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0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参芪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参芪颗粒口服,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三磷腺苷(ATP)、辅酶A、维生素C、肌苷及病毒唑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早搏,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芪颗粒具有明显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症状、体征、减少早搏发生次数,降低异常升高的心肌酶学指标及改善左心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 参芪颗粒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6月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8.5个月~12岁,平均7.2岁,病程20天~28个月,平均6.8个月,合并早搏18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7.5个月~13岁,平均7.8岁,病程25天~26个月,平均6.5个月,合并早搏2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体征、心肌酶学、心电图、心功能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病例选择参照1999年9月全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参芪颗粒。药物组成:太子参、苦参、黄芪、葛根、丹参、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芩、板蓝根、紫草等多味中药(由辽源市妇婴医院中药制剂室提供,每包5g)。用法:0~3岁2.5g/次,4~6岁5g/次,7~9岁7.5g/次,>9岁10g/次,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三磷腺苷(ATP)20~40mg、辅酶A50~100U、维生素C10~200g、肌苷50~100mg、病毒唑10~15mg加5%葡萄糖50~100ml静滴(西药剂量根据年龄、体重计算),每日1次,8周为1个疗程。两组有合并心律失常者均采用心律平(5~7mg/kg),每日3次口服。
  观察指标及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均检测主要症状、体征、CK-MB、CTnI的血清学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及动态心电图观察早搏发做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标准。①综合疗效判定标准:a.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b.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血清酶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有明显改善。c.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d.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②心电图早搏疗效判定标准:a.临床治愈:24小时早搏为偶发或完全消失。b.显效:早搏减少>80%以上。c.有效:早搏减少50%~80%。d.无效:早搏减少<50%。
  
  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表1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1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早搏疗效比较:表2示两组所用药物对早搏具有较好治疗作用,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66.5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心肌酶变化比较:表3示参芪颗粒具有显著降低CK-MB,及CTnI的作用,治疗组治疗后指标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讨论
  
  本研究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是气阴亏虚,热毒侵心,瘀血停聚,我们采用参芪颗粒益气养阴,解毒活血为主。现代药理证实,葛根含有葛根素具有促进心肌血液循环,减低心肌耗氧量及心脏负荷等作用。苦参含有苦参碱具有负性心律性,负性传导作用,能减慢心律消除早搏恢复心律,苦参尚具有抗柯萨奇病毒之功,能减轻病毒所致心肌细胞的炎症和水肿。黄芪对CMV有肯定的疗效,现已证实黄芪有抗病毒调节免疫的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激活作用。丹参中含有丹参酮,故可改善微循环扩张小血管,曾加心肌血流量。诸药合用对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2003~2007年收治下肢骨折患者共128例,其中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例并发肺栓塞。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65岁,均为新鲜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2例,三踝骨折1例。术后发生5例,均治愈。术前发生2例,均并发肺栓塞,治愈1例,死亡1例。术后5例血栓均发生于骨折同一肢体,表现为下肢肿胀,患肢周径明显较对侧增大,皮肤发绀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7月收治Bennet骨折22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21~65岁,平均33岁;左侧12例,右侧10例;跌伤15例,车祸伤7例;闭合性损伤19例,开放性损伤3例。  手术方法:切口为第1掌骨桡侧沿手背皮肤交界处作“L”形切口,近端弯至腕横纹,向桡侧牵开拇短伸肌腱及拇长伸肌腱,暴露第1腕掌关节及第1掌骨骨折处,牵引外展拇指,使近端骨折
期刊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2006年12月6年间,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死亡患者共180例(其中包括来诊即死亡和出诊到现场经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男128例,女52例;年龄4~82岁,平均43岁。成人死亡者集中在21~65岁。从病因看,外伤和心脏猝死最多,其次为脑血管意外、中毒、电击、溺水、癌症、肺心症等,儿童死亡多属意外。详见表1、2。    结果    年龄分布见表1,病因及性别见表2。
期刊
资料与方法    1998~2004年诊断为预激综合征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2~60岁,平均51岁。单纯预激综合征6例,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并发心房颤动10例。  临床表现:单纯预激并无症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一般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并发房扑或房颤者,心室率多在200次/分左右,频率过于快速的心动过速(特别是持速发作心房颤动),可发生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突然死亡。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产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探讨下腔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诊断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妇产科术后DV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结果:下腔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有:恶性肿瘤、高龄、肥胖、高血黏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术中输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等。结论:肝素、尿激酶治疗DVT有较好疗效,对有高危因素的手术期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 下腔深静脉
期刊
资料和方法    选择2005~2006年100例ASA分级Ⅰ~Ⅱ的开胸手术病人;年龄18~62岁,体重44~82kg;男58例,女42例。其中有冠心病史、心功能Ⅰ~Ⅱ级者6例,糖尿病(术前控制尿糖为阴性)者4例,轻度高血压者8例。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为超前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Ⅱ组为术后PCEA组。  术前用药:两组病人均于术前30分钟给予地西泮10mg,阿托品0.5mg肌注。两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对56例(62眼)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0.5~2年。结果:58只眼治愈,4眼复发(复发率6.4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是预防翼状胬肉复发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翼状胬肉/外科手术 丝裂霉素C/治疗应用    翼状胬肉(以下称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药物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中、晚期妊娠引产中21例胎盘粘连患者,年龄19~45岁,平均26.45岁。其中19~30岁16例(76.19%),30~40岁3例,>40岁2例。本组均为中、晚期妊娠住院引产病例,占同期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或服用“双米”(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药物引产病例的14.19%。其中进行人工胎盘剥离(徒手剥离或钳取)17例(80.95%),胎盘自行剥离不
期刊
资料和方法    1992年9月~2003年9月收治59例(59颗)再植前牙病例,其中男39颗,女20颗,年龄8~54岁,外伤脱位离体时间9分钟~5小时,<30分钟30颗,30~60分钟19颗,>60分钟2颗。扭转牙拔牙再植4颗。  所有病例均在无菌条件下即刻再植,对外伤脱位的牙,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干净,置广谱抗生素(2.5%氯霉素)液中浸泡15分钟后取出,用温生理盐水棉条保护清理牙根面,尽量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MMC)在激光治疗鼻泪管阻塞中的作用。方法:激光治疗鼻泪管阻塞患者1626例(17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应用MMC)和对照组(不用MMC),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972眼中,治愈850眼(87.45%),有效96眼,总有效率97.33%;对照组788眼中,治愈530眼(67.26%),有效102眼,总有效率80.20%,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之间X2=31.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