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问题,了解其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采用“师生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师生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女生得分高于男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学生。
【关键词】师生关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办初中校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11-02
【作者简介】1.陈宇,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年级组长,高级教师;2.卞雁翎,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副校长,高级教师。
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本研究以常州市某公办初中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试图探析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特点,以促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师生关系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师生关系情况、教师接近难易度和师生间地位差异。量表共包括18个题目,三个维度各包含6题,正向计分,五级计分,计算各维度的均分进行比较。
2.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其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样本容量为308,本地居民子女的样本容量为36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中男生样本容量为157,占51.0%;女生样本容量为151,占49.0%。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按年级统计,七年级102人,占33.1%;八年级120人,占39.0%;九年级86人,占27.9%。
3.研究过程
施测地点为被试的教室,以原有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任课教师主持测试,测试时间大概为20分钟。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填写的方式,对调查者的信息严格保密。
二、研究结果分析及教育对策
1.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师生关系情况和师生间地位差异上性别差异显著,在教师接近难易程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其中,女生在所有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男生,这和男女生性别特点及中学生特点有关:在初中阶段,男生的心理成熟度稍低于女生,女生乐于与他人交流互动,如在朋友关系的处理方式上,女生显得更加理智和成熟。这样的差异分析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给予合理的指导,如经常开展一些学生和老师都参加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活动,增强师生之間的感情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尽可能消除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
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在师生关系情况上,七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九年级;教师接近难易程度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师生间地位差异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九年级;师生关系总分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原因可能在于七年级学生未完全实现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变,他们来到新的学习环境,期待在教师、同学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形象,因此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所以,在这个阶段,师生间容易沟通,师生关系也更融洽。八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转折期,伴随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出现诸多心理困惑,集中表现为逆反,开始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品评教师和他人,不再轻易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开始慎重处理与老师的交往。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将顺利度过青春期,逐步走向成熟,反之则会出现较多问题,这也是八年级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九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更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迫切地要求有独立的权利,有时甚至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受现有教育制度和教育评价的影响,九年级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业看得更重一些,他们更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客观上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此外,还可能与学生面对的升学压力不同有关。七年级学生压力较小,教师也更有时间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通过活动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九年级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也大,师生关系不如之前亲密。针对研究结论,建议学校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可能。同时,教师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沟通,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如通过课堂,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师生交往的技能。作为学生,也要注意观察周围人的交往技巧,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与素养。
3.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与本地同学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师生关系情况、教师接近难易程度、师生间地位差异和师生关系总分上,与本地同学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语言不通,心理上还没做好准备,导致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与本地人很少交流,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增强其自信心和主动性,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在他们取得成功时,教师应恰当强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不断增强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4.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与父母关系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与父母的关系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与父母关系越好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其生活适应性越好,在学校与教师沟通交流也越好,反之越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从其他地区流入,对本地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不太习惯,部分流动随迁人口子女与教师交流存在胆怯心理,有一定的沟通障碍。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父母来说,同样要接受新知识,适应新鲜事物,与子女共同学习和成长。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创设促进师生交往的情感气氛和机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学生也应该主动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促进自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文. 初中生师生关系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07.
[2]张静,刘祥芝.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81-83 102.
【关键词】师生关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办初中校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11-02
【作者简介】1.陈宇,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年级组长,高级教师;2.卞雁翎,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副校长,高级教师。
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本研究以常州市某公办初中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试图探析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特点,以促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师生关系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师生关系情况、教师接近难易度和师生间地位差异。量表共包括18个题目,三个维度各包含6题,正向计分,五级计分,计算各维度的均分进行比较。
2.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其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样本容量为308,本地居民子女的样本容量为36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中男生样本容量为157,占51.0%;女生样本容量为151,占49.0%。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按年级统计,七年级102人,占33.1%;八年级120人,占39.0%;九年级86人,占27.9%。
3.研究过程
施测地点为被试的教室,以原有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任课教师主持测试,测试时间大概为20分钟。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填写的方式,对调查者的信息严格保密。
二、研究结果分析及教育对策
1.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师生关系情况和师生间地位差异上性别差异显著,在教师接近难易程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其中,女生在所有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男生,这和男女生性别特点及中学生特点有关:在初中阶段,男生的心理成熟度稍低于女生,女生乐于与他人交流互动,如在朋友关系的处理方式上,女生显得更加理智和成熟。这样的差异分析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给予合理的指导,如经常开展一些学生和老师都参加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活动,增强师生之間的感情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尽可能消除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
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在师生关系情况上,七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九年级;教师接近难易程度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师生间地位差异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九年级;师生关系总分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原因可能在于七年级学生未完全实现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变,他们来到新的学习环境,期待在教师、同学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形象,因此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所以,在这个阶段,师生间容易沟通,师生关系也更融洽。八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转折期,伴随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出现诸多心理困惑,集中表现为逆反,开始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品评教师和他人,不再轻易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开始慎重处理与老师的交往。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将顺利度过青春期,逐步走向成熟,反之则会出现较多问题,这也是八年级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九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更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迫切地要求有独立的权利,有时甚至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受现有教育制度和教育评价的影响,九年级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业看得更重一些,他们更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客观上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此外,还可能与学生面对的升学压力不同有关。七年级学生压力较小,教师也更有时间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通过活动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九年级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也大,师生关系不如之前亲密。针对研究结论,建议学校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可能。同时,教师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沟通,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如通过课堂,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师生交往的技能。作为学生,也要注意观察周围人的交往技巧,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与素养。
3.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与本地同学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师生关系情况、教师接近难易程度、师生间地位差异和师生关系总分上,与本地同学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语言不通,心理上还没做好准备,导致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与本地人很少交流,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增强其自信心和主动性,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在他们取得成功时,教师应恰当强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不断增强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4.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与父母关系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与父母的关系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与父母关系越好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其生活适应性越好,在学校与教师沟通交流也越好,反之越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从其他地区流入,对本地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不太习惯,部分流动随迁人口子女与教师交流存在胆怯心理,有一定的沟通障碍。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父母来说,同样要接受新知识,适应新鲜事物,与子女共同学习和成长。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创设促进师生交往的情感气氛和机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学生也应该主动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促进自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文. 初中生师生关系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07.
[2]张静,刘祥芝.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81-83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