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生活\走进社会为学生品德形成奠基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们学校正好组织观看电影《一样的人》,讲的就是残疾人的故事。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学生眼里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跷脚’,他笑话他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二、走进社会,让学生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品德与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学习的。本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第二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时,教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街道及校内的绿化区进行调查。了解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1号同学负责采访提问;2号同学负责画下被养护的花草树木;3号同学负责记录养护的方法;4号同学负责拟订意见;5号同学负责聘请活动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合作,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种养花木的方法和知识,并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的功劳非常大,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成立调查组,到自己所在地区去调查残疾人的生活情况,并进行组内分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团结合作, 了解到本镇残疾人生活的基本情况,有什么困难等,通过调查,尽力为残疾人做点什么。教学《怎样才凉快》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去调查2004年以来本镇的断电断水情况,从而了解到国家水电的缺乏,增强学生节约水电、爱惜资源的意识。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引自大纲)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让学生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引自大纲) 由于学生年龄等各方面的限制,我们组织的讨论容易流与形式。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讨论,完全可以让学生找到需要讨论的话题。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例如,教学《我们的学校》时,参观完校园,我就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一下,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来汇报,参观得仔细、讲得好的小朋友,老师要给他们组颁发奖章”。有了参观的过程作为铺垫,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话可说,有的小组在老师的指点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我有时候让他们推选代表,有时候则给各个组的组员编好号码,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讨论,是《品德与生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学着自信。
  其实,《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通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气氛往往反映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它集中体现学生是否参与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反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上好自然课,学生要学好自然,我认为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从高三复习到解析几何开始,学生们对解析几何的题目就感到束手无策。我自己也是感到困惑,觉得自己讲了很多但是就是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们过手不理想。后来有幸参加了梁训果老师关于解几复习抓转化的专题培训课,在这节课上我对解几如何复习抓转化如何让学生們落实有了一些眉目。
期刊
摘要: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进了语文课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令老师们感到彷徨:高年级学生拼音不懂拼写,一小段话下来错别字一大堆,词序颠倒、词不达意……这是我们的语文双基教学渐渐边缘化的结果。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转变观念,立足文体,夯实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双基夯实
期刊
摘要:教师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找准启发探索的切入点,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便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索 初中数学创新       自主探索學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数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
期刊
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经典作品,皆可谓“诗中有画”,若能配上堪称佳作的插图,定会与原作相得益彰,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乃至培养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插图存在的疏漏较多,主要问题是再造原作描绘的环境和再塑原作刻画的人物形象时出现了
期刊
摘要:在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下,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与学习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初中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和加强这一学科教育和深化改革的建议,让教师掌握一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祖国历史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历史教学 开卷考试 学生实际 历史教学理念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期刊
小学科学学科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上好科学启蒙教育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等包罗万象,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  学习科学課的过程,是从最初的教师演示实验发展到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实验,经过形象思想、抽象思维,最后概括
期刊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又是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怎样才能扭转学生“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作文”的局面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自己的收获与体验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用活语文教材,推进作文教学。  我们使用的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谓是经典之作,我在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而言,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和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是整个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目前,有不少教师不知道怎样有效地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怎样将学生教会。现在本人就以俞伶俐老师《花钟》一课试谈一谈。  此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通过品句、赏析、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并通过仿写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