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aphot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也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始终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美好的愿望,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尤其明显。另外,感官和物质材料的运用也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环境意识,培养环境道德观是有绝对优势的。况且,中学美术课与环境有联系的题材也是相当丰富的,美术教师有责任在美术课堂上体现环境意识。把环境意识渗透在美术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环境意识。
  
  一、利用校园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
  
  无论画家、设计师或其他艺术工作者,都会到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收集素材,大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而在校的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美环境或校外的田园风光,开设课外写生课,把大自然作为表现的对象。例如:《淡彩风景画》、《素描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等课都可以采取室外写生的形式。通常各科的学习环境都在课室,学生长时间呆在课室,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觉得很乏味,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景物充满魅力,使学生神往,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像力和兴趣的最理想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
  
  二、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生存意识
  
  建筑艺术是美术学科中的一大门类,中学美术就有《中外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特点》、《现代环境艺术》等几课较为详细的建筑艺术鉴赏课。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建筑作品时,可指导学生认识到生存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使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环境,更有的建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了恶性循环,如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如《建筑艺术的特点》,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著名的建筑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杰作;印度的泰姬·哈尔陵也是建筑与环境结合的最美丽的建筑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秀建筑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大自然中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世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反面影响等知识。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建筑是人的建筑。每个人都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环境与建筑,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膜,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三、增强环境意识,综合利用废弃物
  
  美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八年级的《纸立体设计》等工艺美术课都是可以综合利用材料的好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瓶子、绳子、易拉罐、布碎、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懂得不同材料的加工手段和技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如《装饰画制作》一课可以利用常见的废旧挂历纸、彩色的广告招贴纸或碎破布,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课室,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环境意识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四、利用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
  
  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意识更加贴近学生,学生也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的题材很广,手法多样化,开展活动可以单独就某一主题开展,也可以结合环境宣传组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如堆沙雕塑、废物堆砌、环保海报设计、环保漫画、可爱的家园绘画等……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組织和参与,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构建、维护优美和谐环境的良好氛围。
其他文献
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遵循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将美育与语文教学任务统一起来,即以美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又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一些经验,谈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有深度地領悟美。    职业学校语文
在一个我难得参加的社交场合上,碰巧刘庆元与我同桌。那天碰巧好像也是他在学而优书店举办的木刻展的开幕日。他送我一本他为这次展览而出版的小画册。他曾在香港一位亲戚家小住过,便跟我谈起他对香港的印象——或者说,对香港的好印象。具体细节我记不起来了,但我能感到他喜欢香港的“市井味”,这是一般观光客看不到也体味不出的。但不知怎的,我并没有跟他说,这也正是我所喜欢的,并一再被我写进诗里。不过,我很快就发现,他
思想品德课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让学生有触动心灵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收获品行?笔者曾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效果不错。    一、以热情传递信念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  负责任,有时就体现在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动作里。握手,通常被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德育不容忽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正面传导法。即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通过正面启发、传授、渗透、明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理念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广泛、最常用的方法。德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主要靠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人们分清是非黑白,明白事理。正面传导法能
一、预习的必要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环节。那么为什么要预习?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在预习这个比较充裕、自主的时间内,才能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原来
《百尺梧桐阁集》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清人别集丛刊》中的一种。此书传世不多,现得以出版,有其一定的价值。但似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对出版说明的意见。  《百尺梧桐阁集》的作者汪懋麟,字季角,后更号蚊门。《清史稿》中有传,称其“绩学有才干”、“才气横逸”。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也说他“文颇修洁,善为表幽之作。《董妪传》言屠城之惨,知扬州十日未必尽诬。”《百尺梧桐阁集》资料丰富,很有参考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理学科树人、育人的重大作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更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最高目标和归宿。本文基于2017年高考试题带来的启示,刍议原创试题命制过程中人地协调观落实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原创试题;途径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全国卷和地方卷都紧密围绕 “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进行考查,重视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涌现出一
“语文的外延是整个生活”、“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不仅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当今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思得出的结论。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
《雷雨》剧中,蘩漪被称为“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她是全剧的中心,是戏剧冲突的制造者和推进者。蘩漪的思想性格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这种矛盾包括在与周朴园的婚姻中抗争与妥协的矛盾,在与周萍的畸恋中个性解放与个性丧失的矛盾,在母子之爱中的无私与利己的矛盾。种种矛盾像一条条无法挣脱的绳索纠缠着她,网织着她。矛盾的锯条锯割着她的心灵,她想冲出牢笼反使自己成为禁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她想拯救自己却拖着别人一起
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说、写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說,能体现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写又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在四种技能中占有独特的位置。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一、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储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能力的有效必由之路。学生们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