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设计,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怎样衡量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于漪老师说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无提高,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佳作的感染。”于漪老师所说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那么怎样做到课堂阅读教学有效?笔者不揣冒昧,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特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了解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如是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也有名家如此说:“教什么有时比怎么教更重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学生不会的、学生需要的,就是合宜的教学内容。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锤炼学生学科思维的教学内容就是合适的教学内容,相反过易过难的内容都不是合适的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可教的内容很多,但是适合学情,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思维的内容却不一定多。教师就要根据学情,确定最佳的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以《苏武传》为例,很多老师教学此文解决了文言文“言”的问题后就大讲特讲苏武这一形象的爱国忠贞、意志坚定。其实苏武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换言之,苏武形象的内涵,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有接触,给高中生上仍然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未免过于简单。笔者认为,《苏武传》作为一篇文言传记选入课文,在掌握文言文言的基础上,教会学生阅读传记,学会分析传记中人物形象的方法,恐怕比让学生知道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让学生受益更多。
  那么如何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无非一备课文,二备学生,在二者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切入点。王荣生教授将教材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这四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课文”,定篇即是。定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就是文章本身。另一类是用课文教,例文、样本、用件即是,其教学内容不在文章本身,而是这篇文章所承载的语文知识。要想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需要教师了解选文特点,确定哪些文章要“教課文”,哪些文章要“用课文教。”“用课文教”的文章要凸显文体特征,教会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同类文体的文章教出文本的特点。如必修二写景状物散文单元,选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教这三篇散文,重在教会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方法,即把握景物特征,根据景物特征,由形入神,进而把握散文的主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同为写景散文,在教会学生阅读散文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出二者的不同。如《荷塘月色》作者移步换景,描写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主要营造了一种意境;《故都的秋》景物是并列平铺的,都是故都的秋的组成部分;《囚绿记》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绿藤条,告诉我们形象是有变化的。
  备学生,不妨多花点力气在预习上。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学生学情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课堂教学与课前准备紧密相连,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础。对学生预习进行指导,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根据学生预习的效果,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备课文与备学生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将会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最大限度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阅读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指向性要明确,要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和认知规律,要能点燃学生。指向性不明的问题会让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不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和认知规律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过于简单平淡的问题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曾经听过一节《项脊轩志》,以刘大櫆对归有光散文的评价:“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导入。主问题是这样设置的:1.文中有哪些“不要紧之语”?请找出语句,并体会。2.这些“不要紧之语”是如何“风韵疏淡”?请结合情感的关键词概括。首先用来导入的古代文论就太抽象含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这篇课文看似简单平淡,但感情深沉,情味悠长,并不好上,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疏通好文言知识,没有消除文言文“言”对理解“文”的障碍,没有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就猛然要让学生找“不要紧之语”,开始品味局部细节,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推进的困难,还将一篇美文零刀碎割。问题2:这些“不要紧之语”是如何“风韵疏淡”?请结合情感的关键词概括。“风韵疏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且题目的设置有问题,什么叫“如何风韵疏淡”?是让学生回答形成这篇散文风格的手法?可是根据题目要求“请结合情感的关键词概括”,似乎又是让学生回答情感。而“风韵疏淡”指的是情感吗?问题的指向不明显而易见。违背学生阅读规律,指向性不明的问题必然会让学生不知所云,课堂教学难以推进,更不用说教学有效性。再看“语文报杯”课堂大赛一等奖课例杨敏老师执教《项脊轩志》的设计:1.检查课前预读。问题:同学们在初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同学们有的已经自行解决了;正明字音、词语解释的问题有的靠同学间相互帮助,有的靠老师点拨,或借助成语或借助积累或借助造字法来说明;关于内容方面的问题则明确提出放到后面的环节中来处理。2.老师提问。问题:同学们,这篇文章在内容方面写了些什么呢?请概括一下。如何紧紧抓住“情”来分析内容,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3.小组合作探作。老师要求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从各个角度来研究文章中的“情”,之后派小组组员到前面写板书,并作说明。
  4.结合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写作上有哪些收获呢?
  这样的设计更接地气,“同学们在初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适应了学生的需要,“这篇文章在内容方面写了些什么呢?请概括一下”注重文章整体把握,注重文意的理解,目标指向了文章内容,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老师要求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从各个角度来研究文章中的“情”,是在前面问题基础上的提升,符合散文阅读的由形到神的规律。整个课堂教学自然有效。   三、教学过程多些归纳,少些演绎,多些探究,少些告知。語文阅读课课堂教学往往接触的是一篇篇美文。这些文章历久弥新,具有永久的魅力,教师教授这些文章时不能用自己的阅读或评论家的阅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上文第三点所举课例,老师用“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导入,这样的导入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这篇文章语淡情深,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特点,有老师的导入一开始就用“读震川之味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这样的导入让整节课毫无悬念,学生只有认同接受这样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寻找相关内容。在这样的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被剥夺。尽管,表面看似进行顺利,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生的阅读感悟也得不到尊重。长久采用这种方法,课堂必然流于低效。这是典型的演绎法,而对文章的阅读感受最好还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总结归纳。有些难题能否尽量让学生去探究解决,而不是老师直接告知?阅读如此,方法的传授也是如此。
  四、立足文本,让语文课有理可循。阅读读什么?毫无疑问是文本本身,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来自文本本身。可是很多老师“立足于文本,让文本说话”的意识不强,一味主张个性解读,表面看似民主平等,百家争鸣,可是这样也行,那样也可以,文本到底何在?这样就容易让学生觉得不确定,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也是学生,尤其是理科生不重视语文的原因。刘盛浪老师在“语文报杯”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这样的环节:
  师: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中究竟发生了哪几件事,让他(林冲)忍无可忍愤然反抗?我这里有关于课文情节的几幅图,哪位同学能站起来告诉我们,每幅图画的是哪件事情?
  生:沧州遇旧、密谋林冲、买刀寻仇,草场交接,出门沽酒,刺杀仇敌。
  师:同学们,性格决定命运,人物的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就是人物的性格成长史。那么大家从这些情节中,看出了林冲的哪些性格?
  这个环节本该从文本中概括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老师却让学生根据图片来说,这样的活动就使得“语文”的语言阅读功能弱化,学生不是在阅读文本,不是在学语文,遑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样道理,还有老师,上课伊始就塞给学生很多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不是说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不需要,而是这样的做法会冲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是依托于文本。时间一长,学生自然会觉得语文没道理可言。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关系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语文学科的地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语文人去深入思考,去解决。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课程·教材·教法》 2009.6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3]胡家曙《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再升级》《语文教学通讯》2014.4
其他文献
问答教学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提问包括教师为了引发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而提出的问题,也包括为了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而进行的追问。  问答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终能否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认知,加深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诸如“答非所问”“流于表面”“方向跑偏”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都是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
期刊
自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词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各种阐釋。本文采用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量表”给批判性思维所下的定义,即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1]在这
期刊
开展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特征与要求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领悟和把握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理念、实质和途径,构建高效语文生态课堂,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等,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内涵  要全面、客观、准确和历史地理解与掌握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有必要对其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一简单的回顾。20世纪初,生态学已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其思想、原理和
期刊
《项脊轩志》一直是中学教材中之经典美文。文美,并不仅仅意味其文字晓畅,文理鞭辟,更在于其情意恣肆,以文及情,读后使人心酣无穷,犹惦心中。  对于此篇文章,要是用传统文言串讲之法梳理,无疑是对编者之用心领会不及。古人认为人生之“四悲”: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子、老年丧独子、少时无良师。“四悲”中作者就经历了两悲。这怎能让人不悲伤?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基本都比较快乐和富足,怎么样带领学生体悟归有光那种人生
期刊
语感与诵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它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儿童熟练而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熟练而正确”恰恰是语感的基本特征,因此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培养语感是时代赋予语文的使命,语文教学也只有立足于语感才能顺应潮流,发展自己。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语感好的学生,看一篇文章,听一番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凭直觉判断其正误优劣;在运用语言时,他可以快速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话
期刊
一、“一生备课”之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着30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深深吸引了前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邻校的一位教师请教他说,“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却出乎人的意料,“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
期刊
在写作教学中,聚焦学生写作问题,已成为许多优秀教师的一种自觉追求。学生写作问题是写作教学的基础,但不是自然的写作教学内容。写作教学需要的是经过提炼分析的“细节”式问题,问题链是催生写作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细节”式写作问题是写作教学内容的真正起点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更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从学生写作问题中开发生成教学内容,写作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探究和解决真实的写作问题方能真正提升学
期刊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我们知道毛主席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同学们知道毛主席的哪些诗作?  生1:我在小学时学习过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师: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2:初中我们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师: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生3:我读过《水调歌头·游
期刊
一、教学目标1.用“随文释言”的方式理解并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3.准确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并结合现实,感悟人生。二、
期刊
2014年,上海市杨浦区成立“白云语文工作室”。主持人王白云老师受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启发,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三一式”课堂模型,试图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主题中,将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