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词教学中的意境再现能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时间、空间的距离,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诗词教学中意境再现要注重对意象的咀嚼和玩味、努力创设情景、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关键词 诗词教学 意境 意象 情景 联想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范畴,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二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从此,意境成了古典诗词终极追求和最高审美特征。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趣。钟白华先生曾提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历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讲究意境,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意境是艺术家把读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既然古典诗词的作者非常重视意境的表现,那么诗词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意境再现,意境再现能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时间、空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从诗人创作的角度理解作品,而且通过读者的二度创作,品味作品的永恒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诗词教学中的意境再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对意象的咀嚼和玩味
意境再现必须从意象入手,是由意境意象二者的关系决定的。因为诗词中意境的创造,一般是物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思维过程。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经验、主观情感和人格意趣,形成了物我合一的统一体;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则是若干意象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例如,“花”是一个客观事物,是物象。这个物象进入作者的诗词中,它就融入了作者的审美经验、主观情感、人格意趣,形成形态各异的意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本无情,可此处的落花却承载了韶华易逝美人迟暮的情感。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包含了三个寓意深刻的意象,“杨柳岸”让离人睹柳思人,倍感伤痛;“晓风”,秋天拂晓的风要比傍晚的风更凉;离人本想“一醉解千愁”,料不断“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破镜”般的“残月”,顿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这是一份绝望的生离死别。这三个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极富表现力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教学中注重对意象的咀嚼和玩味,对诗词意境的再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努力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或设置与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和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领会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情景,有利于意境再现,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内容,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创设相适宜的情景有下面几种方法:
(一)音乐感受法。
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的最好方法,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给学生播放王菲唱的这首词MTV。在低缓的旋律中带着淡淡哀愁的歌声中,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词人创造的澄澈辽远的意境中,体会到词人既孤独无奈而又超脱的旷达的情怀。例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不妨通过音乐的渲染,请学生收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离别”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二)画面再现法。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者说是“诗与画”一致所造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画”,即“境”的意思,就是作家创造的可以看见的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二是“诗”,即“意”的意思,就是作家所创造的主观的思想感情。苏轼评价王维诗的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意境的形象化说法。有了“意境”美,诗歌既有了“情趣”之美,又有了“画面”之美。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就要揣摩诗歌设境之法。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组织画面,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色的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可以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学生在学习杜甫诗歌时,可通过多媒体视频影像置身于诗人生活的“烽火连三月”的乱世,目睹百姓“安史之乱”而流离失所的处境和长安失陷后“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会生出忧虑悲哀的“心境”。这时鸟儿的啼叫也会“让他感到心惊”。通过这种画面再现,让学生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即和作家同呼吸、共命运。这样,诗人的感情就化成了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就奠定了诗词教学的关键和基础。我国古代人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画面再现能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再现古典诗词的意境。
(三)想象联想感悟法。
启发想象和联想, 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并开掘其丰富内涵的有效手段。刘彦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秘恿万里。”可见,想象和联想是作家创造意境的重要艺术手段。教学中要再现诗词的意境也离不开狠抓这一环。但学生往往囿于知识和经验,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开导、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文字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去体悟诗词的内容与情感,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
并开欣赏诗词的过程是从作品的文字开始,最终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种感受所凭借的是真实的人生经验,是丰富的联想。读者只有具备一种生活联想还原能力,才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准确的把握诗词的意境美。如欣赏杜甫的《登高》一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结合作者的生活处境进行联想:
问:一生漂泊奔波,年岁已高又百病缠身的杜甫,面对纷纷而下的落叶会联想到什么呢?答:自然会联想到落叶归根,人老还乡;问:面对随风飘转不知到何处,也不知坠向何方的落叶,他又会联想到什么呢?答:自然会联想到漂泊无定的人生;问:由树木的衰败,会想到到什么呢?答:自然会联想到人的衰老;问:滚滚而去的江水,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呢?会联想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根据这些联想再回过头读第一二句就不难领会到:那深谷中的猿猴凄厉的哀叫,不就是古代渔歌所唱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情景吗?这正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那因“风急”“天高”而鸟儿痛苦地在江面挣扎的景象,又多像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沉重打击而痛苦奔波的一生。通过对前四句登高所见之景的联想体会,再体味后四句的抒情,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现的那种艰难潦倒之苦,孤寂悲凉之意;体味到作者那种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悲哀之情。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使他们开阔思路,准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领会诗词的意境美,陶冶情操。这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其挖掘的层面也相当广泛。事实上,这几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古典诗词的佳作千百年来滋养者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在诗词的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关键词 诗词教学 意境 意象 情景 联想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范畴,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二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从此,意境成了古典诗词终极追求和最高审美特征。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趣。钟白华先生曾提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历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讲究意境,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意境是艺术家把读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既然古典诗词的作者非常重视意境的表现,那么诗词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意境再现,意境再现能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时间、空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从诗人创作的角度理解作品,而且通过读者的二度创作,品味作品的永恒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诗词教学中的意境再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对意象的咀嚼和玩味
意境再现必须从意象入手,是由意境意象二者的关系决定的。因为诗词中意境的创造,一般是物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思维过程。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经验、主观情感和人格意趣,形成了物我合一的统一体;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则是若干意象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例如,“花”是一个客观事物,是物象。这个物象进入作者的诗词中,它就融入了作者的审美经验、主观情感、人格意趣,形成形态各异的意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本无情,可此处的落花却承载了韶华易逝美人迟暮的情感。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包含了三个寓意深刻的意象,“杨柳岸”让离人睹柳思人,倍感伤痛;“晓风”,秋天拂晓的风要比傍晚的风更凉;离人本想“一醉解千愁”,料不断“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破镜”般的“残月”,顿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这是一份绝望的生离死别。这三个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极富表现力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教学中注重对意象的咀嚼和玩味,对诗词意境的再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努力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或设置与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和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领会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情景,有利于意境再现,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内容,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创设相适宜的情景有下面几种方法:
(一)音乐感受法。
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的最好方法,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给学生播放王菲唱的这首词MTV。在低缓的旋律中带着淡淡哀愁的歌声中,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词人创造的澄澈辽远的意境中,体会到词人既孤独无奈而又超脱的旷达的情怀。例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不妨通过音乐的渲染,请学生收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离别”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二)画面再现法。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者说是“诗与画”一致所造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画”,即“境”的意思,就是作家创造的可以看见的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二是“诗”,即“意”的意思,就是作家所创造的主观的思想感情。苏轼评价王维诗的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意境的形象化说法。有了“意境”美,诗歌既有了“情趣”之美,又有了“画面”之美。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就要揣摩诗歌设境之法。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组织画面,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色的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可以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学生在学习杜甫诗歌时,可通过多媒体视频影像置身于诗人生活的“烽火连三月”的乱世,目睹百姓“安史之乱”而流离失所的处境和长安失陷后“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会生出忧虑悲哀的“心境”。这时鸟儿的啼叫也会“让他感到心惊”。通过这种画面再现,让学生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即和作家同呼吸、共命运。这样,诗人的感情就化成了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就奠定了诗词教学的关键和基础。我国古代人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画面再现能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再现古典诗词的意境。
(三)想象联想感悟法。
启发想象和联想, 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并开掘其丰富内涵的有效手段。刘彦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秘恿万里。”可见,想象和联想是作家创造意境的重要艺术手段。教学中要再现诗词的意境也离不开狠抓这一环。但学生往往囿于知识和经验,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开导、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文字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去体悟诗词的内容与情感,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
并开欣赏诗词的过程是从作品的文字开始,最终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种感受所凭借的是真实的人生经验,是丰富的联想。读者只有具备一种生活联想还原能力,才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准确的把握诗词的意境美。如欣赏杜甫的《登高》一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结合作者的生活处境进行联想:
问:一生漂泊奔波,年岁已高又百病缠身的杜甫,面对纷纷而下的落叶会联想到什么呢?答:自然会联想到落叶归根,人老还乡;问:面对随风飘转不知到何处,也不知坠向何方的落叶,他又会联想到什么呢?答:自然会联想到漂泊无定的人生;问:由树木的衰败,会想到到什么呢?答:自然会联想到人的衰老;问:滚滚而去的江水,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呢?会联想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根据这些联想再回过头读第一二句就不难领会到:那深谷中的猿猴凄厉的哀叫,不就是古代渔歌所唱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情景吗?这正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那因“风急”“天高”而鸟儿痛苦地在江面挣扎的景象,又多像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沉重打击而痛苦奔波的一生。通过对前四句登高所见之景的联想体会,再体味后四句的抒情,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现的那种艰难潦倒之苦,孤寂悲凉之意;体味到作者那种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悲哀之情。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使他们开阔思路,准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领会诗词的意境美,陶冶情操。这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其挖掘的层面也相当广泛。事实上,这几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古典诗词的佳作千百年来滋养者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在诗词的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会使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