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领悟规律,找到解题方法.
【关键词】 创设;探究;多变;合作;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质和能力.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先展示观察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花边图案,然后探讨:如图1,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底边的地毯,它的长为 8 m,宽为5 m ,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 18 m2,求花边有多宽.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解:设花边的宽为x m,可列出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长为(8 - 2x) m, 宽为(5 - 2x)x m,这个问题中地毯中央的长方形图案面积为 18 m2是不变的量,因此,只要把握住这个不变量,可得方程 (8 - 2x)(5 - 2x) = 18.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领悟规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图2是一块在电脑屏幕出现的矩形色块图,它由6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组成,若中间最小的一个正方形边长为 1,试求这个矩形色块的面积.
先引导、启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再进行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设正方形①的边长为x,则正方形③的边长为(x + 1),正方形④的边长为(x + 2),正方形⑤的边长为(x + 3),根据正方形⑤的边长等于正方形①的边长的2倍减去1,列出方程为x + 3 = 2x - 1,得x = 4,得矩形色块的面积为(2x + x + 1)(2x + 3) = 143.
方法二:设正方形⑤的边长为x,则正方形④的边长为(x - 1),正方形③的边长为(x - 2),正方形①的边长为(x - 3),根据正方形⑤的边长等于正方形①的边长的2倍减去1,列出方程为:2(x - 3) = x + 1,得x = 7,得矩形色块的面积为[x + (x - 3)][2(x - 3) + (x - 2)] = 143.
此题有多种解题方法,要让学生体会设未知数不同,列出的方程就不同,但答案都一样.
三、一题多解,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去思考问题,别出心裁地探索解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样就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通过观察102 + 112 + 122 = 132 + 142,你能否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
教师先引导、启发,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则其余四个数依次为(x - 1),(x - 2),(x + 1),(x + 2),依题意得方程为(x - 2)2 + (x - 1)2+ x2 = (x + 1)2 + (x + 2)2.
方法二:设第一个数为x,后面四个数依次为(x + 1),(x + 2),(x + 3),(x + 4).
依题意得方程为x2 + (x + 1)2 + (x + 2)2 = (x + 3)2 + (x + 4)2. 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设元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设未知数.
四、一题多证,培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猜想,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索,发掘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猜测、论证,自己发现规律,得出共同的结论.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帮助了学生有意识的记忆,同时,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例如:图3中,已知点E,F是?荀ABCD的对角线BD上两点,BE = DF. 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这题有几种证明方法?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得出四种不同的证明方法.
通过以上方式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五、一图多变,拓宽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一图多变的训练,可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图4中,AD是⊙O的直径,BC切⊙O于D,AB,AC与⊙O交于E,F.
1. 请猜想:AE · AB与AF · AC有何关系? 并说明理由. 2. 若将直线BC向上或向下平移得图5,图6,在这样的条件下,上述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 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这题的题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证明等积式)
(2)证明等积式的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3)线段AB,AE,AF,AC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哪两个三角形相似?……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例题和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题方法.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一题多变,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各种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创设;探究;多变;合作;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质和能力.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先展示观察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花边图案,然后探讨:如图1,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底边的地毯,它的长为 8 m,宽为5 m ,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 18 m2,求花边有多宽.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解:设花边的宽为x m,可列出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长为(8 - 2x) m, 宽为(5 - 2x)x m,这个问题中地毯中央的长方形图案面积为 18 m2是不变的量,因此,只要把握住这个不变量,可得方程 (8 - 2x)(5 - 2x) = 18.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领悟规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图2是一块在电脑屏幕出现的矩形色块图,它由6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组成,若中间最小的一个正方形边长为 1,试求这个矩形色块的面积.
先引导、启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再进行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设正方形①的边长为x,则正方形③的边长为(x + 1),正方形④的边长为(x + 2),正方形⑤的边长为(x + 3),根据正方形⑤的边长等于正方形①的边长的2倍减去1,列出方程为x + 3 = 2x - 1,得x = 4,得矩形色块的面积为(2x + x + 1)(2x + 3) = 143.
方法二:设正方形⑤的边长为x,则正方形④的边长为(x - 1),正方形③的边长为(x - 2),正方形①的边长为(x - 3),根据正方形⑤的边长等于正方形①的边长的2倍减去1,列出方程为:2(x - 3) = x + 1,得x = 7,得矩形色块的面积为[x + (x - 3)][2(x - 3) + (x - 2)] = 143.
此题有多种解题方法,要让学生体会设未知数不同,列出的方程就不同,但答案都一样.
三、一题多解,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去思考问题,别出心裁地探索解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样就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通过观察102 + 112 + 122 = 132 + 142,你能否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
教师先引导、启发,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则其余四个数依次为(x - 1),(x - 2),(x + 1),(x + 2),依题意得方程为(x - 2)2 + (x - 1)2+ x2 = (x + 1)2 + (x + 2)2.
方法二:设第一个数为x,后面四个数依次为(x + 1),(x + 2),(x + 3),(x + 4).
依题意得方程为x2 + (x + 1)2 + (x + 2)2 = (x + 3)2 + (x + 4)2. 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设元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设未知数.
四、一题多证,培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猜想,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索,发掘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猜测、论证,自己发现规律,得出共同的结论.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帮助了学生有意识的记忆,同时,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例如:图3中,已知点E,F是?荀ABCD的对角线BD上两点,BE = DF. 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这题有几种证明方法?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得出四种不同的证明方法.
通过以上方式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五、一图多变,拓宽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一图多变的训练,可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图4中,AD是⊙O的直径,BC切⊙O于D,AB,AC与⊙O交于E,F.
1. 请猜想:AE · AB与AF · AC有何关系? 并说明理由. 2. 若将直线BC向上或向下平移得图5,图6,在这样的条件下,上述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 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这题的题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证明等积式)
(2)证明等积式的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3)线段AB,AE,AF,AC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哪两个三角形相似?……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例题和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题方法.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一题多变,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各种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