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探讨及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其标志性特征是腰痛伴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保守疗法)包括卧硬床休息,牵引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法,硬膜外注射治疗法,骶管注射治疗法,髓核溶解治疗法等。以下就牵引和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做一探讨。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上的,外伤是其发病的原因。腰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学说:机械性受压学说,化学性神经根学说,自身免疫学说。正常人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逐渐降低了它对外力的耐受性,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再因一次外力而造成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由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纤维环损伤本身可引起腰痛,而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放射痛,故有腰痛、放射性下肢痛及神经功能损伤的症状和体征。
  二、推拿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是由于突出间盘的无菌性炎症所致,而不是来自压迫。推拿手法能够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加速髓核吸收。突出间盘的吸收,尤其是髓核的吸收会减少其对神经的化学刺激。从解剖上发现,硬膜外腔的血管分布明显多于后纵韧带,所以硬膜外的突出物被吸收的更加明显,容易产生纤维化及钙化,达到病理稳定期。推拿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痉挛肌肉的缺血缺氧状态,同时排除乳酸和机体代谢物,使肌糖元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消除无菌性炎症,修复受损组织。适当的牵引可使脊柱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韧带纤维化部分被拉长而使椎间隙扩大,对回缩有一定的作用。(有人认为这样可使突出髓核回缩,但有人认为椎间盘髓核不可能被牵引所复位)。
  三、推拿牵引疗法de具体方法和作用机制:
  牵引疗法包括骨盆持续牵引法,自身重量牵引,和牵引床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骨盆持续牵引法:患者卧硬板床,用布带固定骨盆,带的左右两侧各连接一根牵引绳至床的足端,绳子通过滑轮后每侧各悬挂15-20公斤重量,床脚抬高10-15厘米,以产生反牵引力,每日牵引1-2次,每次30-60分钟。
  2、牵引床治疗:患者卧于电动控制牵引床上,胸骨和盆骨分别用特制缚带固定,用相当于其体重一半的牽引力进行牵引30-60分钟,在此过程中可给予数次减轻牵引力,这样患者既舒适又安全。目前多采用这种牵引方法。人体平卧时椎间盘的高度较站立时要低,有一定的伸缩性,韧带及纤维环在牵引时可以被拉长而使椎间隙扩大,所以对回缩有一定作用。牵引重量适度使患者可以耐受,而不致引起肌肉的痉挛,使患者脊椎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是韧带在无肌肉张力的保护下得到拉长,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缩。牵引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运,有利于脊柱后关节微细异常改变,恢复正常关系。对脊柱进行牵引疗法可使椎间隙增宽1.5-2.5厘米,使椎间盘内形成负压,恢复腰椎正常生理弯曲状态,调节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神经根所受的刺激或压迫,有助于神经根和关节囊的轻微粘连得以松解。
   推拿法运用推、拿、按、擦、扳等诸法结合被动运动,具体包括:按腰后伸法、按压腰部法、俯卧后伸法,斜扳复位法,强迫抬腿法等。操作部位在腰臀部及下肢后外侧,穴位:腰阳关、大肠腧、环跳、委中、承山及疼痛反应点(阿是穴)。推拿按压腰部可增加髓核的前后运动,松解神经根的粘连。腰部斜扳法可以祛除突出物对椎间韧带的刺激,恢复原椎间力的平衡,跟随而产生的变形力可使突出的髓核拉回纤维环,裂隙闭拢。俯卧后伸手法通过脊柱的后伸,迫使向侧后方突出的髓核位置前移,由于后伸使神经根产生一定的牵伸,可改变椎间盘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缓解症状。强迫抬腿法可牵伸坐骨神经的长度,并使脊椎后部和后纵韧带牵张,增加了椎间盘外周的压力,相对减少盘内压力。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1、突出物的回缩、移位,继而纤维环修复;
  2、拉开椎间隙,造成盘内负压,为髓核复位创造条件;
  3、后关节复位,相对扩大了椎间孔,以减少或消除神经根的炎症反应;
  4、消除无菌性炎症,松解局部粘连,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
  5、多次牵引推拿后,神经根反复被牵拉,增加了对刺激的适应性。
  通过推拿手法解除肌肉痉挛,使椎间盘所受有害应力消减,达到症状好转,促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或限制其继续外突,使破裂的纤维环在减少负荷的情况下尽早愈合。(纤维环外,中层的营养供应依靠椎体周围起自脊椎动脉的小血管,其破裂后可自行修复。)
  目前腰间盘突出的机制仍有争议的地方,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治疗方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达到一个平衡,对于减少患者痛苦,恢复患者工作生活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四、推拿牵引疗法适应症的选择:
  适用于病程较短的非巨大型和极外侧型腰间盘突出,不合并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腰椎滑脱的病人。对于脱出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未造成明显椎管狭窄的亦可治疗。
  五、如何预防复发:
  适当的休息以减少腰间盘的负荷,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包括腰背部伸肌、臀肌、腹肌、腘绳肌、股伸肌以及平衡运动的锻炼,使其有足够的肌力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因为腰椎的稳定性依靠脊柱本身(被动稳定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肌肉系统(主动运动系统)来维持,任何一系统的功能或器质性病损所引起的腰椎不稳将会由另一系统来维持稳定。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保持正确的体位和活动方法,防止不合理的超量负荷,科学的安排劳逸活动也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方法。
  六、临床研究取得的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疗效肯定,患者痛苦小且医疗经济负担相对较轻。目前以中医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保守治疗主要通过中药内服外敷、牵引、推拿、针灸及骶管注射、硬膜外注射等手段改善腰椎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反应物质代谢与排泄,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状态,调整力学平衡等提供自身修复的有利条件,并利用其病理转归特点提高疗效。但因保守治疗无法彻底解除神经根机械性压迫,彻底松解神经根粘连,不能扩大狭窄的椎管等,故有其局限性。掌握好适应症,注重保守治疗时间与疗效的联系性,各法合理组合综合应用,分期辩证施治有助于提高疗效。
  目前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较为普遍,但多为疗效观察,缺乏病因病理方面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使用的疗效评定标准也未统一。目前文献资料中样本偏少,其治愈性、疗效性等指标有何程度的代表性仍值得探讨。如能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规范评定标准,将可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工作开展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骨伤》2003年4月第16卷253-254页
  2.《中医推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颈肩腰腿痛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分析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行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前、术中、术后行X线检查,结合术前CT,观察椎体高度变化情况,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随诊39例一期愈合,椎体高度和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6.7%矫正到术后92.3%,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27.7°矫正到术
期刊
【摘要】 目的 腹股沟疝治疗中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的应用临床分析。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12 月—2013年2月,在腹股疝治疗中应用补片无张力修补术5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有手术时间短,住院周期短,复发率低等优势。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腹股疝在治疗中应用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因其固有优势,可以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1]。  【关键词】 腹股斜疝 无张力修补术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骨折患者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使患者尽早减轻病痛,恢复健康。65例骨折恢复期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护理及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经过系统康复护理后,除1例老年病人合并心衰卧床不能站立外,其余64例均能不同程度的参与社会活动。指导骨折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是必要的,能有效预防肌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肢体废用和畸形,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  Abstract: the fractur
期刊
摘要:近几年我国卫生体制的改革升温,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把握住医疗质量和服务这两大核心要素,提高群众满意度,成为医院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医院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简述了精益管理的内涵,并提出了如何将精益管理应用于医院管理中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切实为改善医院管理的质量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医院;精益管理;问题;措施  前言  作为社会公益服务性机构,
期刊
[摘要]目的:对产科临床中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子宫切除术孕产妇8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全部子宫切除术产妇的资料,对她们的子宫切除术指征、分娩方式、母婴预后等进行研究。结果: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是导致子宫切除术的前两位因素,其次是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植入;86例孕产妇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6.6%,生儿存活85例,存活率为95.5%,死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并对其预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治疗不规范,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D-D、心肌标志物及NAG/Cr与重症肺炎并发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并发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8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的血清D-D、心肌标志物(AST、LDH、CK-MB、cTnI)及NAG/Cr,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者的检测结果,采用Spearman秩
期刊
一、血糖仪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血糖的床旁检测,归属于Point of care Test(POCT),国内称之即时检验,现代医学中真正将POCT应用于医疗实践,始于20世纪末[1],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领域的飞速进步,POCT作为操作简便,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检测手段,迅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接受,应用的领域也日渐广泛。这一检测技术的特点是现场采样即刻检测,快速得到检验结果,以血糖仪使用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对在改善心脏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ICU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6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干预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舒适状况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结果
期刊
【摘要】 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本身及不同治疗方式均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通过总结磁共振参数变化情况与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变化相关性,从而保护BM患者认知功能。本研究主要就BM患者的治疗、磁共振参数变化、认知功能障碍及干预措施做一综述。   【关键词】 脑转移瘤 认知功能障碍 磁共振参数   [Abstract] Brain metastases (BM) themse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