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结合 突破篮球教学难点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体育运动技能的不同特点,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开放式运动技能和封闭式运动技能两大类。其中开放式运动技能有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开放式运动要求不确定性、快速和准确性,如球类、搏击类等。开放式运动技能要结合时间、空间、意识和情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把比赛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放到平时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创造力,创造不同情境的游戏或练习,结合比赛真实情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篮球击地传球课中,学生的练习形式多以2人原地传接练习为主。单一的练习形式不仅枯燥、乏味,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失去练习的动力,抑制了学生击地传接球能力的提升。对此,笔者结合日常篮球教学,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出利用场地上点、线、面结合的形式进行击地传球教学,更加有效地帮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升篮球传接球的能力。
  一、点、线、面的构建
  在场地上标出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大约2.5m。按照逆时针的顺序,在正方形的四个角分别标上数字1、2、3、4。在1与2、3与4之间的边线上分别画三个点或摆放三个彩色垫,红色点(垫)在边线中间,两个绿色点(垫)分别在边线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位置(图1)。由此,彩色点、四条边线和整个正方形区域就构建了点、线、面。
  二、点、线、面在击地传接球游戏中的运用
  (一)点的运用
  1.传球红绿灯
  游戏目的:原地学习击地传球阶段,借助地面红绿点让学生体验正确的反弹点。
  游戏方法:4名学生站在1、2、3、4号位置上,1号和2号位的学生相互进行击地传球,3号和4号相互进行击地传球。游戏开始后,学生练习击不同的点,去探索正确的击球点(距传球人三分之二的位置,即远离传球人的绿色点)。找到正确击球点的组完成任务(图2)。
  思考与建议:此游戏适用于学生初步学习击地传球技术动作阶段。此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找到正确的击球点。通过击不同的点让学生体会传球的出手角度、用力方向、力量大小等,同时感受接不同角度反弹球的舒适度。利用传球和接球的双重体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击球点。当学生能原地将球传到正确的击球点后,可增加原地运球环节,让学生原地运球几次后再将球传出。
  2.“弹”判专家
  游戏目的:学会目测判断正确的击球点,并将球传在正确的击球点上。
  游戏方法:1号和4号击地传球、2号和3号击地传球,传球者之间没有提示点。练习者自己目测三分之二的位置,并让球落在正确的击球点上,完成击地传球(图3)。
  思考与建议:学生初步掌握了击地传球动作,并明确了正确的击球点后,通过观察—判断—实践—纠错—再实践,形成动作定型,从而真正掌握击地传球技术动作。在击地传球练习中有两个难点:一是正确判断击球点的位置;二是根据判断将球传到正确的击球点上。当学生攻破这两个难点后,可将击地传球与原地运球或直线运球技术进行组合,做到技术之間的有效衔接。
  (二)点、线的结合
  1.快乐传递
  游戏目的:巩固学生击地传接球技术,衔接好接球与传球动作,提升反应速度。
  游戏方法:1号位学生持球,游戏开始后按逆时针的顺序,1号把球击地传给2号,2号传给3号,如此循环进行(图4)。
  思考与建议:练习前提示学生注意传接球动作的规范性,避免因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技术动作。游戏中还要灌输重心脚意识,因为学生的接球和传球是两个方向,篮球初学者很可能出现走步违例。因此教师要说明接球后到将球传出前,至少有一只脚不能离开地面(不涉及运球的情况下)。让学生在练习篮球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篮球理论知识。当学生能熟练传递一个篮球后,可适量增加篮球的数量。
  2.为你加油
  游戏目的:巩固击地传球技术。培养学生传球后跑位的意识,以及给同伴加油的习惯。
  游戏方法:1号位学生持球,游戏开始后按逆时针的顺序,1号把球击地传给2号后,1号跑向4号与之击掌加油,再跑回原位。2号接稳球传给3号后,2号跑向1号与之击掌加油。同理3号传球给4号后与2号击掌,4号传1号后与3号击掌,如此循环练习(图5)。
  思考与建议:学生掌握了击地传球动作后,尝试与跑位技术进行组合练习。这样的技术组合既简单又实用,且能贴近篮球比赛。教师可依据传球后跑位的形式设计多种跑位路线。
  (三)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1.交换阵地
  游戏目的:初步体验直线运球与击地传球技术的组合运用。巩固正确的击球点。
  游戏方法:学生2人一组一个球,两组共用一个正方形场地。以1号和3号持球为例,1号和2号一组、3号和4号一组。游戏开始,1号和3号击地传球给2号和4号,然后跑到2号和4号的位置,同时2号和4号接到球后运球到1号和3号位置,再将球传给对面的同伴。如此反复练习(图6)。
  思考与建议:学生掌握了击地传球技术后,与直线运球技术进行组合练习,掌握两种技术的衔接方法。游戏时,学生直线运球与传球的衔接点容易出现走步违例。教师要示范并讲解避免走步违例的方法。此游戏还可以增加跑位技术,如2人原地运球等待,另外2名学生徒手跑位换位,而后完成击地传接球。
  2.紧追不舍
  游戏目的:衔接好击地传球与直线运球技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游戏方法:学生4人一组站在正方形的4个点上。1号和3号持球。游戏开始后按逆时针的顺序,1号把球击地传给2号,3号把球击地传给4号,然后1号和3号跑到2号和4号的位置,1号和4号接球后运球跑到1号和3号的位置,而后击地传球给下一个位置的人,如此循环练习(图7)。
  思考与建议:学生掌握了击地传球技术后,将运球技术和跑位技术进行组合练习。此游戏需要4人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无论运球的人还是跑位的人都要观察同伴的位置,同时明确自己的位置,判断何时该击地传球、何时该接球,最终完成配合。游戏初期,学生可能会出现混乱的现象,教师可先让学生用运球走来代替运球跑,同时提示学生多观察、勤沟通,做到默契配合。熟练后,再让学生加快运球和传接球的速度。此游戏还可以融入反应练习。如,4人按逆时针方向运、传球练习,听到哨声迅速转变变成顺时针运、传球。
  三、教学策略
  (一)以点为基础,让学生明确正确击球点的位置
  击地传球最大的特点就是球要落地一次,再反弹到同伴的手中。那么球反弹到哪一点上同伴接着最舒服呢?这里需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去实践。练习击地传球的2人之间有不同颜色的三个点,让学生尝试击不同的点来传球,反复实践。找到那个让同伴接球最舒服的点。
  学生明确了正确击球点的位置,并在有提示点的情况下进行了反复练习。但在篮球比赛中,击球点都是靠自己去判断的,为与比赛接轨,这时候就有了第二个策略:目测三分之二点。场地设计中,1号和4号之间,2号和3号之间无提示点,练习时,让学生先目测三分之二的点在哪儿,判断好正确的击球点之后再将球传出。
  (二)以线为方向,让学生理解击地传球的意识
  篮球比赛是5个人一队,那么同伴之间就要相互适应不同的传球力度、出手角度和球速快慢等。这里的教学策略就是不要固定传接球人。4个人按逆时针或顺时针顺序完成击地传球,同伴之间可以换位置再尝试练习。
  在比赛中最常见的一种小配合就是传球与跑位的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传球后跑位的意识,在赛场上只有跑位才能出现得分机会。练习时,让学生沿着正方形边线的方向击地传球,然后沿着另一条边线快速跑到前一名同伴处与之击掌,掌握击地传球与移动跑位技术的组合运用。
  (三)以图形为重点,让学生体验运传组合的技术运用
  经过实践发现运球与传球技术组合衔接很容易造成走步违例,就需要让学生练习运球后击地传球,教会他们如何衔接好运球与传接球技术,并做到不走步。将运球、传接球、观察、判断、配合、跑位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浓缩的战术配合。之后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这些元素。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运球观察、跑位观察、瞬间作出判断,并与同伴合作,掌握击地传球、跑位、运球技术的组合运用。
其他文献
就体育教学而言,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开展知识与技能、交流与对话、情感与意识的互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黏合剂。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的运用,是一种语言艺术体验,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在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上,由于有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积累不足,在教学中说话不得要领,把握不住语言脉络,缺乏条理,词不达意,专业术语应用不规范,缺乏应变能力,情境中缺少幽默语言的调节,所以有必要多途径锤炼涵养
2016年2月發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京政发〔2016〕12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将“冰雪运动人口规模显著扩大,本市参与冰雪运动人口达到800万,冬奥会、观赛礼仪和冰雪运动知识进校园覆盖率达到100%”作为发展目标之一。青少年是冰雪运动人口的主力军,冬季运动在中小学的普及既是落实《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措施。  北京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的体育活动。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主动练习,让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玩”得起劲、“玩”出名堂、“玩”得持久,充分体现目标引领在体育大课间中的独特作用,是合肥经开区学校近年来努力探讨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以来的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与课间操相比,不仅在时间上
1998年毕业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师范学校的我,从事小学体育教师工作至今已经有18年。这18年里我撰写的40多篇论文分别在县级、市级、省级获奖;“对一根小棒上一节体育课的实践与再思考”、“让体操垫在双手向前抛实心球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疑则思有思则进”、“废旧篮球的功能开发与运用”等论文在期刊上发表;主持的课题多次在县级、市级获奖;多次被评为县级篮球、乒乓球、田径优秀教练员、裁判员。目前,获得
在本届交流展示活动中,河南省洛阳市选送了一节水平四(八年级)《足球:摆脱防守队员后射门》,执教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通了“学、练、赛、评”4个教学维度之间的“隔膜”,是“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在此,笔者结合该课例谈谈对“学、练、赛、评”的思考,以期引发大家的共鸣。  一、“学”:以问题导学,从学会到会学  学:学知识、文化、方法。一些体育课堂中,
一、案例背景  体育育人的着力点是在“育体”与“育心”两个方面:“育体”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育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品德等。在“育体”这一环节上我们不断精进,而“育心”的过程道阻且长。  新学期伊始,在小朋友们手拉手做着游戏时,胖胖的小李却显得格格不入,她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四周却又独自躲在角落,而小朋友们似乎也有意无意地避着她,她独自徘徊在体育课的边缘。对于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帮助她找
体育课前正赶上眼保健操已经开始,我一边催促学生抓紧排队,一边耐心地教育他们要认真做眼保健操。这时学生A却嘟囔到:“老师,体育课能不能不做眼保健操啊?”我沉住气问他:“你能说说为什么不想做眼睛保健操啊?”他说:“我爸是中医院眼科医生,他说站着做眼保健操穴位不容易按到位。”我不禁后背冒冷汗,他说的也有道理啊。在我发愣时,又有学生说:“老师,我们美术课后手也没洗,做眼保健操也不卫生啊。”我一听,赶紧让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课对每个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们心中新学期的“初印象”、对老师的“初形象”,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  那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该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呢?针对不同学情,开学第一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笔者以初一年级为例进行分析,针对刚入校的初中新生,第一课一般是室内课
我是一名乡镇高中体育教师,从事高中体育教学行业已有8年。8年的时间,或许比不上老教师厚重的教龄,但是也为自己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我热爱我的工作岗位也热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但是每个班级里总是会出现几个让人“头疼”的学生。  一、案例背景  高三(7)班是我校的艺体班,虽然是艺体生,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在上他们班体育课的时候经常会有几名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以各种理由逃避体育课,申请见习。我
在体育课中,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三维空间里通过肢体操控各种器械或运用身体参与进行学习,在這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环境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作为体育教师,从教学设计开始到教学现场组织与调控,都应该提高防范意识,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是安全课堂的前提  构建安全的体育课堂,应从教学设计开始,了解学情、制订目标、选择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条件等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防范安全事故,这样教师在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