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PRDM 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PRD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免疫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初步揭示该基因甲基化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初治DLBCL石蜡包埋组织10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2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20、CD10、bcl-6、bcl-2、PRDM1/Blimp-1、MUM1蛋白表达,根据Hans分型法分型。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肿瘤组及对照组中PRD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阳离子脂质体试剂转染法介导的小干扰RNA转染OCI-Ly1(GCB型)和OCI-Ly3(ABC型)细胞系,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NA转染前后细胞系中PRDM1/Blimp-1的表达情况。单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PRD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各临床特征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

结果

100例DLBCL患者中,GCB型27例(27%),ABC型73例(73%)。PRDM1/Blimp-1在DLBCL组阳性表达21例(21%),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广泛阳性(100%)。PRD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肿瘤组共有23例(23%),而对照组中均为非甲基化,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RD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不同年龄段、性别、Ann Arbor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国际预后指数、免疫分型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沉默表达siRNA转染细胞系,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RDM1/Blipm-1在转染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下降。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在年龄≥60岁、功能状态(PS)评分3~4分、有B症状组DLBCL患者生存率明显较低。

结论

在DLBCL患者中存在PRDM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由其所致的PRDM1基因表达沉默或减少可能是DLBCL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外沉默siRNA转染OCI-Ly1和OCI-Ly3细胞系,证实PRDM1基因在DLBCL中起到抑癌基因作用,PRDM1基因甲基化有望作为一个候选分子诊断标志物及可能的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茶话会,是一种以清茶和茶点招待客人的集会,源于古代的茶宴和茶会。茶宴,即以清茶来宴请宾客。茶会,是文人雅士以清茶约见朋友吟诗填词,作赋绘画,切磋技艺的集会。  “茶之为饮,始于神农……”(陆羽《茶经》)。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至今有4700多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奇葩朵朵,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古之茶宴、茶会以及如今的茶话会就是其中之一。  在唐代,茶宴、茶会成为一时风尚。文人学士相聚庭院
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城市的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伴随而来的职业中毒也变得多元、复杂。为了解近几年深圳市职业中毒的发病情况 ,现对深圳市1989~ 1998年职业中毒的发病情况调
目的总结对胸部CT表现为肺部微小结节病灶的微小肺癌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对8例微小肺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应用抗感染治
古尔邦节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民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都会早起并去清真寺朝拜洗浴。之后,国家杀羊准备食物招待客人。相传安拉为考验先知易卜拉欣的忠
今天,如果再用“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的话,恐怕已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了,甚至会有人认为太老套,太缺乏创意。然而,20世纪50年代,媒体用这句
近年来许多医生在对急性脑卒中病例行颅脑CT扫描检查时常发现一些陈旧性脑梗死灶,这些病例多无卒中病史及相应临床表现。现对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65例患者的临床资
巴蜀自古产姜,蜀姜自古享盛名。蜀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夏末商初。《吕氏春秋·本味》就提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汉代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司马迁的《史记·
1999年 1月 ,广州有两家小型制衣厂的 60多名工人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怀疑为食物中毒送医院治疗 ,后通过临床观察和取病情较重者尿样进行气相 /质谱联
期刊
通过对各种类型的产前检查,检测孕妇体内的TORCH的含量,进行分析,探讨TORCH在孕妇中的感染情况及与不良孕史的关系,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了60例有不良孕史及无不良孕史的孕妇及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