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主任师大毕业后,一直担任某校初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上很有建树。2003年开始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和初三年级组长,教研组和年级组工作都很有成效。2006年8月,学校分管初中教学的李主任退休,经校长推荐并提交教代会批准,他担任教务处主任,分管初中部教学工作。经过培训后马主任走马上任,为把初中部教学质量搞上去,他新婚不久就坚持以校为家,独自吃住在学校。他严格要求自己,事必躬亲,且尽量争取做到最优。但一学期下来,他发现他分管的初中部教学工作非但没有起色,反而变得乱糟糟,他执意推行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最终也被校长彻底否定了。更让他感到茫然的是老师对他的态度和以前大不相同,现在老师看见他就如老鼠看见了猫一样。面对这一切,马主任感到很困惑。
相信不少学校新上任的年轻中层管理干部也曾有类似马主任的困惑。马主任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竭尽全力,却上得不到校长的支持,下得不到老师的理解,他怎能不困惑呢?
我们先来侃侃马主任的困惑。首先,他在担任学校教务主任之前,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任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小有名气,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和初三年级组长时,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工作也很有成效。可是,担任教导主任之后,分管的教学工作不但没有起色,反而一团糟,在学校教学工作方面,马主任找不到任何成就感,这是他最大的困惑。其次,马主任严格要求自己,事必躬亲,在工作上尽善尽美。新婚不久,便离开妻子,以校为家。他严格要求自己,希望为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再次,马主任上任后,敢闯敢干,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力图兴利除弊,革除陈规,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他的措施最终却得不到校长的支持。最后,马主任本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他是得到校长和教代会代表的首肯后才担任教务主任的,没想到一学期以后,他和老师间的距离竟疏远了。
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不妨来帮马主任分析一下。
第一,马主任没有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点,犯了经验主义错误。马主任担任学校中层干部后,按惯例参加了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干部培训,学习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马主任上任时间不长,实践经验不足。虽然学了一点管理知识,但还不能把所学的理论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脱节了。马主任还只是运用他担任初三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时积累的一些管理经验来指导教务工作。比如,担任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时,许多事必须亲自做,像制订教研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寻找各种教学资料等。担任教务主任后,马主任仍然凡事躬亲,他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心骨,如果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教学工作就很难走上正轨。
其二,马主任没有找到榜样示范的立足点,忽略了榜样激励的“度”。马主任知道榜样激励的作用,他率先垂范,对自己严格要求,以校为家,公而忘私,为教师树立榜样。但马主任忽视了西蒙管理理论提出的以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化原则的方略。马主任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都追求尽善尽美,他这个榜样不能被教职员工完全接受,因为他预设的目标要求对教师来说太高,教师很难做到。比如,现代社会提倡家庭幸福,马主任却抛下新婚妻子。此外,一个人如果对他人要求过高,他可能会失去朋友,“水至清则无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马主任没有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忽视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推开,像这样大规模的改革也是从开始造舆论到个别学校试点再到实验区实验,最后才在全国全面推广。马主任推行的校本课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偏偏忽视了由点到面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建立在广大教师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马主任推行大刀阔斧的课堂教学改革因动作过大,给人以操之过急的感觉,教师很难认同,一学期下来教学工作没有任何起色,反而变成乱糟糟,得不到校长的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
最后,马主任没有找到自己在学校中的正确位置,角色定位不妥。教务主任的职责应该是做好教务工作,协助校长抓好教育教学。从角色上说,教务主任是决策的参与者之一,而不是决策的主要决定者,是具体教育教学政策的贯彻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可是,马主任的某些做法已经越过校长,让校长也有压力。例如,课堂教学改革虽说是教务工作的一方面,但这也是学校的一件大事,应该由学校作出决策,而不是由马主任一人说了算。马主任如果先向领导请示,在得到认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老师的意见,拿出具体方案后再听取领导意见,经校长研究后由学校作出决定,再在全校推行。这样的话,也许马主任的工作会顺利得多。(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胡培德
E-mail:hupeide126@126.com
相信不少学校新上任的年轻中层管理干部也曾有类似马主任的困惑。马主任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竭尽全力,却上得不到校长的支持,下得不到老师的理解,他怎能不困惑呢?
我们先来侃侃马主任的困惑。首先,他在担任学校教务主任之前,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任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小有名气,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和初三年级组长时,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工作也很有成效。可是,担任教导主任之后,分管的教学工作不但没有起色,反而一团糟,在学校教学工作方面,马主任找不到任何成就感,这是他最大的困惑。其次,马主任严格要求自己,事必躬亲,在工作上尽善尽美。新婚不久,便离开妻子,以校为家。他严格要求自己,希望为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再次,马主任上任后,敢闯敢干,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力图兴利除弊,革除陈规,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他的措施最终却得不到校长的支持。最后,马主任本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他是得到校长和教代会代表的首肯后才担任教务主任的,没想到一学期以后,他和老师间的距离竟疏远了。
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不妨来帮马主任分析一下。
第一,马主任没有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点,犯了经验主义错误。马主任担任学校中层干部后,按惯例参加了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干部培训,学习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马主任上任时间不长,实践经验不足。虽然学了一点管理知识,但还不能把所学的理论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脱节了。马主任还只是运用他担任初三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时积累的一些管理经验来指导教务工作。比如,担任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时,许多事必须亲自做,像制订教研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寻找各种教学资料等。担任教务主任后,马主任仍然凡事躬亲,他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心骨,如果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教学工作就很难走上正轨。
其二,马主任没有找到榜样示范的立足点,忽略了榜样激励的“度”。马主任知道榜样激励的作用,他率先垂范,对自己严格要求,以校为家,公而忘私,为教师树立榜样。但马主任忽视了西蒙管理理论提出的以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化原则的方略。马主任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都追求尽善尽美,他这个榜样不能被教职员工完全接受,因为他预设的目标要求对教师来说太高,教师很难做到。比如,现代社会提倡家庭幸福,马主任却抛下新婚妻子。此外,一个人如果对他人要求过高,他可能会失去朋友,“水至清则无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马主任没有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忽视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推开,像这样大规模的改革也是从开始造舆论到个别学校试点再到实验区实验,最后才在全国全面推广。马主任推行的校本课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偏偏忽视了由点到面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建立在广大教师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马主任推行大刀阔斧的课堂教学改革因动作过大,给人以操之过急的感觉,教师很难认同,一学期下来教学工作没有任何起色,反而变成乱糟糟,得不到校长的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
最后,马主任没有找到自己在学校中的正确位置,角色定位不妥。教务主任的职责应该是做好教务工作,协助校长抓好教育教学。从角色上说,教务主任是决策的参与者之一,而不是决策的主要决定者,是具体教育教学政策的贯彻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可是,马主任的某些做法已经越过校长,让校长也有压力。例如,课堂教学改革虽说是教务工作的一方面,但这也是学校的一件大事,应该由学校作出决策,而不是由马主任一人说了算。马主任如果先向领导请示,在得到认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老师的意见,拿出具体方案后再听取领导意见,经校长研究后由学校作出决定,再在全校推行。这样的话,也许马主任的工作会顺利得多。(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胡培德
E-mail:hupeide1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