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时代的强烈呼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呢?此文试就谈点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氛围创新主体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的强烈呼唤,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单就语文教学而言,在作为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然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工作重点。笔者就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1.要积极从事教科研,带头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应该看到,新时代已经对我們教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的“三一式”教学将被挤下历史舞台。这告诉我们,创新教育要以教师的知识更替为起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这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实践和锻炼,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
2. 教师带头创新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支配下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最可感的、最好的示范。只有在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和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各方面,如果教师满足固守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观念,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断不可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
二、 提供创新情境,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气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爱因斯坦说:“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真诚和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创新教学的主战场,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只有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弘扬独特的个性,展露创新的潜能,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你想让学生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好品格,你就在哪一方面赞扬他,将它的优点放大、升华,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让他充满自尊的健康成长。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充满爱心、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也才能最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只有民主化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活泼、自由生动的发展。反之,专制型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巴甫洛夫指出: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鼓励学生对任何一篇课文无论从内容到表达方式还是从结构、语言技巧,多要敢于怀疑,不盲目附和;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那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花得到燃烧发展。
2.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后都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我们不少语文课在名目繁多的“模式”掩盖下,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被剥夺了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完全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也就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比如,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学习一个单元,老师可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剩下的内容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来当老师,自讲自学。这样,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仅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相反,“满堂灌”后,课后又布置大量的作业进行机械式的重复式的训练,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能不讲的尽量不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
3.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自办手抄报、编演课本剧等活动,这样不仅深化了所学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4.启迪求异思维,在求异种创新。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思维。就语文创新教学来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用以解读某一课文或解答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力较高的人兼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能力。求同思维是指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维求得答案,它只要求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向着多方面发展,找出合适的答案愈多愈好,求异思维包括想象、创造、启发和猜测等诸方面,它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过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好多教师常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使学生走向教师圈定好的标准答案之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落俗套。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面对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争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3)
[2]《语文教学之友》(2005、5)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6)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氛围创新主体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的强烈呼唤,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单就语文教学而言,在作为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然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工作重点。笔者就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1.要积极从事教科研,带头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应该看到,新时代已经对我們教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的“三一式”教学将被挤下历史舞台。这告诉我们,创新教育要以教师的知识更替为起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这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实践和锻炼,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
2. 教师带头创新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支配下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最可感的、最好的示范。只有在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和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各方面,如果教师满足固守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观念,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断不可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
二、 提供创新情境,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气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爱因斯坦说:“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真诚和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创新教学的主战场,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只有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弘扬独特的个性,展露创新的潜能,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你想让学生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好品格,你就在哪一方面赞扬他,将它的优点放大、升华,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让他充满自尊的健康成长。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充满爱心、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也才能最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只有民主化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活泼、自由生动的发展。反之,专制型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巴甫洛夫指出: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鼓励学生对任何一篇课文无论从内容到表达方式还是从结构、语言技巧,多要敢于怀疑,不盲目附和;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那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花得到燃烧发展。
2.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后都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我们不少语文课在名目繁多的“模式”掩盖下,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被剥夺了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完全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也就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比如,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学习一个单元,老师可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剩下的内容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来当老师,自讲自学。这样,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仅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相反,“满堂灌”后,课后又布置大量的作业进行机械式的重复式的训练,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能不讲的尽量不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
3.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自办手抄报、编演课本剧等活动,这样不仅深化了所学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4.启迪求异思维,在求异种创新。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思维。就语文创新教学来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用以解读某一课文或解答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力较高的人兼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能力。求同思维是指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维求得答案,它只要求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向着多方面发展,找出合适的答案愈多愈好,求异思维包括想象、创造、启发和猜测等诸方面,它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过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好多教师常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使学生走向教师圈定好的标准答案之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落俗套。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面对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争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3)
[2]《语文教学之友》(2005、5)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