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立足新课程,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三者之间构建新的平衡,教师必须从观念、行为和方法等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师生关系 构建方法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也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地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我就此谈谈观点。
  1.改变教学观念,热爱、尊重学生,赏识、研究学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接近学生,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雕塑每一位学生。教育以爱为基石,以欢愉为手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才能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采用多种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另外,对学生还要多研究。多年教学经验让我认识到: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等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思想作风、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变化等情况,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老师把博大、无私、睿智的爱倾注给学生,学生更会用敬重、真诚、纯洁的爱对待老师。
  2.改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体育课堂内的规定性、指令性太多,在课堂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和信息源;由传统的“教书匠”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变,做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由课程内容的消极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开发者;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平等共处的良师益友;从学生的管理者、活动空间的支配者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合作学习的伙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努力创建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教学相长、理解宽容、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
  3.转变体育教学方式。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即是将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从过去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朋友;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学习,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教学组织为主线、教学策略为龙头,把教学的重点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和探索,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改变教师形象,提升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应在教材上优于学生,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如:言传身教的授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实施思想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具有潇洒的仪表和风度及良好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要平易近人,使学生产生信赖感;亲切而幽默能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训练中要防止过分注重对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育人,防止亲疏有别,要有宽容的气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实现自身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爱是教育的灵魂,信任是教育的基础。情感和热爱是培育人才的“源头活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尊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提高个人能力。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夏峰.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国学校体育,2003.2.
  [2]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国学校体育,2000.6.
其他文献
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以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为目标,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基本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科学品德。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同时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化学实验现象给人以美的直观感受,对物质结构等的理解更需要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品德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合适的学习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情境创设 方法和实践  一、情境教学的主要内容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所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BVD/MD),由牛腹泻/粘膜病毒引起的,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在牛的病原学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为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对于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者根据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问题分析 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摸索教学方法,并把新课改的理念传播给学生。作为一名生物学科的教学者,我看到了一些
摘 要: 教育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总结多年来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以下四个方面是培训顺利、成功实施的经验总结:构建良好的培训环境,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严格把好培训的质量关。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分层分级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法  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了“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下简称通知)①。
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中,彻底改变学生只是把现成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而不思发明创造的状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起点。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谈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  一、夯实学生创新的基础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