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lot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及抗压能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分类号】G44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校的招生量和办学的规模都发生了质的飞越。同时,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变得越发尖锐和普遍,心理存在障碍和行为怪异的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里所占的人数也日趋庞大,甚至还导致了极端事件的发生。诸多的证据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不能忽视,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1 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问题分析
  1.1新环境新问题
  刚刚踏进向往的大学校门,一切的环境都是那么的陌生与新奇。大学的开放、自由与高中的封闭、呆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许多的大学生对此表示难以适应。加之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目的的改变,大学不再是和高中一样为升学而奋斗,许多人一时间容易迷失方向,对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一时间无法接受,从而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进而演变成心理健康问题。
  1.2人际交往困难
  刚刚步入大学,远离父母,面对全新的面孔,大家都渴望融入新的集体,得到真挚的友谊甚至美好的爱情。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想要得到这些都是需要很好的情商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存在着地域、文化的差异。要想彼此适应都需要慢慢磨合。再者,部分同学不懂得替别人着想,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与此相伴随的往往都是同学的孤立。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倾诉的对象,将心事憋在心理。容易产生自闭、自卑的心理,最后导致心理压力增加,产生心理问题。
  1.3情感的困惑
  步入大学的时候我们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成长时期。所以對异性的注意也就高于其他任何的时候,但是对于正真的爱情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看法。在情感上不够成熟,容易冲动,很容易因为一些小小的矛盾而苦闷。在失去对方之后难以自拔 ,陷入深深的悲伤中,甚至可能因此产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进而荒废整个大学。
  1.4学业与就业压力
  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于自己将来何去何从,当代的大学生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施加巨大的压力。现实中,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属于弱势群体。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综合能力努力提升。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就因该得到一份报酬丰厚、社会地位优越的职位。但是现实往往与理想相反,现实的冲击会给许多人带来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实。由此产生的巨大落差,及其容易给未经世事的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巨大打击,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改变,冲击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理。而此时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不稳定阶段,容易被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以及各种激烈的竞争所影响。在这种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下,产生心理疾病也变得难以避免。
  2.2家庭因素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自身修养,为人处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教育的方式、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养成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2.3自身因素
  大学生身处于思想和情感不稳定时期,难以避免地会出现难以适应各种环境的情况,在身边的人或事的影响下,形成自我认识,通过正确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改变,从而形成正确的性格。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理解、自我想法、性格特征和情绪,也都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3.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与德育辅导的必然联系
  3.1.1学习辅导
  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学习困难,通过积极的学前教育,引导新同学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使之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使之对事物的了解的方式、方法有所优化。
  3.1.2生活辅导
  这个过程包括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进行辅导。最终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情感的困惑,了解爱情的实质,找到自己在感情生活中的定位,能够形成健康正确的恋爱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对性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宣传。
  3.1.3人格发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因而心理教育应以此为最终的落脚点。通过人格教育应使学生了解人格健康的标准,使学生拥有积极、阳光、向上并且富有正义感的良好品格。
  3.2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
  3.2.1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
  利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了解到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形成基本因素,能够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以此来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
  3.2.2挫折教育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一个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最能反映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对挫折与自身成长辩证的认识,可以锻炼一个人直面挫折的勇气,使之正确面对挫折,以此来达到对自己适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升华。
  3.2.3提高校园文化生活建设
  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圣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会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文艺特长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天地。大家不仅仅可以在激烈的学习之余进行神经的放松,还可以利用自身条件的优势进行交流,对自己的爱好的事物展开追求。在此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还可以进行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健康。因此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不断的加强。
  参考文献
  [1] 吴婷婷,陈燕青,杨景等.福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2014,(9):123-125
  [2] 柳忠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67-69
  [3] 刘秀英.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11,(7):138-14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老师在教材运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组织及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只重视新授课,不重视练习课的现象,至使教学效果不明显或收效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方法做出相关探讨。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课程教材研究所及
“音画”即用声音构筑的画面。作为以听为主的广播节目来说,音响资料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受众往往可以通过听引发联想,在脑海中构筑起一幅幅画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分类号】G623.75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劳技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设计和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劳技课上,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
摘要:对新一轮英语改革,大致存在着两种解释。一种强调英語教学自身的优化与改良,可称之为技术派;另一派则持文化视角,试图将近期的改革与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心这一更大的视野联系起来,可视为文化派。本文认为,英语改革的推动力抑或深层阻力,在于其内在的两重困境。其一,是融入世界与坚守文化认同之两难。其二,是英语客观上承担着重要的人才选拔标准,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机制的关键一环。相比而言,第一个困境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病炎模型,探讨辅酶Q10(CoenzymeQ10)对其影响及防治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牙周炎牙龈组织中炎症性细胞因子TNF-α及IL-10进行测定,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