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心理症状:孩子是不是脑子有病了?
这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消息:长胜因病休学了!
长胜是谁?他是个高一男孩,一所重点高中重点班的班长。这样一个学生,够出色,够优秀。身体呢,也是棒棒的,而且一表人才。这样的一个男孩,怎么就休学了?
长胜是家中的独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在师长的赞扬声中长大。小学毕业,他凭自己的实力考入了一所重点初中。到初中后,他的成绩更是一路飙升,年级前三名,班上的第一名,非长胜莫属,“常胜将军”是大家送给他的美称。初中毕业后,他又凭自己的实力考入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并且当上班长。也许是生活太顺利了,长胜真把自己当成了“常胜将军”,觉得自己能力超群,无往不胜。
可没想到是,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里人才济济,个个是强手,入学一个月后的第一次考试,长胜失去了领先地位,仅处于中上游。缺乏心理准备的长胜承受不住了,他还有何面目再继续当班长?几天后,长胜提出辞职,班主任做了很多工作也没留住。辞去班长职务后,长胜并没有得到解脱,眼看别人当上了班长,他反而压力更大了: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谁都比自己强,但是心里又不服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陷入极度的矛盾和焦虑之中。
老师也发现了长胜的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就在老师准备找长胜谈话的一个晚自习,有同学报告说长胜喝农药了。老师和同学赶紧把长胜送到医院抢救,才化险为夷。可从此之后,长胜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精神不振。后来,长胜又有过两次自杀的迹象,一次是有人发现他晚上在湖边转悠,一次是有人发现他在四楼的窗口愣神。
长胜是不是脑子有病了?老师和家长取得了联系。沟通的结果是,长胜先提出想休学,第二年重读高一。家长也想借休学的机会,一边给孩子治疗,一边调整状态。
就这样,长胜开始了漫长的休学生活。
回到家里,长胜更是情绪不稳,精神萎靡,拿着课本也学不进去。他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还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发脾气。父母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先后看了几家医院的心理门诊,吃了不少药,花了不少钱。转眼半年都过去了,长胜不仅没有好转,而且更加精神不好,脾气不好,总是睡觉、发呆,一点精气神也没有了……
他们又换了一家医院后,医生认为长胜的问题不能靠吃药解决,建议进行心理咨询。眼看休学期限已满,长胜这种状态怎么能重返校园?无奈之下,长胜一家辗转跟我取得联系,开始了心理咨询。
心理探究:我怎能如此一败涂地?
长胜到底怎么了?
为了进一步探究长胜问题的来龙去脉,在了解了上述情况后,接下来,我与他们母子分别进行了详尽的交流。
长胜母亲愁苦无奈地介绍:
孩子从小就争强好胜,虚荣心强,谁要比他强,他就嫉妒、生气。初中三年给长胜的影响更大,由于成绩不断提高,孩子觉得自己不同一般,还经常说自己将来要当领袖、伟人。
就这样,长胜经常看一些古今中外的大人物的书,总想当大人物。他对家长也越来越瞧不起,认为我们从事的是低级劳动,甚至直接说,他不能过这样的生活。
中考时孩子考进了区重点高中,家里人都很高兴,他自己却觉得失望,因为没有考进市重点高中。谁想到,刚进高中不久他就病了,医生说他有点抑郁症和焦虑症。而后,半年多的治疗不但没见效,孩子状态反而更不好了。他整天坐立不安,更不让别人说什么,动辄就对我们的大发脾气……
长胜自己却这样侃侃而谈:
我觉得人活着就得有一个理想,得做出一番事业。像很多人那样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有什么活头?
我自认为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初中三年大家都叫我“常胜将军”。没想到刚进高中就成为中游,我怎能如此一败涂地?当时,我就是受不了自己的失败,不知如何是好,才闹出了那些让人担心的事情。
随后,我就想东山再起,等待时机,重新找回我曾经的辉煌。既然大家说我有病得治疗,那就正好休学,准备重读高一。没想到心理医生说我有心理障碍需要吃药,更没想到吃药半年多我的心态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严重了……
心理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惹的祸
至此可以诊断,长胜的问题,既不是抑郁症,也不是焦虑症,他的问题主要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惹的祸。
自恋型人格障碍最突出的特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生活中,这种人大多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膨胀,自认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倾向于极端的自我关注,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因此常常出现人际关系上的麻烦,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上本身有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容易产生挫败感。
具体说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无法接受别人的拒绝和批评,直接反应是愤怒、敌意,甚至会采取报复行动。
2.认为别人的关注、赞美、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喜欢颐指气使地要别人为其服务。
3.自我评价极高,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渴望别人持久的关注。
4.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5.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
6.责任感弱,做错事总会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7.热衷与他人竞争,希望打败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
8.对比自己强的人充满嫉妒与敌意。
只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5项,就可以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综合如上情况看,长胜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很明显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以“常胜将军”自居。一次考试成绩居中,放在别人身上,也许谈不上失败,可对如此自恋的“常胜将军”,简直是一败涂地了。如此心态,怎能不焦虑,怎能不抑郁? 长胜休学回家的行为,潜意识里就是一种逃避。青春躁动的年龄特征,闷在家里的封闭生活氛围,让“常胜将军”犹如关在笼子里的一头狮子,变得更加焦虑,更加抑郁。但这并非焦虑症或抑郁症,盲目的药物治疗自然难以奏效。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活早期来自父母或他人的,经常的过分宠爱和过高评价,是滋生自恋型人格的温床。长胜作为一个聪明的男孩,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赞赏。同时,作为家中独子,又太少承担责任,太少受到批评与挫折。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路走来,师生送给他的鲜花和掌声,更强化了他的自恋人格,让他更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于是,面对进入高中后的考试受挫,他自认为是“一败涂地”,承受不住了,开始扮演病人。
心理对策:回归对自我的平常心
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帮助长胜真正告别心病重返校园,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化解自恋型人格障碍,从自我膨胀回归对自我应有的一颗平常心。针对长胜的情况,在后续的几次心理咨询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心理疏导。
第一是促进认知领悟。
长胜虽然经历了一次挫折,但由于心理上没进行调整,自恋型人格障碍很可能还根深蒂固。果然,当我问到如果重返校园,你有怎样的打算时,长胜又开始满怀激情地振振有词:“历经坎坷,不改其志。重返校园,我不张扬,但是,我一定要夺回我过去的辉煌,一定要东山再起,要不,我这一年休学不是白休了!”很明显,长胜依然相当自恋。
有时候,人只有被挤到墙角才知道转身,被逼到绝路才会回头。为了帮助长胜迷途知返,我不得不把长胜往墙角挤:“如果以这种近乎‘复仇’的心态学习,那么,很快你就会旧病复发再次休学。如果你不能换一种心态,我们的心理咨询关系也很难继续保持。”长胜听懂了我的意思,突然转弯:“不,您不能放弃我,我要换一种心态……”
看时机已到,我们就自恋型人格障碍及其矫正,进行了多次认知方面的调整,其中包括自我与他人,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责任与义务,等等。同时,我建议长胜开始写成功日记。
再一次来访中,长胜在日记中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心理咨询,内心有一种颠覆的感觉,不再野心膨胀,不再想当伟人,对于休学前当班长下台的问题,也能重新认识了。至于复学之后,自己要低调,不进重点班,也不争名次,这样会轻松一些,尽力而为吧。”
第二是停止盲目服药。
心理出现障碍,有时候是需要药物治疗的。但是,盲目的药物治疗,不仅无效,还会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类似长胜这样的案例,来访者长期盲目吃药,结果导致“病人角色认同”,越吃药越像个病人,严重妨碍了心理障碍的治疗。
因此,在认知领悟的基础上,从第二次来访,我就提出尝试停药的建议。长胜和家长也切身感到药物的副作用,同意尝试停药。停药后,我们每周沟通一次情况,结果是无任何异常反应,而且,由于认知调整的作用,长胜的烦躁不安逐渐减轻,心态逐渐平和。
一次电话沟通中,长胜的母亲高兴地告诉我:“停药这么长时间了,孩子心情好多了,平静下来了,不再烦躁,不再坐不住。以前白吃了那么多药,真不如早做心理咨询。”
第三是改善生活状态。
人的心理状态与人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从改善心理状态的角度说,改善生活状态是非常必要的。长胜长期休学养病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确实加剧了他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为此,在第三次来访会话的时候,经过与长胜和家长的反复协商,我们共同做了一个决定: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过正常人的生活。
具体包括,一是调整作息时间。逐步恢复正常的作息,坚决按时作息,特别是坚持按时起床。二是调整活动内容。暂时完全停止读书活动,逐步开始力所能及的现实活动,比如协助做家务,比如给人打工,总之,不能闲在家里。三是调整读书内容。如果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得到了调整,可以在闲暇时间读书,但暂时不要读课本,可以适当看一些心理健康读物。针对长胜的情况,我向长胜推荐了我的《主宰你的情感》《塑造你的性格》等书。
再次来访的时候,长胜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长胜母亲说:“孩子的作息正常,生活也正常了,特别是走出家门开始打工后,整个像变了一个人,心情好了,也懂事了,不再对父母态度不好,还帮助我们做家务。”
长胜说我推荐的两本书他都看了,很多地方对他触动很大。我看到他在日记中写到:“走出家门的打工经历让自己对许多东西有了新的理解,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特别是更理解父母,懂得了父母的艰辛和伟大……最大的教训是,过去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找回了自我……”
最近一次见到长胜,是新学期开学三个月的时候。当时长胜脸上洋溢着从没有过的舒心笑容。他告诉我: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把自己当个平常人,其实感觉也挺好的。
【与教师一起思考】
长胜的故事,给我们教师什么启示?就防治学生自恋型人格障碍来说,我们教师也可以有所作为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放远眼光,预防学生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长胜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师长的盲目鼓劲加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透过长胜的故事,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些熟悉的赞扬:常胜将军,继续加油,继续努力,胜利属于你,第一属于你……稍加思量,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这对长胜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当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鼓励,不能只顾教学的短期效果,而不管学生的长期发展;不能只顾让学生为了眼前的分数往前冲,而不顾培养学生长期的健康心理品质这个发展后劲。我们在鼓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同时,还必须要教会学生有颗平常心。如此,我们就可能帮助学生避免自恋型人格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这才是真正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着想。
其次,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切入心灵,淡化学生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都说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而要当好这个工程师,需要学会切入学生的心灵。这样,在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后,我们就可能对症下药,让工作更富于成效。比如发现有学生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你可能确有出众的才华,你可以因此而得到赞许与荣誉。但是,这些并不能赋予你某种不公正的权力,来轻视他人。当你没有如愿以偿超过他人时,也并不意味着你低人一等。懂得人人平等,你就会知道,应该尊重他人而不是唯我独尊;就会减少竞争对你的诱惑;减少挫折对你自尊的损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但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你,你可以先透过观察别人来认识自己。例如,找一个身边让你觉得自以为是的人——那恰好是你自己的一面镜子,仔细观察他,并问自己在什么地方与他很相似?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学习真实客观的观察和思维的方式。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过分膨胀的自我中心观念,来源于童年时父母或他人对你过高的评价。尽管这不是你的错,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还是有机会修改自我认识的,特别是当你受到批评或遇到挫折时,你要抓住这个成长的机会。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你还必须学会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才能体会到,通过爱,可以超越自我,成就人生。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心理症状:孩子是不是脑子有病了?
这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消息:长胜因病休学了!
长胜是谁?他是个高一男孩,一所重点高中重点班的班长。这样一个学生,够出色,够优秀。身体呢,也是棒棒的,而且一表人才。这样的一个男孩,怎么就休学了?
长胜是家中的独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在师长的赞扬声中长大。小学毕业,他凭自己的实力考入了一所重点初中。到初中后,他的成绩更是一路飙升,年级前三名,班上的第一名,非长胜莫属,“常胜将军”是大家送给他的美称。初中毕业后,他又凭自己的实力考入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并且当上班长。也许是生活太顺利了,长胜真把自己当成了“常胜将军”,觉得自己能力超群,无往不胜。
可没想到是,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里人才济济,个个是强手,入学一个月后的第一次考试,长胜失去了领先地位,仅处于中上游。缺乏心理准备的长胜承受不住了,他还有何面目再继续当班长?几天后,长胜提出辞职,班主任做了很多工作也没留住。辞去班长职务后,长胜并没有得到解脱,眼看别人当上了班长,他反而压力更大了: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谁都比自己强,但是心里又不服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陷入极度的矛盾和焦虑之中。
老师也发现了长胜的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就在老师准备找长胜谈话的一个晚自习,有同学报告说长胜喝农药了。老师和同学赶紧把长胜送到医院抢救,才化险为夷。可从此之后,长胜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精神不振。后来,长胜又有过两次自杀的迹象,一次是有人发现他晚上在湖边转悠,一次是有人发现他在四楼的窗口愣神。
长胜是不是脑子有病了?老师和家长取得了联系。沟通的结果是,长胜先提出想休学,第二年重读高一。家长也想借休学的机会,一边给孩子治疗,一边调整状态。
就这样,长胜开始了漫长的休学生活。
回到家里,长胜更是情绪不稳,精神萎靡,拿着课本也学不进去。他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还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发脾气。父母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先后看了几家医院的心理门诊,吃了不少药,花了不少钱。转眼半年都过去了,长胜不仅没有好转,而且更加精神不好,脾气不好,总是睡觉、发呆,一点精气神也没有了……
他们又换了一家医院后,医生认为长胜的问题不能靠吃药解决,建议进行心理咨询。眼看休学期限已满,长胜这种状态怎么能重返校园?无奈之下,长胜一家辗转跟我取得联系,开始了心理咨询。
心理探究:我怎能如此一败涂地?
长胜到底怎么了?
为了进一步探究长胜问题的来龙去脉,在了解了上述情况后,接下来,我与他们母子分别进行了详尽的交流。
长胜母亲愁苦无奈地介绍:
孩子从小就争强好胜,虚荣心强,谁要比他强,他就嫉妒、生气。初中三年给长胜的影响更大,由于成绩不断提高,孩子觉得自己不同一般,还经常说自己将来要当领袖、伟人。
就这样,长胜经常看一些古今中外的大人物的书,总想当大人物。他对家长也越来越瞧不起,认为我们从事的是低级劳动,甚至直接说,他不能过这样的生活。
中考时孩子考进了区重点高中,家里人都很高兴,他自己却觉得失望,因为没有考进市重点高中。谁想到,刚进高中不久他就病了,医生说他有点抑郁症和焦虑症。而后,半年多的治疗不但没见效,孩子状态反而更不好了。他整天坐立不安,更不让别人说什么,动辄就对我们的大发脾气……
长胜自己却这样侃侃而谈:
我觉得人活着就得有一个理想,得做出一番事业。像很多人那样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有什么活头?
我自认为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初中三年大家都叫我“常胜将军”。没想到刚进高中就成为中游,我怎能如此一败涂地?当时,我就是受不了自己的失败,不知如何是好,才闹出了那些让人担心的事情。
随后,我就想东山再起,等待时机,重新找回我曾经的辉煌。既然大家说我有病得治疗,那就正好休学,准备重读高一。没想到心理医生说我有心理障碍需要吃药,更没想到吃药半年多我的心态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严重了……
心理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惹的祸
至此可以诊断,长胜的问题,既不是抑郁症,也不是焦虑症,他的问题主要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惹的祸。
自恋型人格障碍最突出的特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生活中,这种人大多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膨胀,自认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倾向于极端的自我关注,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因此常常出现人际关系上的麻烦,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上本身有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容易产生挫败感。
具体说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无法接受别人的拒绝和批评,直接反应是愤怒、敌意,甚至会采取报复行动。
2.认为别人的关注、赞美、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喜欢颐指气使地要别人为其服务。
3.自我评价极高,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渴望别人持久的关注。
4.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5.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
6.责任感弱,做错事总会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7.热衷与他人竞争,希望打败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
8.对比自己强的人充满嫉妒与敌意。
只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5项,就可以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综合如上情况看,长胜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很明显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以“常胜将军”自居。一次考试成绩居中,放在别人身上,也许谈不上失败,可对如此自恋的“常胜将军”,简直是一败涂地了。如此心态,怎能不焦虑,怎能不抑郁? 长胜休学回家的行为,潜意识里就是一种逃避。青春躁动的年龄特征,闷在家里的封闭生活氛围,让“常胜将军”犹如关在笼子里的一头狮子,变得更加焦虑,更加抑郁。但这并非焦虑症或抑郁症,盲目的药物治疗自然难以奏效。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活早期来自父母或他人的,经常的过分宠爱和过高评价,是滋生自恋型人格的温床。长胜作为一个聪明的男孩,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赞赏。同时,作为家中独子,又太少承担责任,太少受到批评与挫折。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路走来,师生送给他的鲜花和掌声,更强化了他的自恋人格,让他更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于是,面对进入高中后的考试受挫,他自认为是“一败涂地”,承受不住了,开始扮演病人。
心理对策:回归对自我的平常心
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帮助长胜真正告别心病重返校园,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化解自恋型人格障碍,从自我膨胀回归对自我应有的一颗平常心。针对长胜的情况,在后续的几次心理咨询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心理疏导。
第一是促进认知领悟。
长胜虽然经历了一次挫折,但由于心理上没进行调整,自恋型人格障碍很可能还根深蒂固。果然,当我问到如果重返校园,你有怎样的打算时,长胜又开始满怀激情地振振有词:“历经坎坷,不改其志。重返校园,我不张扬,但是,我一定要夺回我过去的辉煌,一定要东山再起,要不,我这一年休学不是白休了!”很明显,长胜依然相当自恋。
有时候,人只有被挤到墙角才知道转身,被逼到绝路才会回头。为了帮助长胜迷途知返,我不得不把长胜往墙角挤:“如果以这种近乎‘复仇’的心态学习,那么,很快你就会旧病复发再次休学。如果你不能换一种心态,我们的心理咨询关系也很难继续保持。”长胜听懂了我的意思,突然转弯:“不,您不能放弃我,我要换一种心态……”
看时机已到,我们就自恋型人格障碍及其矫正,进行了多次认知方面的调整,其中包括自我与他人,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责任与义务,等等。同时,我建议长胜开始写成功日记。
再一次来访中,长胜在日记中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心理咨询,内心有一种颠覆的感觉,不再野心膨胀,不再想当伟人,对于休学前当班长下台的问题,也能重新认识了。至于复学之后,自己要低调,不进重点班,也不争名次,这样会轻松一些,尽力而为吧。”
第二是停止盲目服药。
心理出现障碍,有时候是需要药物治疗的。但是,盲目的药物治疗,不仅无效,还会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类似长胜这样的案例,来访者长期盲目吃药,结果导致“病人角色认同”,越吃药越像个病人,严重妨碍了心理障碍的治疗。
因此,在认知领悟的基础上,从第二次来访,我就提出尝试停药的建议。长胜和家长也切身感到药物的副作用,同意尝试停药。停药后,我们每周沟通一次情况,结果是无任何异常反应,而且,由于认知调整的作用,长胜的烦躁不安逐渐减轻,心态逐渐平和。
一次电话沟通中,长胜的母亲高兴地告诉我:“停药这么长时间了,孩子心情好多了,平静下来了,不再烦躁,不再坐不住。以前白吃了那么多药,真不如早做心理咨询。”
第三是改善生活状态。
人的心理状态与人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从改善心理状态的角度说,改善生活状态是非常必要的。长胜长期休学养病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确实加剧了他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为此,在第三次来访会话的时候,经过与长胜和家长的反复协商,我们共同做了一个决定: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过正常人的生活。
具体包括,一是调整作息时间。逐步恢复正常的作息,坚决按时作息,特别是坚持按时起床。二是调整活动内容。暂时完全停止读书活动,逐步开始力所能及的现实活动,比如协助做家务,比如给人打工,总之,不能闲在家里。三是调整读书内容。如果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得到了调整,可以在闲暇时间读书,但暂时不要读课本,可以适当看一些心理健康读物。针对长胜的情况,我向长胜推荐了我的《主宰你的情感》《塑造你的性格》等书。
再次来访的时候,长胜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长胜母亲说:“孩子的作息正常,生活也正常了,特别是走出家门开始打工后,整个像变了一个人,心情好了,也懂事了,不再对父母态度不好,还帮助我们做家务。”
长胜说我推荐的两本书他都看了,很多地方对他触动很大。我看到他在日记中写到:“走出家门的打工经历让自己对许多东西有了新的理解,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特别是更理解父母,懂得了父母的艰辛和伟大……最大的教训是,过去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找回了自我……”
最近一次见到长胜,是新学期开学三个月的时候。当时长胜脸上洋溢着从没有过的舒心笑容。他告诉我: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把自己当个平常人,其实感觉也挺好的。
【与教师一起思考】
长胜的故事,给我们教师什么启示?就防治学生自恋型人格障碍来说,我们教师也可以有所作为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放远眼光,预防学生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长胜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师长的盲目鼓劲加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透过长胜的故事,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些熟悉的赞扬:常胜将军,继续加油,继续努力,胜利属于你,第一属于你……稍加思量,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这对长胜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当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鼓励,不能只顾教学的短期效果,而不管学生的长期发展;不能只顾让学生为了眼前的分数往前冲,而不顾培养学生长期的健康心理品质这个发展后劲。我们在鼓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同时,还必须要教会学生有颗平常心。如此,我们就可能帮助学生避免自恋型人格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这才是真正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着想。
其次,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切入心灵,淡化学生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都说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而要当好这个工程师,需要学会切入学生的心灵。这样,在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后,我们就可能对症下药,让工作更富于成效。比如发现有学生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你可能确有出众的才华,你可以因此而得到赞许与荣誉。但是,这些并不能赋予你某种不公正的权力,来轻视他人。当你没有如愿以偿超过他人时,也并不意味着你低人一等。懂得人人平等,你就会知道,应该尊重他人而不是唯我独尊;就会减少竞争对你的诱惑;减少挫折对你自尊的损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但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你,你可以先透过观察别人来认识自己。例如,找一个身边让你觉得自以为是的人——那恰好是你自己的一面镜子,仔细观察他,并问自己在什么地方与他很相似?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学习真实客观的观察和思维的方式。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过分膨胀的自我中心观念,来源于童年时父母或他人对你过高的评价。尽管这不是你的错,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还是有机会修改自我认识的,特别是当你受到批评或遇到挫折时,你要抓住这个成长的机会。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你还必须学会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才能体会到,通过爱,可以超越自我,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