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现有的阅读教学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强化个体阅读,提升课堂效率;加强阅读教学的引导,明确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激疑,以激趣质疑来激思,开启学生思维之门,以课文为突破口来设疑,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用比较来生疑,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丰富学生的“阅”历。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44-01
1 强化个体阅读,提升课堂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以为: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症结,一是教师阅读水平低下;二是学生课前没有认真研读文本。作为主体主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阅读,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就是非得一个人独自进行不可,而阅读教学是老师指导下的班级群体阅读。这两者之间,群体阅读必须建立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之上,群体阅读的水平取决于个体阅读的高度。一方面教师个体阅读高度如何,对学生阅读是否有导读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个体阅读开展情况如何,能否为群体阅读提供对话交流的基础平台。现实情况是,阅读姓“讲”不姓“读”,更遗憾的是教师课上讲的,绝大多数都是书上写的或学生稍稍思考就能看懂的。絮絮叨叨,喋喋不休,怎不倒人味口。
从学生方面看,很多语文课,课堂异常沉闷,学生动不起来,教师独霸课堂,“对话”成了“独白”,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课前没有认真研读文本,课上所给的三五分钟时间,特别是像《像山那样思考》这种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学生又能读出什么、读懂多少。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空手赶集”,不能拿出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换”,当然“讲”不出,对话失去根基,学生如何“动”得起来?问题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吗?教师讲得再好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洋思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先学后教”,阅读教学不能逾越学生个体阅读体验这一起点,缺乏起点的阅读教学是荒唐的,也必然是高耗低效的。课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预习,自主研读课文,不能仅满足于“读过了”,一定要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笔者尝试用预习作业本代替课堂练习本,先进行“生本对话”,课前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之前,先自主研读文本。
2 加强阅读教学的引导
2.1 明确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激疑—讨论”法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
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配乐,不是通包通管。当然“导”的手段多种多样,“激疑”就是一种很好的“导”,不断激发学生质疑,思考能促使学生在自信、自爱、自重中增强进取心。我认为“导”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导”不是教师“定线”,逼学生沿线而行,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进攻,自觉寻求认识事物的轨迹。“导”不是教师“设标”逼学生思维迂回于固定的空间,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索求目标,这种“导”只是教师思路的体现,学生可以按照教师“导”的路线走,也可以经过慎思后与教师的“导”偏道,甚至背道而驰。
2.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搞好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我先用“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来开启学生思考的大门,然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大自然的语言”的秘密,最后激发学生联系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想一想大自然正告诉人们什么。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巧妙启迪,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激疑,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教会学生会思考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激疑过程是创造教学的过程,其过程是:激疑—质疑—析疑—解疑。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的问题,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质疑,进而想方设法去分析疑难,解决疑难。
3.1 以激趣质疑来激思,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例如教学《笑的武器》就从例举令人发笑的文艺形式,引入“笑为什么能成为武器?”这一问题。激趣的质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了进一步探求漫画战斗作用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2 以课文为突破口来设疑,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设疑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使其有所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疑点不断地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
3.3 用比较来生疑,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扩展思考的范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都是以写桥为题材的文章,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有了比较学生才会生疑,才会去寻求异同点,才会有所创造。
4 丰富学生的“阅”历
众所周知: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缺陷。学生写不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读得少,“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这样说,对一个学生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金钥匙,众多学生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凡是语文素养好的,都是热衷读书的。“多读”永远是语文学习铁的规律,只有使学生真正把书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解决了学生的读书问题,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对社会文明、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是好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丰富学生 “阅历”。如给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召开读书报告会,介绍阅读经验,指导读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长久的读书热情。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44-01
1 强化个体阅读,提升课堂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以为: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症结,一是教师阅读水平低下;二是学生课前没有认真研读文本。作为主体主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阅读,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就是非得一个人独自进行不可,而阅读教学是老师指导下的班级群体阅读。这两者之间,群体阅读必须建立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之上,群体阅读的水平取决于个体阅读的高度。一方面教师个体阅读高度如何,对学生阅读是否有导读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个体阅读开展情况如何,能否为群体阅读提供对话交流的基础平台。现实情况是,阅读姓“讲”不姓“读”,更遗憾的是教师课上讲的,绝大多数都是书上写的或学生稍稍思考就能看懂的。絮絮叨叨,喋喋不休,怎不倒人味口。
从学生方面看,很多语文课,课堂异常沉闷,学生动不起来,教师独霸课堂,“对话”成了“独白”,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课前没有认真研读文本,课上所给的三五分钟时间,特别是像《像山那样思考》这种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学生又能读出什么、读懂多少。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空手赶集”,不能拿出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换”,当然“讲”不出,对话失去根基,学生如何“动”得起来?问题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吗?教师讲得再好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洋思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先学后教”,阅读教学不能逾越学生个体阅读体验这一起点,缺乏起点的阅读教学是荒唐的,也必然是高耗低效的。课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预习,自主研读课文,不能仅满足于“读过了”,一定要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笔者尝试用预习作业本代替课堂练习本,先进行“生本对话”,课前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之前,先自主研读文本。
2 加强阅读教学的引导
2.1 明确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激疑—讨论”法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
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配乐,不是通包通管。当然“导”的手段多种多样,“激疑”就是一种很好的“导”,不断激发学生质疑,思考能促使学生在自信、自爱、自重中增强进取心。我认为“导”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导”不是教师“定线”,逼学生沿线而行,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进攻,自觉寻求认识事物的轨迹。“导”不是教师“设标”逼学生思维迂回于固定的空间,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索求目标,这种“导”只是教师思路的体现,学生可以按照教师“导”的路线走,也可以经过慎思后与教师的“导”偏道,甚至背道而驰。
2.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搞好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我先用“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来开启学生思考的大门,然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大自然的语言”的秘密,最后激发学生联系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想一想大自然正告诉人们什么。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巧妙启迪,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激疑,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教会学生会思考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激疑过程是创造教学的过程,其过程是:激疑—质疑—析疑—解疑。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的问题,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质疑,进而想方设法去分析疑难,解决疑难。
3.1 以激趣质疑来激思,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例如教学《笑的武器》就从例举令人发笑的文艺形式,引入“笑为什么能成为武器?”这一问题。激趣的质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了进一步探求漫画战斗作用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2 以课文为突破口来设疑,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设疑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使其有所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疑点不断地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
3.3 用比较来生疑,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扩展思考的范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都是以写桥为题材的文章,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有了比较学生才会生疑,才会去寻求异同点,才会有所创造。
4 丰富学生的“阅”历
众所周知: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缺陷。学生写不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读得少,“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这样说,对一个学生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金钥匙,众多学生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凡是语文素养好的,都是热衷读书的。“多读”永远是语文学习铁的规律,只有使学生真正把书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解决了学生的读书问题,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对社会文明、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是好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丰富学生 “阅历”。如给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召开读书报告会,介绍阅读经验,指导读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长久的读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