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互动让自主课堂走向深入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km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在互动生成中促进学生成长的圣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学习伙伴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学生真正与教师、学习伙伴以及课堂氛围等外在环境在思维、情感等各方面产生互动,才能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是多维互动。多维互动,让自主课堂走向纵深。实践证明,倾听是促进多维互动的基本保证。
  教师关注倾听,创设互动平台
  倾听学生内心需求,引发情感卷入。学生有独立的人格,课堂上表现为强烈的内心需求。教师要在倾听中了解其内心需求。课堂上,既要给学生展示知识经验的平台,又要架设满足需求的空间,帮助学生释放个性,卷入情感,为多维互动创设平台。
  倾听学生思维空白,引发互动热潮。例如,学习《前出塞》时,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杜甫熟谙战争取胜关键”这一认知上,教师及时发现其思维空白并质疑:“杜甫一介书生,焉知战争取胜关键?”对思维空白的叩击,引发了学生的互动,学生联系唐朝社会现实、杜甫生平等资料,展开了多维互动,在多维互动中促进了思维的提升。
  学生学会倾听,拓展思考空间
  倾听相同,思考不同。倾听言者与自己认知相同之处,更要思考不同之处。“哪些认知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有无对错之分?”…… 在交流相同、辩驳不同中让多维互动成为可能。
  倾听内容,思考方法。倾听言者的表达内容,还要思考其运用的方法,这是将学习内容从表象引向内涵的过程。学习《挑山工》一课,有的学生紧扣正面描写,体会哲理;有的学生抓住作者感受,挖掘哲理;还有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哲理。学生从不同角度参与互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倾听已知,思考未知。让互动走向多维的关键,是学生能够在互动中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螺旋上升。因此,倾听中不仅要捕捉已知的知识,更要留意未知,并在互动中提出质疑,这是与言者的互动,也是与听者的互动。
  倾听言者,思考听者。例如,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一位学生解释了“走”的意思,立刻有同学站起来完善:“这个‘走’字,古今字义差别较大,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才是‘行走’的意思。”这位学生在倾听的时候,思考了听者的认知水平,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发现通过互动传递给同伴。此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我同意他的解释,我想大家都应该记住这个特殊的字,大家和我一起来读读‘走’的注释吧!”很明显,这位同学也是在倾听时关注了同伴的学习需求,将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深层次的巩固,使互动从一两位同伴之间辐射到所有同学中。当学生读完“走”的注释后,又有学生提示:“这个字太特殊,我想大家应该动手写一写,我请小明同学到前边写板书,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两遍。”这个学生在倾听时,思考了全班同学的认知规律,强化了由口头到笔头的夯实,带动了所有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这就是成功的多维互动。
  倾听文本,思考生活。语文学科的特性,明确了其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高参与的倾听,就是要从倾听文本上升到倾听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例如,学习《一个这样的老师》,学生就“我们的课堂是否欢迎这样的老师”产生了思维交锋。他们结合生活实际,交流想法,表达困惑,提出质疑,分享愿景……引入生活的倾听,为多维互动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学生的多维互动自然顺畅,和谐民主,认知也从浅层向深刻发展。
  在倾听中找异同,在倾听中提质疑,在倾听中勇交锋,在倾听中达共识,这样高参与的倾听,自然会使多维互动成为可能,自主课堂也一定能走向纵深。
其他文献
日前,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杨德军透露,目前市教委已经成立了电子教材的专项研究。今年,京版纸质教材将完成电子化开发,在部分试点学校中推广。  纸质教材电子化,带来的是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学生书包里的教材、作业、课内外读物、字典等学习用品,将全部数字化后整合在一个轻便移动终端中,给学生的携带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基于这样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必将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资源汇聚及搜索功能及交互功能,可以在
2014年10月,海淀区组织开展了中小学“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如何借助传统文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展开。校长们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分享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及开展的举措。  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深挖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育什么人”“借助什么育人”“怎么育人”,即目标、途径、方法是校长们首先应该
我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拥有一支年轻的教师团队。面对这样的教师队伍,如何培养和提升,是我校一直以来着力研究的方向。学校成立五年来,我们坚持开展案例式校本研修,在行动学习中有力推动了教师成长,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解决学校、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于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教师的研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心目中,教研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山峰,逐渐成为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  
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有成长的“甜蜜”,也会有成长的“烦恼”。成长让人们体会到“甜蜜”的味道,然而成长一旦停滞,就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其味道也将不再“甜蜜”,而是苦涩和沉重了。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来说同样如此。黄城根小学在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常态下不断成长、不断实践,在传承优秀学校文化基因的同时,努力彰显学校文化的时代精神与区域教育品牌的生命力。  “集团化办学”是一种为实现区域
在东城区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东城区培新小学和东城区永生小学结为深度联盟学校,通过整合学校管理、优质资源共享、开展互助研究等路径,形成办学合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两校联盟经历了从理念统领—管理统筹—资源共享—统一招生—统设课程的过程。培新小学多年走“从需求出发”的教育之路,永生小学走“和谐”发展之路,一个是路径,一个是目标,二者相得益彰,思路一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启发。  为了更好地
都说女人爱花,而对于吴亚芹老师来说,爱花不仅仅是出于女人的本能,更是身为教师的责任。作为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的园林教师,吴亚芹不仅教给学生花艺知识,更将每一位学生当做花儿,用心培养,悉心呵护。  在吴亚芹老师的眼中,每一位职教学生都有着独特的品质和有待挖掘的潜力,他们是尚需雕琢的良木,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知识,给他们能力,让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  本着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吴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经历了主题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活力课堂”的三个阶段。学生观的变化,推动了学校课堂学习理论的不断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持久变革,也可以说,课堂学习理论的不断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持续改进,促进了我们学生观的变化。我们的学生观到底有怎样的变化呢?简而言之,我们经历了从视学生为“认知体”到视学生为“生命体”的学生观的转化过程,经历了从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到更重视学生的“成长
邓云乡先生提到,汉语“单音词语特征,又有阴阳上去入五音构成抑扬顿挫的音节,这样就使语言在读音上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节奏的和谐、回荡,听起来好听、读起来有劲”。汉语的这种特质,使得古代文人在诗文创作中,尤为注意追求文字的音乐美感,力争实现声韵之美和情感表达的相得益彰。在古代,文人们都是吟咏着进行读书、创作的。及至近代,吟诵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和日常口语交际无太大差异的朗诵法,这给学生们体悟
1982年7月,许美琳从北京幼师毕业,被分配到和平街幼儿园。一进大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八个大字就强烈地震撼了她,她感到了这八个字的分量,也感到了作为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从那一刻起,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好老师。  但是成为一个好老师并不容易。第一次园长听课,许美琳就上“砸”了。心里难受,她却没气馁,而是下定决心苦练基本功。  许美琳练基本功的过程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什么
在“文化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进一步确立了“发展为本,课比天大”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把握教育的本质,扎实推进新课程建设,为学生创建了一座学习的乐园,为教师提供了一方发展的乐土,为教育撑起了一片快乐的天空。  课程是实现“三个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发展为本”是把发展放在主导的地位,具体体现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促进“三个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