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的数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所认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实施。特别是在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中,执教的教师为了取得较好教学效果,都要花费不少的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搏得听课者的好评。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要如何进行创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其趣味性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以趣激疑,疑中引思。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男女同学分两组进行传球比赛。男同学站成圈,女同学站成一排,一个接一个传球,老师不喊停就不能停,传到就不用传,谁先到谁就赢。用游戏引起了学生的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入了循环小数,学生学得更加轻松,知识更加扎实。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主动探究、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和应用技能。因此,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及思维特征,创设出一个宽松、愉悦、具有知识特点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既学到了知识,又张扬了个性。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知识”时,我在引入时创设了一个分铅笔的生活情境。分铅笔给3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要分多少支?学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2+2+2=6(支),再把铅笔分给8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分多少支?怎么列式?学生能列出8个2相加的算式,但已感到麻烦。随后我又提出如果这样分给全班的39个同学或全校的620个同学,要相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嘛?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呢?我告诉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引入新课题。这样新课堂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乘法认识的欲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创新精神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不恰当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游戏引出循环小数后,让学生看题目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这些数怎样读,怎样写?这些数是怎样组成的?”经过学生提问这一环节,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渐渐培养了质疑兴趣,提高了质疑的水平。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并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在教学“空间与图形”中有关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的不足,就可以准备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形式,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空间与图形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积累,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中高年级阶段,就可以逐步脱离直观的教具学具,而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有关几何图形的形像,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
  三、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性和生活性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 “24时计时法”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周日活动安排表”,并计算出一天一共活动了多长时间,或为附近的商店、超市、邮局、小卖店、菜市场等部门设计营业时间,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紧密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入到心灵深出。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有很多。比如“认识人民币”、“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平面几何图形及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计算的实际应用”,等等,在教学这些知识点时,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要注意体现其与生活的联系,又要体现其数学性。不能为了体现其与生活的联系,而创设出一些平淡无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该创设出既与生活相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比如在应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快开学了,学校准备把全部教室重新粉刷一遍,每间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高是3米,门窗和黑板的面积是25平方米,每间教室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立方米?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意识,推动思维水平的提高。
  四、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做到探究性和效能性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会遇到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参与探究,这样获得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并能加以灵活运用。在教学这样的知识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要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又具有挑战性的事例进行创设,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其积极性,又避免了过分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浪费了时间,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教学五年级下期“简单的统计”,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选取“全班同学参加体育活动各小组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我们班各小组分别有多少名男女生?”等等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达到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这样的情境既具有开放性,又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获得了必需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年段、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生活实际创设出切实可行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出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验证性实验中变教师的灌输为引导,在学生实验中变对照步骤为设计探究实验,在家庭小实验中创造探究性的成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更要重视相关的电网规划和建设工作,推动相关建设指标的完善,鼓励专业
摘要: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一种积极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引起健康情绪的共鸣。学生的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健康的学习情感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动力。  关键词:情感、学习情感、 科学舆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与开发学生学习情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中的积极作用,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心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班主任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一个班集体领导者——班主任,其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班集体良好的班风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学生健康而全面的成长,更影响着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优秀班主任带出来的。几十名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在一个教室里同堂上课,并不等于就是一个班集体。班集体是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学生群体组织,班集体的形成是建立在
在语文课堂复习中,教师喜欢到处搜寻复习资料,而课后练习——这近在眼前的复习资料却常常被语文教师忽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探析了课后练习在语文复习课中的运用。  一、利用课后习题,掌握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课本中,苏教版许多课后习题设计时,大多数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大意而设定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习题,在完成复习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进而复习课文重
摘要:本文阐述了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强调班级管理中应处理好共性管理和个性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班级管理 共性 个性 因材施教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情感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对班集体的整体发展作统筹规划。大家都期待着我们的管理能否实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是否能够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下
摘要: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尊重爱护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感情基础。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在生活上体贴细心;在学习上帮助提高,坚持鼓励表扬,正面教育,但要注意适时、适度,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坚信他们在爱的关怀中定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文就高职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和应对,期望达到一个良性的平衡和效果。  
摘要:初中这个年龄是个充满希望的年龄,也同样是个危险的年龄,初一新生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许许多多问题迎面而来,这中间有心理的,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和身心上的。这就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做好正确的引导。本文主要从初一新生心理特点加以分析。结合自己的实践就怎样做好初一新生的教育引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育引导、心理特点、人际关系、直观教学  中学从初一到高中,从满腮稚气到逐渐成熟,各年龄段都有区别吗?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学。第一新课改到了非实施不可的时候了,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重庆市教育界领导正是看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推出了新课程教学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根据重庆市新课改的精神,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和现在半期的教学实际,剖析了自己对新课改形势下教与学的具体感受。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艺术  新课改教学的目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