无法摆脱医疗护理,甚至在医院就结束了生命。幸而住在雷斯登的汉斯参加过荷兰的一个新型理疗项目,她知道如何正确地摔倒。“我设法将下巴往胸部方向拉,以保护头部,”她这样说道
数字环境的发展,持续改变着社会的劳动体系。信息技术和移动服务的普及,让人们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从事远程工作——只要那里有电和稳定的Wi-Fi就行。对于很多80后和90后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拥有豪华房产、高档汽车或名贵服装,而是看他能否自由往来于世界各地,一年四季都住在气候宜人的环境中。这些人自称“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s)。跟自愿降低生活标准、过着隐居式慢生活的人不同,数
黑脚族印第安人相信,他们的祖先诞生在蒙大拿州獾溪与双药河的发源地。以冰川国家公园和黑脚族保留地为界,獾双地区(the Badger-Two Medicine)向北距离加拿大边境仅有30英里。在这里,可以见到高达8000英尺的石灰岩山峰和深邃的河谷,景色美得令人惊叹。黑脚族人至今仍在这座高山上举行本族最崇高的仪式。而对于穴居的灰熊及其幼崽、稀有的猞猁,还有世上最后一群纯种的切喉鳟鱼来说,这里也是它们
在布鲁克林绿点区一条主路边,有家独具风格的“逃离”酒吧。在这家别具一格的酒吧里,你可以尝遍纽约的网红鸡尾酒。墙面蓝绿相间,环境温馨舒适,让人能够卸下心防与邻桌轻松闲聊。菜单上列出了一系列13美元的无酒精鸡尾酒,店内还有禁止顾客使用手提电脑的友情提示。“逃离”酒吧和布鲁克林其他酒吧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的饮品都不含酒精。这类不提供酒精饮料的酒吧,也被称为“清吧”(sober bar)。| 创办灵感
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新的人类物种已经诞生,那就是:人造人。| 打印器官 |人工智能之于大脑,正如生物打印技术之于机体。前者重塑我们的智力,后者则创造器官和组织。单纯从字面意义讲,我们可以3D“打印”身体各部件:小至单个细胞,大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器官。这一切正在全球多个实验室里成为现实,比如意大利比萨大学的“恩里克·比亚乔”研究中心。乔万尼·沃齐领导的人体组织工程小组既为药品试验构建器官模型,又
“来个蜡虫玉米卷?烤蝉?配点儿蝗虫鳄梨酱怎么样?”“不,谢谢。我有点反胃。”可怜的人儿,你并不孤单,尽管昆虫美食在全世界受到很多饕餮食客的追捧,但很多人,尤其是欧洲人和北美人对昆虫类菜肴仍是出了名的反感。| 食虫调查 |纽约夏日蚱蜢冰淇淋不过,最新研究显示,一部分美国人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昆虫菜肴。正如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马修·卢比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保罗·罗辛发表在《食品质量和偏好》上的文章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