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建立数感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 教学中应当结合数学活动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关键词】 运算;实践;体验;数感
1. 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的运算知识占了很大的比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而数的运算对学生数感的建立又极其重要. 新教材将数的运算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数的运算. 而在数的运算解决问题中,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教学中应当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最优化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我设计了:朱老师昨天晚上到欧尚超市买水果,苹果和梨子都是每千克5元,朱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子一共需要多少钱?有的学生这样列式:5 × 3 5 × 2,也有的学生这样列式:(3 2) × 5. 我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算法的数量关系,同时又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沟通,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体会到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便之处.通过方法多样性的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实践的知识,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而且不易遗忘. 学生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有助于他们深刻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通过直观感知和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获得数感.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做中学,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的价值,从而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在教学“公顷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量一量: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先让学生测量出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再让学生量一量我们操场的长和宽 (长120米,宽80米).
(2)算一算:让学生很快口算出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
(3)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我们的操场大概有多少个100平方米.
(4) 教学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体验到“1公顷”的实际大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原来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借助100平方米与1公顷之间有关系感受体会到1公顷究竟有多大,从而利用这一直接经验认识到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學生概念的直观理解.
3. 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离开了生活,将会枯燥乏味,而“数感”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单方的传授就能得到培养的.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估算、猜测、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的知识内容,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如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身边的现实材料,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 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比较大的数字,估计一个自己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少平方米,我们镇大约有多少人,我们市有多少人. 看一段我们市的变化的视频,感受其中的一些数据. 我们学校一共有25个班,每个班有40个人,一共有多少学生,多少个我们这样的学校是一万人. 让学生感受这样一些我们身边的、具体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直观的表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具体、直观的参照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都能感受到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
【关键词】 运算;实践;体验;数感
1. 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的运算知识占了很大的比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而数的运算对学生数感的建立又极其重要. 新教材将数的运算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数的运算. 而在数的运算解决问题中,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教学中应当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最优化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我设计了:朱老师昨天晚上到欧尚超市买水果,苹果和梨子都是每千克5元,朱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子一共需要多少钱?有的学生这样列式:5 × 3 5 × 2,也有的学生这样列式:(3 2) × 5. 我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算法的数量关系,同时又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沟通,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体会到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便之处.通过方法多样性的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实践的知识,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而且不易遗忘. 学生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有助于他们深刻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通过直观感知和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获得数感.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做中学,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的价值,从而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在教学“公顷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量一量: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先让学生测量出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再让学生量一量我们操场的长和宽 (长120米,宽80米).
(2)算一算:让学生很快口算出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
(3)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我们的操场大概有多少个100平方米.
(4) 教学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体验到“1公顷”的实际大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原来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借助100平方米与1公顷之间有关系感受体会到1公顷究竟有多大,从而利用这一直接经验认识到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學生概念的直观理解.
3. 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离开了生活,将会枯燥乏味,而“数感”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单方的传授就能得到培养的.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估算、猜测、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的知识内容,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如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身边的现实材料,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 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比较大的数字,估计一个自己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少平方米,我们镇大约有多少人,我们市有多少人. 看一段我们市的变化的视频,感受其中的一些数据. 我们学校一共有25个班,每个班有40个人,一共有多少学生,多少个我们这样的学校是一万人. 让学生感受这样一些我们身边的、具体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直观的表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具体、直观的参照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都能感受到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