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参芪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参芪颗粒口服,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三磷腺苷(ATP)、辅酶A、维生素C、肌苷及病毒唑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早搏,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芪颗粒具有明显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症状、体征、减少早搏发生次数,降低异常升高的心肌酶学指标及改善左心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 参芪颗粒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6月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8.5个月~12岁,平均7.2岁,病程20天~28个月,平均6.8个月,合并早搏18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7.5个月~13岁,平均7.8岁,病程25天~26个月,平均6.5个月,合并早搏2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体征、心肌酶学、心电图、心功能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病例选择参照1999年9月全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参芪颗粒。药物组成:太子参、苦参、黄芪、葛根、丹参、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芩、板蓝根、紫草等多味中药(由辽源市妇婴医院中药制剂室提供,每包5g)。用法:0~3岁2.5g/次,4~6岁5g/次,7~9岁7.5g/次,>9岁10g/次,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三磷腺苷(ATP)20~40mg、辅酶A50~100U、维生素C10~200g、肌苷50~100mg、病毒唑10~15mg加5%葡萄糖50~100ml静滴(西药剂量根据年龄、体重计算),每日1次,8周为1个疗程。两组有合并心律失常者均采用心律平(5~7mg/kg),每日3次口服。
观察指标及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均检测主要症状、体征、CK-MB、CTnI的血清学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及动态心电图观察早搏发做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标准。①综合疗效判定标准:a.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b.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血清酶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有明显改善。c.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d.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②心电图早搏疗效判定标准:a.临床治愈:24小时早搏为偶发或完全消失。b.显效:早搏减少>80%以上。c.有效:早搏减少50%~80%。d.无效:早搏减少<50%。
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表1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1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早搏疗效比较:表2示两组所用药物对早搏具有较好治疗作用,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66.5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心肌酶变化比较:表3示参芪颗粒具有显著降低CK-MB,及CTnI的作用,治疗组治疗后指标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讨论
本研究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是气阴亏虚,热毒侵心,瘀血停聚,我们采用参芪颗粒益气养阴,解毒活血为主。现代药理证实,葛根含有葛根素具有促进心肌血液循环,减低心肌耗氧量及心脏负荷等作用。苦参含有苦参碱具有负性心律性,负性传导作用,能减慢心律消除早搏恢复心律,苦参尚具有抗柯萨奇病毒之功,能减轻病毒所致心肌细胞的炎症和水肿。黄芪对CMV有肯定的疗效,现已证实黄芪有抗病毒调节免疫的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激活作用。丹参中含有丹参酮,故可改善微循环扩张小血管,曾加心肌血流量。诸药合用对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参芪颗粒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6月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8.5个月~12岁,平均7.2岁,病程20天~28个月,平均6.8个月,合并早搏18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7.5个月~13岁,平均7.8岁,病程25天~26个月,平均6.5个月,合并早搏2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体征、心肌酶学、心电图、心功能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病例选择参照1999年9月全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参芪颗粒。药物组成:太子参、苦参、黄芪、葛根、丹参、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芩、板蓝根、紫草等多味中药(由辽源市妇婴医院中药制剂室提供,每包5g)。用法:0~3岁2.5g/次,4~6岁5g/次,7~9岁7.5g/次,>9岁10g/次,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三磷腺苷(ATP)20~40mg、辅酶A50~100U、维生素C10~200g、肌苷50~100mg、病毒唑10~15mg加5%葡萄糖50~100ml静滴(西药剂量根据年龄、体重计算),每日1次,8周为1个疗程。两组有合并心律失常者均采用心律平(5~7mg/kg),每日3次口服。
观察指标及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均检测主要症状、体征、CK-MB、CTnI的血清学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及动态心电图观察早搏发做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标准。①综合疗效判定标准:a.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b.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血清酶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有明显改善。c.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d.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②心电图早搏疗效判定标准:a.临床治愈:24小时早搏为偶发或完全消失。b.显效:早搏减少>80%以上。c.有效:早搏减少50%~80%。d.无效:早搏减少<50%。
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表1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1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早搏疗效比较:表2示两组所用药物对早搏具有较好治疗作用,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66.5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心肌酶变化比较:表3示参芪颗粒具有显著降低CK-MB,及CTnI的作用,治疗组治疗后指标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讨论
本研究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是气阴亏虚,热毒侵心,瘀血停聚,我们采用参芪颗粒益气养阴,解毒活血为主。现代药理证实,葛根含有葛根素具有促进心肌血液循环,减低心肌耗氧量及心脏负荷等作用。苦参含有苦参碱具有负性心律性,负性传导作用,能减慢心律消除早搏恢复心律,苦参尚具有抗柯萨奇病毒之功,能减轻病毒所致心肌细胞的炎症和水肿。黄芪对CMV有肯定的疗效,现已证实黄芪有抗病毒调节免疫的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激活作用。丹参中含有丹参酮,故可改善微循环扩张小血管,曾加心肌血流量。诸药合用对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