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初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校各类课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程以其独有的特点,在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结合主流教材、教师及学生现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着重探讨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时,应从重视整体课程规划,把握好课本与课堂微调的度,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大学英语”课程、理性对待文化差异,从而推进“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程规划;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智慧教育视阈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0GB047)
  [作者简介] 黄 莉(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其他文献
[摘 要] 研究生通识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三创”背景下探讨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从我国研究生通识教育的特点和时代内涵、通识教育模式的不足及模式的构建三方面,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通识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生通识教育时代内涵在于创新批判意识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通识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构建了基于显性和隐性教育的土木专业研
[摘 要] 针对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根据农学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地方农业高校的定位,突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研促教,寓教于研”理念,构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中有研模式、研中有教模式,搭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研究成果开辟了农科类学生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农爱农的情怀,实现了专业素质和创新能
[摘 要] 为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社会转型,我国教育迎来了理念的革新、教学目标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是高校开设最普遍、受教育学生最广泛、课程总时间最长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人文性内涵与思政教育内容有着高度的契合。同时,大学英语教材中内容的跨学科性,也为它和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从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大学英语的课程特性和教材内容,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将课
[摘 要] 工程教育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实践与创新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工程范式是有效解决工程教育中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换的一种教育理论。基于这一范式,工程教育须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技术路线重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重构,将知识与能力、经典与前沿有机整合,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同时,还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体现应用和探究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实
[摘 要] “石油地质学”作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能源地质类高校广泛开设。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各高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均严重缺乏。针对这一不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教学团队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油气勘探与开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共同推动和促进下,通过新建石油地质教学实验室,完善了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实验设备,开创性地新增油气成藏模拟
[摘 要] 从当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出发,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针对课程体系建设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学时缺乏且分配不合理等不足,提出“一项顶层设计,两种教学方式,三条解决措施”的立体化教学设计与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感,使其更好地融入多元化的课堂,深度理解和掌握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并存的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和生产知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满足现
[摘 要] “水文学”是地理科学、自然地理等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野外实习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以往实习教学过程中时间短、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弱等问题,从师资、仪器、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同时,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水文学”实习中观测流量,参观水库、水工建模大厅、水文站、水质监测站等内容,充分挖掘实习教学环节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期提升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