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辅导员工作模块论探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y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个体工作出现主次不分、定位不准的错位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系统梳理与长线把握。借用心理学模块理论,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重新观照辅导员工作的内涵要求,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模块,系统梳理大学生日常管理、指导、服务和素质拓展等具体工作模块的内涵边界,试图走向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统领,具体工作支撑”的“一体两翼”模块化辅导员工作道路。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与水平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辅导员工作的时代要求。实现此点,不仅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更需要从辅导员自身工作出发,按照理论意旨与实践工作,探索新途径与新道路。
  一、要求:加强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现实分析
  2006年教育部颁布施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此项规定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角色——教育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同时也直接确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岗位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大学生日常管理,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助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
  然而,在当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中,或明或暗地暴露出将辅导员工作职责简单化、辅导员工作职能行政化趋势,“消防员”、“通讯员”、“服务员”等标签时常出现在辅导员群体或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评价中[1]。反观此种现象,不乏是辅导员自身的玩笑交谈,但反映出当下实际工作中部分人对辅导员工作岗位、工作职责认识的片面化与局限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各项工作开展本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指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引领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走出认识的误区,需要透彻的指引与清晰的指导。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出发,借助心理学模块理论,系统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项工作,以具体工作模块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各项工作的内涵外延,有利于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资源,推动辅导员工作创新,从而使辅导员更充分、更自觉的履行职责、发挥效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二、功能:推进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价值分析
  模块一词常在工程学中见到,解释为可以分解的、独立的功能组件。在心理学研究中,Chomsky和Fodor在讨论心智问题时提出心理模块说[2]。心理模块类似于计算主义中相对对立、功能具体的“部件”,但具有以下九条特征。一是“领域特殊性”,一个模块只对与其功能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作用,对非对应的内容不发生作用;二是“强制性”,如果将某些信息直接传递给对应的模块,无论整个系统产生如何影响,模块必然会接收并做出回馈;三是“有限制的中央通达”,各模块的信息加工只有有限部分与系统的中央数据处理相关;四是“快速”,模块只针对具体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作用,具有反应的快速性与回馈的迅速性;五是“信息的封装性”,中央数据处理与模块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度的,不存在双向的信息往来;六是“浅表输出”,模块所能提供的信息处理只是针对中央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其信息的深度被压缩为极致;七是“固定的神经架构”,每个模块的功能具体,不存在模块间的功能重复与定位交叉;八是“分解模型”,整个系统由模块构成,并且每个模块的功能是具体发挥作用的;九是“步调与次序”,每个模块发挥作用的机理都由各自自身的规律与频率决定[3]。
  Fodor 的心理模块理论从模块自身的运行机理与模块在系统中的具体作用两方面说明单个模块与整体系统的运行方式,从计算主义视角下说明模块论的基本内涵与工作机理。从模块论的理论意旨出发,观照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以模块化梳理辅导员工作的现实价值。
  1.辅导员工作模块化有利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位置。
  辅导员工作模块化,将辅导员实际工作中所包含的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生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具体化与明确化,既保障了具体工作自身的明确性与完整性,又协调了具体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间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居于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位置,确保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与全面的统一。
  2.辅导员工作模块化有利于调动辅导员自身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辅导员工作模块化,将原本看似零散的事务工作进一步整合,形成一项完整、明确与独立运转的不同工作子模块,使工作本身不再是一种随机的、指派式的任务,有利于辅导员主动的思考与探索各项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更切实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
  3.辅导员工作模块化有利于推进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将辅导员工作对应的各项事务予以整合成为具有独立性的项目模块,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全盘考虑各项工作的位置与角色,探索各项工作的规律与方式,有利于规避辅导员工作中琐碎事务太多、处理问题方式简单、工作效率较低等现象,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道路:实施辅导员工作模块化内容分析
  辅导员工作一直紧紧围绕高校教育发展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从宏观工作领域讲,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大学生指导服务三大部分;从微观具体工作来讲,包括大学生党团、班级等组织建设、大学生日常各项事务管理、心理咨询、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工作;从服务主体角度讲,包括服务学校整体工作的制度性工作、服务大学生发展的内涵性工作两大部分。   反观以上辅导员工作的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到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涉及、对应主体和工作模式。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对应学校与学生两大主体,要求辅导员在职责履行中,既要坚持学校的尺度,又要坚持学生的尺度,从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利益出发,切实担负职责。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对应思想教育与具体工作两大领域,要求辅导员既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办好各项学生基本事务。因此,辅导员工作从对象上讲,不是单纯的“学校发言人”,也不是简单的“学生代言人”;从领域上讲,不是单一的“意识形态宣传者”,更不是普通的“机构办事员”。辅导员工作需要以具体工作为抓手,将意识形态教育落实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指导中,充分发挥具体工作的各项教育功能,真正以温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赢得学生,把握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模块化推进辅导员工作,就是要凝合辅导员各项工作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与境界。
  1.构建宏观统领、全盘计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块。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与重心,使各项事务工作与指导服务工作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辅导员工作要从新生入学、学风建设、党团组织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各方面,抓住每一个重大节庆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的渗透在大学生的各项理论学习、制度管理、校园文化与课余生活中。
  从辅导员具体工作角度,构建宏观统领、全盘计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一是要不断学习、领会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意见、政策和规定,增强自身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规律的把握,从而提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与工作能力,敏感、正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动态,及时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易于接受、高度拥护、自觉遵循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要主动判断、积极探索,充分调动各项教育资源、管理资源,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优势,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建设,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两方面出发,以辅导员理论修养提升为中心,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既坚持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又顾及学生的兴趣特点,既巩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又探索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意识成熟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当下生活紧密统一。
  2.构建清晰明确、学生主体的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模块。
  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师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学生学籍管理、党团、班级等组织管理、日常行为规范与大学生评奖评优等事务。在日常工作中,此类事务常常按照上级文件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出内容具体但工作庞杂、难度较低但耗时较多等现象。如果长期使辅导员沉陷在此类事务性工作中,容易造成辅导员工作认同度与工作积极性的低迷。因此,学生事务管理的清晰化与程序化成为推进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做好大学生日常事务,不仅需要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责任心,更需要辅导员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大学生个体及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职能。从辅导员工作角度,构建学生主体、清晰明确的大学生日常管理模块,一需要辅导员准确把握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主流方向与政策要求,从制度建设方面清晰梳洗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流程,使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清晰、明确,运行高效、快速,结果公平、公正;二是需要辅导员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从学生干部教育与培养出发,建立以制度规范为保障,学生干部为主体,学生组织为支撑的大学生事务办理服务小组,从政策宣讲、操作过程与后期反馈方面,使学生参与事务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避免大学生对学校制度的不理解、不认同,降低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运行风险与舆论阻力。
  3.构建促进发展、增强素质的大学生指导服务模块。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是大学生政治意识、人格修养的完善,不仅是工作能力的获得,而且是身心素质的增强。
  当前,辅导员工作承载大学生困难资助、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素质拓展等内容,实质就是以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与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多项活动,具体形式有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职场培训、学长辅学、谈心谈话、心理咨询会、素质拓展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缓解或是解决了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项困惑,较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但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诸多的压力,给辅导员工作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为增强指导学生和解决学生问题,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心理咨询内容、职业生涯指导知识与素质拓展培训知识,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素质拓展培训师等成为众多辅导员的新的身份与标签,“考证”成为辅导员的又一项工作。显而易见,这类学习对于开展辅导员工作、增强辅导员素质大有裨益,但似风潮般地出现也无疑给辅导员增添新的烦恼。工作压力大与学习紧张使辅导员在学习与工作中较难实现好的平衡,辅导员职责要求的众多耗时较多的基础性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面临因时间挤兑而不扎实、不全面现象时有出现。
  辅导员在增强大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能力与水平与工作本身间亟须获取平衡。构建促进发展、增强素质的大学生指导服务模块,就是从构建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增强大学生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出发,探索二者间的平衡。一是要系统规划大学生指导服务体系,以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现实问题出发,系统谋划大学生指导服务的中心与重点,将大学生指导服务工作以长项项目与专项项目区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质量。二是要全面规划辅导员开展指导服务工作专项能力提升工程,根据辅导员自身性格与知识结构,分阶段、分批次地推进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培训、职业指导能力培训和素质拓展能力培训,以主动学习、学有所成、教有建树为目标,提升辅导员开展指导服务工作的专项能力。
  以模块化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就是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工作属性,将各个工作进行整合,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始终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要求,开展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大学生指导服务工作,从而将辅导员零散的、庞杂的事务性工作规整化,将分散的、碎片的指导服务工作系统化,既降低辅导员压力,又提升工作质量,既注重工作职责,又关注学生发展,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事务管理与指导服务相支撑的“一体两翼”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从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施文辉.浅论高校辅导员个体工作的错位与回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81.
  [2]Fodor J A. The Modularity of Mind[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3.
  [3]Fodor J A. The Modularity of Mind[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3:47-101.
  [4]王球.大规模模块与内容融合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1-102.
  [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依托项目模块建设推进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GZXS1235)员工作 模块论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对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系2016级50名新生的调查,了解五年制高职新生英语学习状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兴趣不浓、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英语学习方法比较落后的问题,解决方法是英语教师应该提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新生 英语学习状况  英语是21世纪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在现代产业
摘 要: 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个中心,至今影响很大。本文以D.H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为例,分析英美优秀文学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探索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文学 普遍意义 现实意义 劳伦斯 人性异化  1.引言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英美文学作为众多文学里的两个中心,在西方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至今仍保持着世界性影响。英国文学为读者输出了英文圣经、莎士比
摘 要: 《增强流动人口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十二五”规划课题,作者所在学校近五年来科学分析学情,结合研究对象特点,分别从五个方面开展了行动研究,通过挖掘品德学科教材中的资源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德育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为他人负责的意识,在良好的班集体建设中主动参与管理,增强社会群体意识;在家校互动中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意识,让流动人口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体验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在自身成长历程
摘 要: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事业,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政府非营利组织)行为发挥着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及其效用。大学生志愿者是指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无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不求任何物质回报情况下,为所在地区和高校服务,不断促进社会进步和提供无偿服务的群体。长期以来,我校师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工作,尤其在服务大型体育赛事方面积累宝贵经验。在提供高效专业的志愿服务同时,我校已积累
摘 要: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对课余时间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解决大学生对课余时间利用的对策,对大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发展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课余时间
摘 要: 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地处边远地区黑龙江省的高校毕业生则面临更严峻的就业挑战。因此,如何更好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加强对策研究,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黑龙江省某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剖析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并提出对策,以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 大学生 求职行为 对策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3年、2014年先后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和更难就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的有效方式,也是在新形势下活跃校园文化、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前沿阵地。基于高校社团组织的现状及发展、存在问题的探讨,以南师大外国语学院SIFE社团为例,找出其组织建设的对策,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社团 SIFE社团 功能定位 问题对策  高校社团是高校学生组织
摘 要: 高校國际化校园的建设,有效提升了高校国际综合实力和文化融合,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外事志愿服务需求。因此,外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校园国际化建设的需要,调动了中外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将实践育人、品质培养与学生活动有效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国际化 校园文化 外事志愿服务  一、国内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比较  1.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现状。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摘 要: 全国普通高校预科试行会考制度,并已开展了数学和英语的全国会考。作为从事民族预科教育16年的践行者,感到会考一方面加大了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如会考仅仅是一个形式,不纳入学生整个预科教育的测评体系,也就失去原本的意义。民族预科教育,一直在夹缝中生存,有许多值得不断探讨和调研的课题。期望会考不要流于形式,解决一刀切、一个评判标准、不分层组织,以及不纳入学生分专业的核心问题。 
摘 要: 教学秘书直接从事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高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秘书队伍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邢台学院为例指出了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不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教学秘书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教学秘书科研能力低等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学秘书 队伍建设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