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教学互动片段与评析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enr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描述】
  “认识乘法”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意义。为达到这个目标,一位老师精心设计安排了3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个层次,让学生感知相同的加数;第二个层次,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第三个层次,在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感悟之后,切实体会到乘法计算所带来的简便。围绕这三个层次,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动手操作、互动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位老师使用课件展示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列式计算小鲤鱼的只数(每行5张,8行共40张图片),有的学生列出加法,也有的列出乘法。老师充分利用所列的算式展开教学,不留教的痕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议一议”,找他们的相同地方,得出它们的加数相同,让学生感知相同的加数。
  接着,老师安排了第二个层次,通过“比一比”体会乘法计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加法算式,与相应的乘法算式进行对比,问有什么感觉。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加法很麻烦,乘法算式更简便。老师抓住“更简便”这3个字指导学生进行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第三个层次,在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感悟之后,体会到乘法计算带来的简便。在此之后,又安排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摆出小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不断探索与思考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师生交流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在不断探索、思考与体验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评析】
  笔者认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凸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研究并运用新的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在笔者看来,上述教学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做到了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目标明确。教学互动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在数学上获得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互动只有瞄准这样的目标,才能实现有效互动,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只有热闹而没有实效。在上述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感知相同的加数、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切实体会到乘法计算所带来的简便等3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在此之后,又安排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摆出小圆片,帮助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互动突出指向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一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形式多样。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课堂教学,由于其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所基于的手段、技术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多功能、多技术、多媒体结合下的教学互动新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创立和构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对象是多样且多变的,互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在上述教学中,上课老师在这节课中对教材资源作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以活泼的画面、形象的动画为学生提供了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且通过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议一议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学生与老师之外的交流对象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呈现出趣味化、动态化、简洁化的效果,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泉江小学)■
其他文献
以往一些课堂的教学形成了膜拜知识的习惯,让“死”的知识主宰了“活”的人,忽视了人作为知识生成者的话语权利。这样的交往浮于表面,缺失了人与人、人与知识的互动。现代教学须走出这个误区,将知识点和能力点无痕地隐含于交往之中,促进学生积极互动,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招数一:言语诱导  言语对答是师生课堂交往互动的主要方式,是维系教学过程的主线,也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
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多向维度的立体系统,教学中的互动是教学信息在这一系统中赖以流通的载体。在教学互动发生之时,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所有的人都在思考、辨析、给予、收获。如何丰富我们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使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呢?本刊策划专题刊发相关文章,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启示。    课堂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口头或非口头的交流
留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术语,是指画家在作品中留有一定的空白,给予欣赏者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过程中,欣赏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生活经验融入作品之中,从而完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意象构建。它往往能取到以无胜有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实,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在不同的时间段适当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建构,可以有效生成交往互动的资源,提高针对性、指导性和发展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