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英美文学经典,开启学生绿色之思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t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美生态文学作品赏析》是笔者开设的校级通识课,旨在从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引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挖掘作品中的生态内涵,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文化及生态批评理论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及综合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使英美生态文学课欣赏兼具审美性和教化功能,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关键词】英美生态文学;审美;生态保护;思政教化
  【作者简介】姜鸿玉(1975.12-),女,汉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生态文学、澳大利亚土著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英美生态文学作品赏析》(TS17047)的相关性研究成果。
  一、开设背景
  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如何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全球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作为英美文学研究者和教师,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英美文学在其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的生态文化及其中的生态文学及生态文学批评使我们重新审视英美文学在新时期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引导学生重读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正确的生态观打开了一扇窗。
  生态文学是生态学向文学拓展的结果。我国欧美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是这样定义生态文学的: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并从事和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生态责任、文化批判、生态思想、生态预警和生态审美是其突出特点。笔者希望尝试带领学生对一些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思考、赏析,分析其中的生态思想或反生态思想,因而开设了《英美生态文学作品赏析》这门课。
  二、重读文学经典,开启学生绿色之思
  1.灌输生态整体主义精神,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该思想是大地伦理创始人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来的。在该著作第三部分结论里的《土地伦理》中,他提出土地共同体的概念,“个人是一个由各个相互影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成员。他的本能使他为了在这个共同体内取得 一席之地而去竞争,但是他的伦理观念促使他去合作......土地伦理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线,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他提出,“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笔者向学生介绍了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借此为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切入点,启发学生从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二者的指导思想均为生态整体主义精神,但如果直接向他们介绍生态整体主义这个概念,他们或许会感到晦涩,因此笔者首先引用约翰·多恩的诗《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作为开篇,引导学生探讨这首诗的深意:“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该诗可以解读为每个人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也可以解读为每个人都是生态系统的一分子,不是决然独立的个体,是不能与宇宙万物截然分开的,体现了整体主义生态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对立面是人类中心主义。海明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通常被认为是硬汉小说,其主人公老人桑迪亚戈通常被解读为一个孤胆英雄,只身与马林鱼、鲨鱼群斗争,备受推崇。这样的人是否可以成为“一座孤岛”呢?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加以解读,读者不难发现他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试图征服自然。他虽然捕到马林鱼,却被鲨鱼围攻,最终一无所获。海明威塑造这样的一个形象来体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但却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抗来颂扬“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在生态文化时代遭到生态学者们的质疑。他们认为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其先验预设就是人是万物的主宰,万物为人所用。人类可以任意宰割自然界的生灵,对天地万物进行征服或加以改造。人类的为所欲为导致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破坏,结果是大自然的加倍报复,产生巨大的生态灾难,人类自身也陷入生态困境。
  2.亲近热爱自然,培养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生态诗人。他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生于斯、长于斯,创作了大量赞美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诗歌,对自然顶礼膜拜。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对自然的虔敬,这种主题在《心儿便欢跳不止》得到充分的展现:
  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
  心儿便欢跳不止;
  从前小时候就是这样;
  如今长大了也要这样;
  以后等大了还是这样;
  否则,不如死!
  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
  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
  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
  这首诗虽然很短,却意味深长,表达了华兹华斯对自然长久的依恋和崇敬。彩虹是自然的象征,对华兹华斯来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他都要保留那份热爱自然的初心,“否则,不如死!”该诗热切地歌颂大自然、展示其永恒魅力,这也是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之一。华兹华斯自视为“大自然的牧师”,对他来说,大自然就是最美的诗篇,能够唤起人的激情,赋予人们智慧与灵感。“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一句使用了矛盾修饰法,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其含義是,人的童年往往预示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成年的轨迹在童年时期已经初见端倪。人只有时常从大自然汲取力量,才能保持灵魂的尊严和纯净,才能保持永不泯灭的童心。而保持一颗天真无邪、敏感好奇的童心和对大自然的虔诚敬慕之情是从大自然汲取养分的最佳途径。   英美文学教师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品味这种美好,使他们领略到自然之美、自然的正能量,培养他们的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对自然首先有一种亲近和向往之感,这样才有可能进而去保护自然、守护生态平衡。正如利奥波德所言:“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伦理关系。所谓价值,我的意思当然远比经济价值高的某种含义,我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3.批判物质至上,崇尚简单生活。当今世界的自然生态危机与人类膨胀的欲望有直接的关系,正是人类疯狂膨胀的欲望导致其对自然的野蛮掠夺。如果人类不想或不能控制住魔鬼般的欲望,那结局只有一个:与地球一起毁灭。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批判欲望的恶性膨胀,批判物质至上,呼吁学生杜绝奢侈浪费,崇尚简单生活,提高资源保护意识。资源保护是人与土地之间和谐一致的一种表现。
  美国生态作家梭罗的经典之作《瓦尔登湖》证实了人们过着简单生活的可行性。他批判人们把一切换算成金钱的贪欲,这样的人把金钱当作上帝,“习惯于残忍贪婪地攫取东西,手指已经像弯曲的鹰爪”,“他只想到金钱的价值;他的存在就诅咒了全部的湖岸,他竭尽了湖边的土地,大约还要竭泽而渔呢”,“他甚至为了湖底的淤泥可以卖钱,宁愿淘干湖水。湖水又不能替他转动磨子,他不觉得欣赏风景是一种权利。”在他眼中没有什么鲜花硕果,没有一样东西是自由生长的,一切只是为了生长金钱。他抨击这种物欲至上的所谓“高度文明”:“在一个高度的文明底下,人的心和人的脑子变成了粪便似的肥料!仿佛你要在坟场上种土豆!”人类在这样的“文明”中被物化,精神生态也必然遭受严重危机。在一百多年前的康科德,梭罗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满厌倦和唾弃,呼吁“在这波涛滔天的文明生活的海洋里”,物质生活要“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不要百道菜,五道够多了;至于别的,就在同样的比例下来减少好了。”梭罗对发达的工业文明、喧嚣浮躁的社会挤压人类自由发展空间、侵蚀人性心怀忧虑:“大多数人,即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在这样的生活中,人被物化为一台机器,“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他没时间来做别的。”人类膨胀的欲望扼杀了人的灵魂和美好天性,使人被异化为崇尚物质主义的机器。梭罗认为,“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在生态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我们应倡导简单的生活,减少从自然攫取资源,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
  三、结论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文学被边缘化,文学的社会功能不断被弱化,但文学的教化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下,文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又迎来了春天。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重读经典,挖掘其生态价值,从中找到生态危机的真相,挖掘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反思传统文化文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反生态的思想和行为加以批判,倡导生态思想,普及生态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正面的生态观的形成,培养他们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课程思政,也能够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必须倾尽全力去拯救我们的星球,我们的家园,这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正如王诺先生所言,我们要为人类曾经甚至是现在的无知与狂妄承担后果,为当代和后代幸存者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梭羅.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作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最大的供应商,中国中车产品遍布全球六大洲,105个国家,全球83%有铁路的国家都在使用中国中车的产品。  自2014年起,中国中车已经进入了美国的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等市场,并且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春田市和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建立了制造基地,也因此成为中国制造登陆发达国家高端市场的典型案例。  靠尊重跨越文化的高墙  2015年,中国中车在马萨诸塞州春田市建立了第一家列车生产基
【摘要】初中英语语篇教学为了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教师要能借助于故事,在经典的名著中学习词汇、句型,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的素养。  【关键词】语言表达;教学情境;同化与顺应  【作者简介】朱圣泉,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中学。  随着教学的改革, 初中生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改版后的教材增加一些名著的语篇。一些名著不同于一般的叙述文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长期处于“应试”压力之中,普遍性出现将英语文章当作实用文体进行教学的情况。这极大限制了文章本身蕴含的魅力散发,使英语阅读变成应试训练课,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改善类似情况,本文从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及加强词汇积累等方面进行切入,提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提升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自主阅读;实践应用  【作者简介
【摘要】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语言教学备受瞩目。近年来,跨文化素养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开始逐步渗透,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中离不开跨文化素养的融入,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本着创新思想、创新行动的原则,将跨文化素养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下去。  【关键词】跨文化素养;英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满足求知创新的社会需求、学生学习差异化的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和青睐。本文简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概括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并阐释了该模式在翻译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辰(1988-
【摘要】在小学时期学习英语,最主要的是积累一定量的词汇,培养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由于小学生接触英语学习比较少,所以在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借助于英语绘本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鉴于此,本文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绘本的使用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英语;英语绘本  【作者简介】董静,青岛滨海学校。  英语绘本中的内容包含了
【摘要】当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往来与交流时,其所用语言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并从其他语言中借用某些有用的成分,英汉词汇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本文将主要探讨英汉词语互借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从语言学、语用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对英汉词汇借用现象进行梳理和剖析,指出英汉词语借用必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而发展,也必将促进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互借词;语言接触 ; 跨文化借用;
【摘要】国家对高校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和问题,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杨静怡(1977-),女,河北承德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酒店管理学院酒店英语教研室主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usserl’s criticism of Locke, the transcendence of Husserl’s thought expresses in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universal thing, and transcends Locke’s ideas of self and
现在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民群众纷纷表示,太好了太好了,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治国要依的是什么"法"?回答是:"良法",是真正具有合法性的法律。似乎如此,被认为是"恶法"的"嫖宿幼女罪",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就表示"完全赞成废除"了,并"希望能够共同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尽快立项废除该罪名"。现在过了一年多,不知情况怎样了?什么叫真正具有合法性的法律呢?这有点像伪问题:还有法律是不真正具有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