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上市、不贷款,年销45亿元,老干妈成为妇孺皆知的创业女神。然而,就在500多公里外的广西柳州,流传着和老干妈一样的女神传奇。
她母亲早逝,被迫辍学,13岁当学徒,18岁当副厂长,33岁熬成厂长,带领糖果厂转型为制药厂,后来居上,一跃成为行业龙头,且稳坐头把交椅近20年,年销售8亿多元。
2015年7月,69岁的她带领企业继“广西汽车集团”后,成为第二个在香港上市的柳州企业!她就是广西金嗓子的创始人江佩珍!
幼年丧母,
苦孩子18岁拼到副厂长
13岁正是孩子们最无忧无虑的时候,江佩珍却怯生生地徘徊在广西柳州市糖果二厂大门口,那是1959年9月。 从小就没了母亲,家中无力供她上学,江佩珍不得不外出打工,才能勉强凑齐4个弟弟妹妹的学费。按照国家规定,工厂不准招收童工,但小姑娘的艰难处境引起工厂的同情,他们网开一面,招她进厂。江佩珍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不停地熟悉机器,练习包装技巧,靠着这种勤劳和韧劲很快就超越了其他人。谁能想到,又瘦又小的江佩珍心灵手巧,几乎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从生产标兵到组长、青年班长、车间主任……18岁那年,江佩珍当选为主管全面工作的副厂长,没有一票反对。
狠抓改革,
把亏损小厂干到全国第一
当上副厂长后的江佩珍并没有感觉轻松,她利用下班的时间学习,自学完了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兼修了很多管理上的知识。1979年,33岁的江佩珍凭借狠劲又当上了厂长。刚接手时,柳州糖果二厂亏损四五千万,几近奄息,江佩珍果敢決断,在企业颓败之际做出三大改革:
第一、打破“大锅饭”分配制度。第二、打破传统供销体系,产品自产自销。第三、带领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线。靠着积极的探索和谦虚的学习,江佩珍带领的糖果二厂制造出中国第—颗果酱夹心糖、中国第一块花生巧克力,并攻克世界糖果业的最高技术品种——酒心巧克力。终于在1988年,工厂扭亏为盈,产值达到9700多万元,10项经济指标排名全国同行业第一。
排除万难铁心转型
1992年,铺天盖地的冒牌货、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媒体宣传“多吃糖不利健康”的知识,令柳州糖果二厂销售额急降。1993年1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柳州视察。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江佩珍向朱镕基汇报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坦言企业存在被假冒产品屡屡侵权和规模效应不理想等几大“难题”。朱镕基当即指点江佩珍:搞高科技产品是一条路。于是7月份,冒着40℃的高温天气,江佩珍带着厂里的全部积蓄——7万元,跑到上海的各个大学里寻找拯救糖果厂的办法,她一眼就看中了生物学家王耀发的成果。最终,糖果厂成功研制出了具有润喉功效的糖果,起名金嗓子喉宝(金嗓子喉宝是糖,喉片才是药)。江佩珍又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从糖厂转为药厂。江佩珍将糖果厂所有的锅台、用具全部打烂,送到废铁回收站,斩钉截铁要转型。但700多万的资金缺口横亘在江佩珍面前,她连跑28家银行都一一被拒。无助的江佩珍在办公室哭起来,哭完后竟高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员工们的士气被激发起来,大家自筹780万。江佩珍把15800元积蓄拿来,还抱来一台黑白电视,金嗓子喉宝就这样生产上线,它恰好填补着市场空白成为了热销产品。
同年,江佩珍看到已渐渐盈利的企业存在分配问题:虽然是员工集资,但分配并不透明,也没有法律保障。她于是向政府申请将企业从国企转变成合作制民营企业。最终政府以2000多万元的价格将公司65%的资产卖给员工。员工持股分享企业利润,这极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效益明显增长。
按照公司改制规定,江佩珍可以拿10%-15%的股份,但她说65%给员工,本来就少,若最后只剩40%怎么够员工分?最后她只拿了3.1%。江佩珍的魅力深深折服着员工,其性格中感恩的一面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中。
如今,金嗓子集团年销售8亿多,被评为广西企业50强,全国制药企业100强。
(摘自《创业邦》2017.11)
她母亲早逝,被迫辍学,13岁当学徒,18岁当副厂长,33岁熬成厂长,带领糖果厂转型为制药厂,后来居上,一跃成为行业龙头,且稳坐头把交椅近20年,年销售8亿多元。
2015年7月,69岁的她带领企业继“广西汽车集团”后,成为第二个在香港上市的柳州企业!她就是广西金嗓子的创始人江佩珍!
幼年丧母,
苦孩子18岁拼到副厂长
13岁正是孩子们最无忧无虑的时候,江佩珍却怯生生地徘徊在广西柳州市糖果二厂大门口,那是1959年9月。 从小就没了母亲,家中无力供她上学,江佩珍不得不外出打工,才能勉强凑齐4个弟弟妹妹的学费。按照国家规定,工厂不准招收童工,但小姑娘的艰难处境引起工厂的同情,他们网开一面,招她进厂。江佩珍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不停地熟悉机器,练习包装技巧,靠着这种勤劳和韧劲很快就超越了其他人。谁能想到,又瘦又小的江佩珍心灵手巧,几乎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从生产标兵到组长、青年班长、车间主任……18岁那年,江佩珍当选为主管全面工作的副厂长,没有一票反对。
狠抓改革,
把亏损小厂干到全国第一
当上副厂长后的江佩珍并没有感觉轻松,她利用下班的时间学习,自学完了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兼修了很多管理上的知识。1979年,33岁的江佩珍凭借狠劲又当上了厂长。刚接手时,柳州糖果二厂亏损四五千万,几近奄息,江佩珍果敢決断,在企业颓败之际做出三大改革:
第一、打破“大锅饭”分配制度。第二、打破传统供销体系,产品自产自销。第三、带领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线。靠着积极的探索和谦虚的学习,江佩珍带领的糖果二厂制造出中国第—颗果酱夹心糖、中国第一块花生巧克力,并攻克世界糖果业的最高技术品种——酒心巧克力。终于在1988年,工厂扭亏为盈,产值达到9700多万元,10项经济指标排名全国同行业第一。
排除万难铁心转型
1992年,铺天盖地的冒牌货、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媒体宣传“多吃糖不利健康”的知识,令柳州糖果二厂销售额急降。1993年1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柳州视察。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江佩珍向朱镕基汇报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坦言企业存在被假冒产品屡屡侵权和规模效应不理想等几大“难题”。朱镕基当即指点江佩珍:搞高科技产品是一条路。于是7月份,冒着40℃的高温天气,江佩珍带着厂里的全部积蓄——7万元,跑到上海的各个大学里寻找拯救糖果厂的办法,她一眼就看中了生物学家王耀发的成果。最终,糖果厂成功研制出了具有润喉功效的糖果,起名金嗓子喉宝(金嗓子喉宝是糖,喉片才是药)。江佩珍又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从糖厂转为药厂。江佩珍将糖果厂所有的锅台、用具全部打烂,送到废铁回收站,斩钉截铁要转型。但700多万的资金缺口横亘在江佩珍面前,她连跑28家银行都一一被拒。无助的江佩珍在办公室哭起来,哭完后竟高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员工们的士气被激发起来,大家自筹780万。江佩珍把15800元积蓄拿来,还抱来一台黑白电视,金嗓子喉宝就这样生产上线,它恰好填补着市场空白成为了热销产品。
同年,江佩珍看到已渐渐盈利的企业存在分配问题:虽然是员工集资,但分配并不透明,也没有法律保障。她于是向政府申请将企业从国企转变成合作制民营企业。最终政府以2000多万元的价格将公司65%的资产卖给员工。员工持股分享企业利润,这极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效益明显增长。
按照公司改制规定,江佩珍可以拿10%-15%的股份,但她说65%给员工,本来就少,若最后只剩40%怎么够员工分?最后她只拿了3.1%。江佩珍的魅力深深折服着员工,其性格中感恩的一面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中。
如今,金嗓子集团年销售8亿多,被评为广西企业50强,全国制药企业100强。
(摘自《创业邦》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