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心——读碑小记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1986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书法的初期,我在临写了大约五年的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后转入北碑,我搜集了一百多种北朝墓志反复欣赏、研究、比较,从中挑出《姜敬亲墓志》《元绪墓志》等四种反复临写,自觉颇有所得,也得到了很多师友的认同与肯定.习碑的通病是拘泥于点画形质,或鼓努为力,或支离破碎,写的人辛苦,看的人也觉得别扭.我在选定某碑作为临写对象之前,会先反反复复读上两个月.读帖如读诗,先通观气势,再观节奏和韵律,再剖析结体点线分布特征,动笔再临,则笔无虚发,事半功倍.启功先生说『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自古以来习书首重『得笔』,我在习碑之初亦已意识到自然流畅书写的重要性, 『书写性』成为我读碑长久以来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学者、书画艺术家谢稚柳先生谈到王蘧常先生的书法成就时,说了这样一段话:rn你(指王运天,引者注)的老师,真是个了不起的读书人,他读了一辈子书,写了
期刊
张海先生之于当代书坛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独具艺术魅力和个性风采的书法,还在于他始终高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之旗.rn他的人生,是不断突围的人生.rn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张海
期刊
汉字书写技法规范初成于西周正体大篆,为礼乐文化秩序精神的产物,编纂《史籕篇》旨在一道德、谨家法、以同天下之习.次成于名家楷模,从其个性风格中提取具有社会化公共意义之
过去的石刻书迹研究主要以拓本为媒介,对石刻的物理语境和文化地理属性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石刻书迹的全面理解.韩文彬的研究引导人们重返历史现
二○一六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之后,不少亲朋好友劝我将其当成收官之作, 『见好就收』.人们说:到了这把年纪,名呀利呀,增一分不多,减一分不少
期刊
陈振濂rn今天这个会是非常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主办方提供一个研讨的提纲,各位的面前都有一份,总共有五个题目:第一是《厘米大千》张海先生文集的出版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意义和艺
期刊
鄢福初参与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湖湘新时期书法复兴的全过程,并成为湖南当代中青年精英群体代表书家.他的出场为当代湖南书法带来重要转机,他从传统文化本位并结合湖湘地
期刊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门类.但自近代以来,关于书法,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其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文化身份的恢复、书法热以及展厅等.这些事情,牵涉书法与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