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当前不可逆转的教育发展趋势。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学模式以及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还忽略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高中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后的教学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问题。因此,文章通过对当前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探索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路径。
关键词:高中物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逐渐信息化,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还为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潜力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如何在充分体现新课标改革后的教学理念升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实现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成了当下高中物理教师亟须探讨的问题。
一、 当前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情况
(一)忽视了物理基本知识的讲解
常言道,“过犹而不及”。将信息技术引入高中物理课堂,雖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如果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教学,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路不明确以及知识点混淆等问题。高中生将会无法通过掌握基础知识点、相关公式以及概念的来源形成系统的学习网络,对今后高效复习与灵活应用相关物理知识点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解决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问题。
(二)教学活动的主与次不够明确
信息技术的引入,虽然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常会导致教师忽视自身的主导地位,将信息技术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备课过程中,物理教师过于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制作各种有趣的课件,忽视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本质,容易将趣味活动与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活动主次顺序颠倒。在实践教学中,纵使渲染了课堂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有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却不是很好,影响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缺乏有效师生互动
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的自然学科,实践教学活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适用于教学各种阶段的,如果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物理教学,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让学生失去新奇感,甚至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同时,师生之间长期缺乏有效课堂交流互动实践活动,会出现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无法根据学生状态进行答疑解惑或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的情况发生,影响师生的情感交流以及整体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 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融合路径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是促进高中物理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推动力,“如何有效融合物理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教师热议的教学问题。通过上文对当前的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在两者之间的融合探索过程中我们容易遇到忽视物理基本知识的讲解、教学活动主次不分、缺乏有效师生互动等融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对物理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路径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情境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有提到创设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理应重视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在渲染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丰富教学内容,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效的课堂。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导入新课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情境的渲染效果。
例如:以讲授“电磁感应现象”这一知识点为例。众所周知,“电磁感应现象”是我们高中教材中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电”与“磁”都是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科学猜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讲解相关物理原理,也可以通过网上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PPT与人们日常用电的图片以及三峡水电站、风力发电、大亚湾核电站的运行视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接着,教师可以按照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分析讨论—课后检测的步骤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方式融合展开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发电方式有哪些,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思考电磁感应会不会产生电流。然后,让学生思考“磁铁上的线圈是如何产生电流?应该如何判断有没有产生感应电流?如果能够产生电流应该如何测量?”并且提出自己的猜想。其次,教师让学生结合相关知识点,分析不同绕法线圈产生的电流的异同。引导学生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改变磁铁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Φ,产生感应电流。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巩固。这种利用生活情景与信息技术相交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将抽象化的知识点转换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还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情境创设的质量,也让教学情境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深入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加强了课堂师生互动。
(二)实验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以及相关定理的应用方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科学实践探究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讲授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听实验、写实验、背实验,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为了充分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加大实验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力度。信息技术融入物理实验课堂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知识点的掌握,使得教学成效大大提升。 例如:在进行“平抛运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设施进行仿真实验教学。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我们会发现实验器材、测量工具、操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局限都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尤其是“平抛运动”实验中时间的局限导致学生很难观察平抛路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仿真实验过程中,要重点演示平抛轨迹的形成过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在白板上演示铁球从一个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倾斜斜面滚落,冲出水平面后做平抛运动,慢放铁球在空中平抛的运动位置的变化,观察小球平抛运动轨迹,并记录小球位置变化的相关数据。其次,让学生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动手在纸上标出相關坐标(x,y),用平滑的曲线描出其运动轨迹。结合重力加速度的数值g与公式v0=g2y计算出铁球平抛的初始速度v0与平均值。最后,归纳总结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样不仅弥补了实验器件不足、操作失误导致数据不准、无法完全消去外在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缺陷,还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
(三)物理建模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物理建模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物理建模板书较长,简略的模型图过于抽象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规范的模型又需要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拉低了整体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软件的综合运用,不仅方便了课件的修改、动画的制作,还让课堂教学拥有较好交互性,同时也方便了函数制图,改善了以往的板书混乱、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状况,促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建模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讲解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得以提高。
例如:在讲授“重力势能”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抓住“非牛顿流体”吃软不吃硬的特性与重力势能相同点,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对重力势能产生初步的理解,以此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鸡蛋从二十八层楼房落下砸碎多层玻璃”“高处流水推动发动机发电”“锤子将钉子钉入墙面”等视频,让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势能的变化以及做功关系”,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及总结后,用几何画板、Flash这两个软件进行视频以上例子的物理建模,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建模的技巧。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建模技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建立物理模型进行解决问题。总之,这种高中物理建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无法媲美的教学优势,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建模技巧。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我国基础性教学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基本体现,是教育技术改革的有力保障。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理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信息技术科学有效地融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物理学科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是根据我个人多年教学经验所得,期望能够在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研究方面给予大家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晏晓红.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教学有机融合[J].教育:文摘版,2016(11):99.
[2]邵淑鸾,孙丰富.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74.
作者简介:
汤京,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逐渐信息化,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还为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潜力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如何在充分体现新课标改革后的教学理念升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实现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成了当下高中物理教师亟须探讨的问题。
一、 当前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情况
(一)忽视了物理基本知识的讲解
常言道,“过犹而不及”。将信息技术引入高中物理课堂,雖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如果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教学,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路不明确以及知识点混淆等问题。高中生将会无法通过掌握基础知识点、相关公式以及概念的来源形成系统的学习网络,对今后高效复习与灵活应用相关物理知识点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解决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问题。
(二)教学活动的主与次不够明确
信息技术的引入,虽然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常会导致教师忽视自身的主导地位,将信息技术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备课过程中,物理教师过于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制作各种有趣的课件,忽视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本质,容易将趣味活动与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活动主次顺序颠倒。在实践教学中,纵使渲染了课堂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有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却不是很好,影响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缺乏有效师生互动
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的自然学科,实践教学活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适用于教学各种阶段的,如果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物理教学,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让学生失去新奇感,甚至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同时,师生之间长期缺乏有效课堂交流互动实践活动,会出现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无法根据学生状态进行答疑解惑或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的情况发生,影响师生的情感交流以及整体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 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融合路径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是促进高中物理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推动力,“如何有效融合物理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教师热议的教学问题。通过上文对当前的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在两者之间的融合探索过程中我们容易遇到忽视物理基本知识的讲解、教学活动主次不分、缺乏有效师生互动等融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对物理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路径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情境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有提到创设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理应重视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在渲染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丰富教学内容,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效的课堂。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导入新课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情境的渲染效果。
例如:以讲授“电磁感应现象”这一知识点为例。众所周知,“电磁感应现象”是我们高中教材中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电”与“磁”都是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科学猜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讲解相关物理原理,也可以通过网上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PPT与人们日常用电的图片以及三峡水电站、风力发电、大亚湾核电站的运行视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接着,教师可以按照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分析讨论—课后检测的步骤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方式融合展开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发电方式有哪些,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思考电磁感应会不会产生电流。然后,让学生思考“磁铁上的线圈是如何产生电流?应该如何判断有没有产生感应电流?如果能够产生电流应该如何测量?”并且提出自己的猜想。其次,教师让学生结合相关知识点,分析不同绕法线圈产生的电流的异同。引导学生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改变磁铁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Φ,产生感应电流。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巩固。这种利用生活情景与信息技术相交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将抽象化的知识点转换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还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情境创设的质量,也让教学情境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深入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加强了课堂师生互动。
(二)实验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以及相关定理的应用方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科学实践探究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讲授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听实验、写实验、背实验,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为了充分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加大实验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力度。信息技术融入物理实验课堂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知识点的掌握,使得教学成效大大提升。 例如:在进行“平抛运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设施进行仿真实验教学。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我们会发现实验器材、测量工具、操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局限都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尤其是“平抛运动”实验中时间的局限导致学生很难观察平抛路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仿真实验过程中,要重点演示平抛轨迹的形成过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在白板上演示铁球从一个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倾斜斜面滚落,冲出水平面后做平抛运动,慢放铁球在空中平抛的运动位置的变化,观察小球平抛运动轨迹,并记录小球位置变化的相关数据。其次,让学生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动手在纸上标出相關坐标(x,y),用平滑的曲线描出其运动轨迹。结合重力加速度的数值g与公式v0=g2y计算出铁球平抛的初始速度v0与平均值。最后,归纳总结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样不仅弥补了实验器件不足、操作失误导致数据不准、无法完全消去外在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缺陷,还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
(三)物理建模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物理建模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物理建模板书较长,简略的模型图过于抽象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规范的模型又需要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拉低了整体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软件的综合运用,不仅方便了课件的修改、动画的制作,还让课堂教学拥有较好交互性,同时也方便了函数制图,改善了以往的板书混乱、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状况,促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建模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讲解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得以提高。
例如:在讲授“重力势能”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抓住“非牛顿流体”吃软不吃硬的特性与重力势能相同点,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对重力势能产生初步的理解,以此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鸡蛋从二十八层楼房落下砸碎多层玻璃”“高处流水推动发动机发电”“锤子将钉子钉入墙面”等视频,让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势能的变化以及做功关系”,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及总结后,用几何画板、Flash这两个软件进行视频以上例子的物理建模,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建模的技巧。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建模技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建立物理模型进行解决问题。总之,这种高中物理建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无法媲美的教学优势,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建模技巧。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我国基础性教学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基本体现,是教育技术改革的有力保障。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理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信息技术科学有效地融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物理学科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是根据我个人多年教学经验所得,期望能够在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研究方面给予大家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晏晓红.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教学有机融合[J].教育:文摘版,2016(11):99.
[2]邵淑鸾,孙丰富.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74.
作者简介:
汤京,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