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战后美苏均势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均势及均势格局的相关理论
  均势的概念是直到近代才提出的,但是关于均势的应运和实践却古已有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均势应运的痕迹。如中国战国时期所提出的合纵连横战略,就是通过以结盟、改变或分化对方联盟的方式来增强自身实力和达到本国目标;古希腊时期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正是由于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均势被破坏所引发的。按照经典现实主义的观点,权利构成了国际政治的中心议题,国家都以追逐和维护自身的权利作为其主要目标。至于权力的分配与模式,现实主义范式提出了两种途径:一是权力的集中,二是权力的分散。前者表现为国际政治中一个有着超级权力的霸权国家的出现,进而形成以该霸权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后者则表现为权力均势的实现,即通过对各国权力实施制约与管理,使权力达到一种大致均衡和平衡发展的状态,从而实现一个以权力相互制衡为主要特征的均势格局。由此可知,均势格局构成了现实主义关于世界权力分配的一种主要模式。
  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此格拉芙认为,权力均势理论是"国际政治中最古老、最持久、最有争议的理论之一"。说它富有争议,主要是因为权力概念本身定义的多样性和模糊性。例如,额恩斯特•哈斯认为权力均势至少有八种含义:(一)民族国家间全权力均等分配导致的均衡;(二)民族国家间权力不均等分配导致的均衡;(三)单一民族国家占支配地位所导致的均衡;(四)一种维持相对稳定与和平的体系。
  二、美苏均势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
  按照经典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均势格局又可细分为多极均势格局和两级均势格局。虽然二者的主要特征都是实现权力的大致均衡,但对实现的途径、功能和作用机制等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理解。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两级均势格局的特点,而在国际关系史上又以二战后所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最为显著,因此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分析就成为了本文的核心内容所在。
  美苏均势格局之所以会形成,是由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决定的。二战之后,欧洲各国遭到普遍削弱,美国成为了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因而必然要在战后的世界秩序的建构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而苏联的实力虽然也受到了战争的极大削弱,例如战争刚结束时苏联的经济总量大约只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但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世界各国建立起了很高的威望,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媲美的世界大国。但是美苏之间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上的分歧,很快由战时的盟友转向了战后的敌人,由此形成了以美苏对抗和缓和为主要特征的均势格局,并构成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
  美苏均势的形成经过了几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优势阶段,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基本达到了相对平衡,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军事实力上,无论是在军费开支、常规力量对比还是核力量对比方面,美苏在60年代以后的水平基本接近,此后苏联的军费开支甚至超出美国。
  对于这一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国际关系新特点,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给予了详尽的分析。首先,体系内矛盾的焦点集中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其他国家对体系总体态势的影响不大。两极状态的维持主要体现在军事领域,维持高额军费开支、武器技术的变革、核力量的垂直增长以及军事扩张等是竞争的主要内容。美苏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军事优势都非常敏感。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敌我界限相对而言是比较清晰的,都将对方视为自身的安全威胁,中小国家需要依靠其中的一方获得安全。华尔兹说,当体系中的大国数量减少时,大国之间对于威胁的不确定性下降,在两极结构下,谁威胁谁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其次,相对于多极体系,两极体系中结盟的变化急剧减少,联盟之间的敌对关系长期难以改变。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是两大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内的成员并没有像欧洲历史上那样频繁地改变支持对象和成员身份。另一方面,即使某一盟国的立场发生了转变,也没有改变美苏均势的基本格局,比如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两大集团内部分别出现了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但这一时期美苏力量对比正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两极状态下,联盟的变化对于改变体系中的均势状态的作用不大。最后,核武器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平衡的砝码。
  总而言之,冷战期间美苏所形成的两极均势主要表现为两极之间军备竞赛的烈度加剧和程度的提高,这也成为维持均势最主要的方式。
  三、美苏均势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一般认为,美苏均势格局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之后,其发展与演变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呈现为苏攻美守,美国此时在政治与经济实力上都有所下降。
  由于对越战争的不断升级,美国的国内危机空前加深,面对这种情况,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支柱,果断决定从越南脱身,实行全面的战略收缩。此外,到70年代初,西欧与日本经济开始超越美国,由此在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现象,严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而此时的苏联势力则有所上升。一方面,到70年代初时,苏联在战略核力量方面与美国真正形成了均势,能够确保相互摧毁,且在军费开支方面也开始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另一方面,苏联乘美国实行战略收缩之机,加紧向第三世界推进和扩张,其对外政策更具侵略性和扩张性。例如,在1978年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1979年武装入侵阿富汗。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美关系的解冻及中美苏三角战略关系的形成,虽然说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基于共同抗苏的需要,但它也直接推动了美苏之间的缓和,促使二者在军备控制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谈判。如1968年的《核不扩散条约》、1972年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979年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等。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两极均势格局的权力集中程度开始下降,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力量不断增长,两极均势格局向多级均势格局的转变趋势开始显现。
  80年代以后,苏联在经济上的困难逐渐影响到其与美国继续争霸,力量对比趋势重新开始向美国有利的一方倾斜,美苏关系也告别了70年代的缓和阶段,重新变得紧张起来。1981年里根上台,他一方面声称要恢复美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地位,另一方面尖锐的抨击苏联在70年代后半期所实行的颇具扩张性的对外政策。1983年,里根提出了所谓"星球大战"计划,谋求通过战略防御手段来实现对苏联的核优势,这也使得美苏关于中程核力量谈判和战略核武器谈判陷入僵局。随着1985年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及其"新思维"的推出,美苏进入了新一轮的缓和时期。1987年美苏签订了极不对称的《中导条约》,苏联单方面做出了重大让步,中导条约之后,美苏在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美苏还通过政治途径促成了一系列地区冲突的解决,如1988年苏联宣布从阿富汗撤军和敦促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等。
  总的来说,美苏均势格局从其形成到解体,始终伴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缓和,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它所呈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美苏都以其主导的阵营为基础,妄图争夺世界霸权,以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都实行自我克制,极力避免双方爆发大规模的直接战争,尤其是在核时代条件下,战争意味着自我毁灭,其悲剧性的后果是双方都不可接受的。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在美苏均势格局下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和平时期。此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国际权力中心开始显现,例如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自主倾向的加强、第三世界的兴起等。这虽然并没有打破冷战时期美苏均势格局这一基本框架,但已经预示着美苏两极格局开始遭到其他力量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四、美苏均势格局的瓦解及其启示
  自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以及其所推行的一系列新思维的实施,美苏关系进入了新一轮的缓和阶段。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同时苏联也悲哀的发现自己在经济上已经不得不依赖于西方的大规模投资来解决其财政困难。1989年东欧国家国内政局的巨大变化以及共产党的纷纷垮台,向世界预示着一个新的时期即将到来。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苏联走向和平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美苏均势格局最终以苏联一方的解体而和平瓦解。尽管对于战后形成的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均势格局,各种理论都竞相予以解释或说明,但令人深思的是,没有一种理论曾预测到美苏均势格局是以苏联的解体而消失的,如此突然和出人意料地宣告了冷战时代的终结。
  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认为,美苏均势格局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两大实力大致均等的集团,更是因为在这两大集团中分别存在着美国和苏联两个盟主,他们对阵营的维护、体系成员的控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美苏均势格局中存在着深深的不平等现象,这种均势的巩固和维护是以两大盟主对其各自成员国的有效控制为前提的,是一种单向的,充满着霸权色彩的控制。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全方位的斗争,力图将更多的国家吸纳在自己的旗下,从而增强自己争霸的资本,但同时这种争夺也必然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和负担成本,例如巨额的经济援助和强有力的军事保护等,从而有可能造成实力较弱的一方在竞赛中被拖垮。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言:"帝国的过度扩张将导致不可避免的衰落。"
  在国际政治中,权力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些国家获得权力,另一些国家则相对丧失权力。由于国家之间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总是以不同的速度增长,权力地位的变化是国际体系中的必然现象。吉尔平认为,发展不平衡是世界政治中的一条客观规律,不同国家之间增长率的不同导致权力的重新分配。一般而言,大国之间的增长率差异水平比较明显,当有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快于霸权国的发展速度,而且这种发展状态保持相对稳定、维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体系中的实力差距就会缩小,实力对比会向着对新兴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到70年代时,美苏各自阵营内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随着成员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其要求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呼声必然会增强,战后初期因为安全因素所形成的紧密的两极必然会出现松动。
  因此,虽然冷战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绝不意味着美国可以建立起一个由自身主导的单极世界。我们可以同时看到欧盟、日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地区性大国或大国集团的不断兴起,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美国妄图推行的霸权政策或单边主义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任何霸权的建立都将是失败的,历史已经为我们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倡导大国均势的同时,我们首先应强调国家之间的平等以及国际关系的民主、公正、合理,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起一个新的国际均势格局。
其他文献
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6-19岁,从生理角度看,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随着第二性征的日益明显,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掌握学生这种变化,才能因势利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中小学生的了解使我感觉到: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多数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就是点名回答问题,有的也不愿张口,与老师交往逐渐产生隔阂感,即使同
期刊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各行各业对一线技术人员的外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水平被当作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增强职场竞争、提升职业技能的法宝。英语技能也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然而,据调查大批处于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高职毕业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对最新专业知识获取的需求。  一、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高职学
期刊
I. Introduction  English teaching began in China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and entered into formal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uring all these years, the Chinese ELT teachers and re
期刊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素质,这些素质正是面向未来的劳动者和公民所应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求高职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高职生自我学习的关键能力。而如果缺乏信息素养能力,那么持续终身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由于大部分高职生来自
期刊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一)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圆润悦耳、自然流畅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多年来我总是坚持用英语教学,并力求做到语言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在潜移
期刊
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充分尊重和保障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权利和利益。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启发因素,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发展
期刊
一、引言  目前,对于大学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很多研究人员都已经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分析。其中很多观点和看法对于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常见的有将大学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归类为语际错误(如母语词汇和语法对于目标语的负迁移影响)和语内错误(如学习者想当然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错误的概念或规则,致使过度泛化或者拼写错误等)。有些研究者则将错误归类为词汇用法错误、语法知识错误、逻辑表达错误。而有些
期刊
中国教育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提倡学生在学英语时以听说为重,而这20多年来对英语口语的强调更是有增无减,教育部甚至把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列为教改目标。但是,就算是如此的重视英语口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时都诚惶诚恐地不敢开口说英语。这与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因此, 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以此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提升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被西方教育界所推崇的"自我反思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自我反思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途径是教学行动研究。  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呈螺旋形上升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
期刊
《工程测量学》是工程测量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网的布设、地形图测绘、各种工程的施工和放样等。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三个方面。近年来,各种新的测绘仪器不断涌现,工程上对测量要求越来越多,传统教学中的某些不适应及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迫切需要对《工程测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加以改革,以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密切联系,完善传统教学内容中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