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也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始终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美好的愿望,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尤其明显。另外,感官和物质材料的运用也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环境意识,培养环境道德观是有绝对优势的。况且,中学美术课与环境有联系的题材也是相当丰富的,美术教师有责任在美术课堂上体现环境意识。把环境意识渗透在美术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环境意识。
一、利用校园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
无论画家、设计师或其他艺术工作者,都会到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收集素材,大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而在校的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美环境或校外的田园风光,开设课外写生课,把大自然作为表现的对象。例如:《淡彩风景画》、《素描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等课都可以采取室外写生的形式。通常各科的学习环境都在课室,学生长时间呆在课室,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觉得很乏味,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景物充满魅力,使学生神往,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像力和兴趣的最理想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
二、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生存意识
建筑艺术是美术学科中的一大门类,中学美术就有《中外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特点》、《现代环境艺术》等几课较为详细的建筑艺术鉴赏课。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建筑作品时,可指导学生认识到生存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使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环境,更有的建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了恶性循环,如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如《建筑艺术的特点》,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著名的建筑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杰作;印度的泰姬·哈尔陵也是建筑与环境结合的最美丽的建筑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秀建筑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大自然中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世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反面影响等知识。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建筑是人的建筑。每个人都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环境与建筑,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膜,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三、增强环境意识,综合利用废弃物
美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八年级的《纸立体设计》等工艺美术课都是可以综合利用材料的好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瓶子、绳子、易拉罐、布碎、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懂得不同材料的加工手段和技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如《装饰画制作》一课可以利用常见的废旧挂历纸、彩色的广告招贴纸或碎破布,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课室,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环境意识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四、利用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
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意识更加贴近学生,学生也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的题材很广,手法多样化,开展活动可以单独就某一主题开展,也可以结合环境宣传组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如堆沙雕塑、废物堆砌、环保海报设计、环保漫画、可爱的家园绘画等……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組织和参与,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构建、维护优美和谐环境的良好氛围。
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环境意识,培养环境道德观是有绝对优势的。况且,中学美术课与环境有联系的题材也是相当丰富的,美术教师有责任在美术课堂上体现环境意识。把环境意识渗透在美术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环境意识。
一、利用校园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
无论画家、设计师或其他艺术工作者,都会到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收集素材,大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而在校的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美环境或校外的田园风光,开设课外写生课,把大自然作为表现的对象。例如:《淡彩风景画》、《素描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等课都可以采取室外写生的形式。通常各科的学习环境都在课室,学生长时间呆在课室,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觉得很乏味,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景物充满魅力,使学生神往,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像力和兴趣的最理想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
二、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生存意识
建筑艺术是美术学科中的一大门类,中学美术就有《中外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特点》、《现代环境艺术》等几课较为详细的建筑艺术鉴赏课。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建筑作品时,可指导学生认识到生存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使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环境,更有的建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了恶性循环,如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如《建筑艺术的特点》,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著名的建筑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杰作;印度的泰姬·哈尔陵也是建筑与环境结合的最美丽的建筑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秀建筑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大自然中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世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反面影响等知识。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建筑是人的建筑。每个人都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环境与建筑,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膜,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三、增强环境意识,综合利用废弃物
美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八年级的《纸立体设计》等工艺美术课都是可以综合利用材料的好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瓶子、绳子、易拉罐、布碎、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懂得不同材料的加工手段和技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如《装饰画制作》一课可以利用常见的废旧挂历纸、彩色的广告招贴纸或碎破布,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课室,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环境意识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四、利用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
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意识更加贴近学生,学生也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的题材很广,手法多样化,开展活动可以单独就某一主题开展,也可以结合环境宣传组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如堆沙雕塑、废物堆砌、环保海报设计、环保漫画、可爱的家园绘画等……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組织和参与,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构建、维护优美和谐环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