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法家学派堪称中国古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瑰宝奇葩,而秦朝无疑是法家思想的实践之地,也是法家思想人物大展身手之地。自从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完成了法家的系统理论后,全面执行法家思想路线的就是李斯。曹昇所著《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一书,以另类的写史笔调详尽地为读者再现了李斯一生的仕途之路,以心证史般地还原了李斯在秦朝践行法家思想的奋斗史。
关键词李斯 法家思想 韩非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007-03
曹昇的《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先以文章形式在天涯上陆续发表,连载一年多来,一直雄居天涯煮酒论史人气第一,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历史写作明星人物,读者称其为“曹三公子”。对于千古第一丞相李斯的研究,自司马迁以降,历代史学大家都止步于李斯的神秘与复杂。而结集成书后的《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一书,曹昇以六十万字恢弘巨著,复活了这位传奇人物,让李斯、秦始皇、吕不韦、韩非子这一个个乱世枭雄扑面而来,重演两千多年前风云际会的历史盛卷。书中对李斯的刻画及其精神世界的重建,更是入骨三分,力透纸背。
一、《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的内容梗介
本书作者以心证史,仿佛亲历,详尽地为读者再现了李斯一生的仕途之路。李斯(约前280年一前208年),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李七楼)人,字通古,出身于“闾巷布衣”之家。①年轻时做过上蔡郡里管文书的小吏,见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在吃脏东西,屡受人、犬的惊扰。又发现仓库里的老鼠安然自得偷吃粮食,却不受人、犬的惊扰。于是,他感叹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②怀着改变自己处境、飞黄腾达的迫切心情,李斯辞去小吏,奔赴齐、楚,“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③他对当时各国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比较之后,决定西去秦国,谋求仕进之路。最终竟从贫贱的布衣,跃为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并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诚如作者所言:布衣李斯,年过三十,前途渺茫,西行入秦,差点死掉。后逢偶然之机,跻身秦相吕不韦三千门客;又冒杀头之险,赢得秦王信任。其后数年,斯受命于王,小心翼翼,隐忍待发,幕后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将少年赢政一步步推向权力之颠……面对超级强悍的秦始皇,周旋于吕不韦、嫪毐这样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李斯韬光养晦,蓄积势力,于不知不觉中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
这其中李斯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它又是如何成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本书试图采用镜像法则,站在李斯的角度,以正史记载为基准,正史不到之处,则辅以合理的推断和揣摩,接续空白,贯穿前后,使得李斯的一生丰满而完整。李斯的一生,从战国末年延续至秦末。这一时代,上接春秋,下开汉唐,为中国历史之关键转折。书中作者仿佛把李斯当作一名优秀导游,通过描述李斯仕途的一生,作者也带着读者游历了这一辉煌的时代。因为其时的重要人物,如嬴政、吕不韦、韩非、蒙括、赵高等等,或和李斯厉害纠缠,或和李斯恩怨不休;其时的重大事件,如吕不韦专政、嫪毐谋反、嬴政收权、谏逐客书、统一战争、废除封建、焚书、坑儒、二世之立等等,李斯或亲身经历,或一手促成。通过对这些历史画面的描述,让读者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在相当程度上了解了那个传奇的时代。
本书的写法,和通常的历史小说不同,作者无意将历史简化为一桩桩斑驳往事的罗列,而是为读者呈现鲜活的历史人物。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李斯,也包括嬴政、吕不韦、韩非、蒙括等人的压力、愤怒、绝望;也体验到他们的愉悦、幸福、狂喜。正因为他们那颗曾经火热跳动的心,才跳跃出那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一个坚决实施法家思想,并将法家的治国方略运用于治国实践的时代
二、感悟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一生
作者写作的目标便是临摹李斯等历史人物的思绪 ,重温他们的心迹,让读者“以心证史”,仿佛亲历,而不是只站在遥远的地方冷眼旁观。笔者感触最多的不是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是那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而是李斯终其仕途的一生都在全面执行法家思想路线,不懈地追求实践法家依法治国理想的精神。
法家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因此被称为法家。在政治上法家主张君主应该用法、术、势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法家人物对法、术、势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韩非兼采三家学说之长,加以融会贯通。他认为法和术都必须以势作为前提,“法”结合“术”与“势”的运用,三者相互结合,不可偏废;主张从生产实际出发改良生产的工具和方法,以增强国力;要求集权国家的最高政府或首脑,以武力统一纷争不已的诸侯,以安定社会;形成了“法、术、势”完整的法治理论。韩非认为法包括“赏”、“罚”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④所谓“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⑤也就是说,术是隐蔽的,是君主藏于心中而不能公布的,君主利用种种手段考察大臣是否能忠于君主,能力是否和官职相称等等。所谓“势”,是指权势即政权,“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⑥势是君主手中的权势,是统治人民、控制群臣的最有力的工具。应该看到,韩非的法家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现状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他的“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体系,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斯和韩非在荀卿门下同窗数载,两人亦师亦友,显然他对韩非的“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体系是有深刻领悟的,但是他比韩非走得更远,倾其在秦仕途的一生,为着全面执行法家思想路线而呕心沥血,和嬴政一起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启了法家真正意义上的“以法治国”时代。在秦国以及秦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生涯中,李斯从郎官、长史、客卿、廷尉,直至垂相。他参与了秦王政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因此,秦王朝的创建与失政,都与他息息相关。总揽本书所叙述的相关史实,从李斯入秦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7月始皇病逝,这37年中,在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上,李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一,谏辅秦王政,作出了“天下一统”的决策。在秦王政踌躇满志之时,李斯给他上了一篇《论统一书》,论述了由秦国来实现“天下一统”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使秦王政坚定了抓住这个“万世之一时”的良机,实现天下一统的决心。为实现天下一统的政治目标李斯做好了两件事情。一是用阴谋之计离间六国君臣。“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际,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⑦这就是有名的“挖心”战术,利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制造敌对国家的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作为长史的李斯很成功地执行了这个计谋,自此之后秦对山东六国的统一战争势如破竹,仅用十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就攻灭六国,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历史使命,实现了人们渴望已久的统一大业。二是谏阻逐客,为秦王政收揽各国人才。正当李斯受重用之际,因“郑国渠”事件,秦王政下了“逐客令”,把所有各诸侯国去秦国做事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便于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写下了有名的《谏逐客书》,向秦王政备述利害关系。“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以上所引仅是《谏逐客书》的一部分,他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利用客卿富国强兵,威名远震的史实,来说明逐客之非。最后李斯还特别指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的《谏逐客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秦王政读了后,终于被李斯的忠谏所说服,而撤消了《逐客令》。这样既稳住了原先入秦的良才谋士,继续为秦献策,又可吸引新的外来人才为秦效劳。正是由于秦王广泛收揽人才,才得以建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关键词李斯 法家思想 韩非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007-03
曹昇的《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先以文章形式在天涯上陆续发表,连载一年多来,一直雄居天涯煮酒论史人气第一,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历史写作明星人物,读者称其为“曹三公子”。对于千古第一丞相李斯的研究,自司马迁以降,历代史学大家都止步于李斯的神秘与复杂。而结集成书后的《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一书,曹昇以六十万字恢弘巨著,复活了这位传奇人物,让李斯、秦始皇、吕不韦、韩非子这一个个乱世枭雄扑面而来,重演两千多年前风云际会的历史盛卷。书中对李斯的刻画及其精神世界的重建,更是入骨三分,力透纸背。
一、《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的内容梗介
本书作者以心证史,仿佛亲历,详尽地为读者再现了李斯一生的仕途之路。李斯(约前280年一前208年),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李七楼)人,字通古,出身于“闾巷布衣”之家。①年轻时做过上蔡郡里管文书的小吏,见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在吃脏东西,屡受人、犬的惊扰。又发现仓库里的老鼠安然自得偷吃粮食,却不受人、犬的惊扰。于是,他感叹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②怀着改变自己处境、飞黄腾达的迫切心情,李斯辞去小吏,奔赴齐、楚,“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③他对当时各国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比较之后,决定西去秦国,谋求仕进之路。最终竟从贫贱的布衣,跃为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并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诚如作者所言:布衣李斯,年过三十,前途渺茫,西行入秦,差点死掉。后逢偶然之机,跻身秦相吕不韦三千门客;又冒杀头之险,赢得秦王信任。其后数年,斯受命于王,小心翼翼,隐忍待发,幕后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将少年赢政一步步推向权力之颠……面对超级强悍的秦始皇,周旋于吕不韦、嫪毐这样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李斯韬光养晦,蓄积势力,于不知不觉中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
这其中李斯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它又是如何成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本书试图采用镜像法则,站在李斯的角度,以正史记载为基准,正史不到之处,则辅以合理的推断和揣摩,接续空白,贯穿前后,使得李斯的一生丰满而完整。李斯的一生,从战国末年延续至秦末。这一时代,上接春秋,下开汉唐,为中国历史之关键转折。书中作者仿佛把李斯当作一名优秀导游,通过描述李斯仕途的一生,作者也带着读者游历了这一辉煌的时代。因为其时的重要人物,如嬴政、吕不韦、韩非、蒙括、赵高等等,或和李斯厉害纠缠,或和李斯恩怨不休;其时的重大事件,如吕不韦专政、嫪毐谋反、嬴政收权、谏逐客书、统一战争、废除封建、焚书、坑儒、二世之立等等,李斯或亲身经历,或一手促成。通过对这些历史画面的描述,让读者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在相当程度上了解了那个传奇的时代。
本书的写法,和通常的历史小说不同,作者无意将历史简化为一桩桩斑驳往事的罗列,而是为读者呈现鲜活的历史人物。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李斯,也包括嬴政、吕不韦、韩非、蒙括等人的压力、愤怒、绝望;也体验到他们的愉悦、幸福、狂喜。正因为他们那颗曾经火热跳动的心,才跳跃出那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一个坚决实施法家思想,并将法家的治国方略运用于治国实践的时代
二、感悟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一生
作者写作的目标便是临摹李斯等历史人物的思绪 ,重温他们的心迹,让读者“以心证史”,仿佛亲历,而不是只站在遥远的地方冷眼旁观。笔者感触最多的不是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是那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而是李斯终其仕途的一生都在全面执行法家思想路线,不懈地追求实践法家依法治国理想的精神。
法家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因此被称为法家。在政治上法家主张君主应该用法、术、势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法家人物对法、术、势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韩非兼采三家学说之长,加以融会贯通。他认为法和术都必须以势作为前提,“法”结合“术”与“势”的运用,三者相互结合,不可偏废;主张从生产实际出发改良生产的工具和方法,以增强国力;要求集权国家的最高政府或首脑,以武力统一纷争不已的诸侯,以安定社会;形成了“法、术、势”完整的法治理论。韩非认为法包括“赏”、“罚”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④所谓“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⑤也就是说,术是隐蔽的,是君主藏于心中而不能公布的,君主利用种种手段考察大臣是否能忠于君主,能力是否和官职相称等等。所谓“势”,是指权势即政权,“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⑥势是君主手中的权势,是统治人民、控制群臣的最有力的工具。应该看到,韩非的法家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现状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他的“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体系,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斯和韩非在荀卿门下同窗数载,两人亦师亦友,显然他对韩非的“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体系是有深刻领悟的,但是他比韩非走得更远,倾其在秦仕途的一生,为着全面执行法家思想路线而呕心沥血,和嬴政一起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启了法家真正意义上的“以法治国”时代。在秦国以及秦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生涯中,李斯从郎官、长史、客卿、廷尉,直至垂相。他参与了秦王政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因此,秦王朝的创建与失政,都与他息息相关。总揽本书所叙述的相关史实,从李斯入秦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7月始皇病逝,这37年中,在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上,李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一,谏辅秦王政,作出了“天下一统”的决策。在秦王政踌躇满志之时,李斯给他上了一篇《论统一书》,论述了由秦国来实现“天下一统”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使秦王政坚定了抓住这个“万世之一时”的良机,实现天下一统的决心。为实现天下一统的政治目标李斯做好了两件事情。一是用阴谋之计离间六国君臣。“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际,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⑦这就是有名的“挖心”战术,利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制造敌对国家的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作为长史的李斯很成功地执行了这个计谋,自此之后秦对山东六国的统一战争势如破竹,仅用十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就攻灭六国,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历史使命,实现了人们渴望已久的统一大业。二是谏阻逐客,为秦王政收揽各国人才。正当李斯受重用之际,因“郑国渠”事件,秦王政下了“逐客令”,把所有各诸侯国去秦国做事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便于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写下了有名的《谏逐客书》,向秦王政备述利害关系。“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以上所引仅是《谏逐客书》的一部分,他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利用客卿富国强兵,威名远震的史实,来说明逐客之非。最后李斯还特别指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的《谏逐客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秦王政读了后,终于被李斯的忠谏所说服,而撤消了《逐客令》。这样既稳住了原先入秦的良才谋士,继续为秦献策,又可吸引新的外来人才为秦效劳。正是由于秦王广泛收揽人才,才得以建立统一天下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