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微波热裂解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大背景下,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亟待探寻新的污泥处理技术。本文概括总结了污泥微波热裂解技术,并对工艺优化和热解气体、液体、固体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污泥 微波 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X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c)-0044-01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污水处理厂数量及其处理水量也大幅度增长,然而污水处理过程伴随有大量污泥产生。在填埋和焚烧为主的传统方法下,污泥并没有得到最佳处置,其中焚烧法虽然减量效果最显著,但同样产生二次污染问题,不再符合现行的环保要求。
  污泥微波热裂解技术是采用微波技术,利用其不需任何热传导过程,加热速度快且均匀,没有额外热量消耗、能效高,时间仅需传统加热方式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的特点[1],将有机物热解成利用价值高的燃气、燃油及焦炭,实现了污泥资源化利用。
  2 污泥性质及热解机理的研究
  污泥是污水处理中产生的含水率很高的絮状(或固态、半固态、液态)泥粒废弃物,成分复杂,含有大量微生物,细菌,重金属及有毒、有害、难降解的合成有机物[2]。同时,污泥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和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含氮量高,具有较高热值。
  污泥热解可采用传统热解法和微波热解法。目前热解机理尚未明确。一般认为200~450℃时脂肪族化合物蒸发,300℃以上蛋白质转化,390℃以上开始糖类化合物转化,主要转化反应是肽键断裂,基团转移变性及支链断裂[3]。
  3 微波技术机理及特点
  微波是一种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4]。微波加热物质主要通过三种机制[5]:(1)极性分子在微波场作用下,原来杂乱无章的分子随之快速改变方向,分子或原子电子云发生偏移导致偶电极发生运动,呈现正负极性,由于电磁场的变化速度高达24.5亿次,高速轮摆运动使分子摩擦产生热能;(2)磁性物质在微波场中组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迟滞作用产生热能;(3)导电性材料在微波作用下产生电流,电流的流动产生热能。
  由于微波并非从物质表面开始加热,而是从各方向均衡地穿透物质后均匀加热,因此与传统加热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高效快速;(2)节能省电;(3)热源与加热材料不直接接触;(4)能进行选择性加热;(5)便于控制;(6)设备体积小且无废物生成[4]。
  4 微波热解污泥技术的研究及工艺优化
  近年来,Domínguez和Menéndez等人首先尝试污泥微波热裂解,对西班牙不同城市污泥微波热解的效果及产物分布、组分、结构与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并分析了污泥微波热解机理。同时,研究者采用活性炭作吸波介质,对比了微波加热与常规加热对污泥热解产物的影响,发现微波热解产生的H2和CO均比常规热解高,而且有害物质少,热解油中几乎不含致癌性PAHs[4]。
  为进一步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潜质,有必要对其微波热解工艺进行优化。
  4.1 污泥热裂解气相产物
  污泥热解气体主要成分是CO2、CO、H2、H2O、N2、CxHy[3],其中水煤气(H2+CO)含量较高,最高达70%左右。水煤气不仅可直接用于热解系统自身供热,还可作为管道煤气用于城市供暖或化工原料用于工业生产。
  在微波场作用下,250~350℃时CO2为主要气体,450℃时获得最大量的C2H4和C2H6,600℃时获得最大量的CH4。随着温度继续上升,部分大分子有机物发生二次裂解。总体来看,H2产率呈现先逐渐增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而CO产率则先减少后增多[4]。
  欲获取较多的热解气,微波功率宜大,微波辐照时间宜长,以期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温度,并保持足够的高温时间,促进有机物二次裂解从而产生更多气体。
  4.2 污泥热裂解液相产物
  污泥经过微波热裂解产生的液体,主要产物为水、水溶性有机物和疏水性有机物,其中水占主要部分,而利用价值最高的是热解油。热解油成分复杂,多达70多种物质,主要为脂肪族类化合物和单苯环类化合物,稠环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由此推论微波热解生成的PAHs较少。热解油的潜在能源价值不可忽视,其热值高于原煤,接近天然气和石油。若热解油作为柴油使用,可采用微乳液法或催化加氢法改性。
  随着微波作用时间的延长,温度随之上升,污泥中部分大分子有机物会发生进一步裂解,降低油品产率,因此微波辐照时间不宜过长。
  4.3 污泥热裂解固相产物
  污泥热解的固体产物主要由灰分和固定炭组成,含有C、SiO2、Fe2O3、Al2O3等[5]。热解产物中的重金属固定化效果好,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污泥活化后微波热解产生的活性炭,孔径分布以大孔和中孔为主,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脱色能力。
  污泥微波热解制备活性炭,其吸附能力受微波功率影响最大,其次是辐照时间,最后是污泥粒径,因此,微波热解的温度不宜过高,微波辐照时间不宜过长,以保证固相产物产量。
  5 结语
  微波热裂解污泥技术可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热解气中水煤气占一半以上,可作为洁净的燃料气使用;热解油主要成分是脂肪族类化合物和单苯环类化合物,可作为燃料油使用;热解残炭可制活性炭。
  然而,污泥微波热裂解技术真正实现工业化运用还需解决以下问题:(1)污泥热解机制尚不明确,在工业生产控制上存在障碍;(2)微波热解工艺最优化程度不够,需要设计出针对气、液、固三种产物不同的工艺条件;(3)微波热解气体气味难闻,存在有害物质 [6],因此难闻气味和有害物质的去除是工业化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污泥微波热裂解技术的优势会愈发突出,在资源化利用上将会得到更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襄楷,季会明,范晓丹.微波法制备污泥活性炭及其脱色性能的研究[J].维普资讯,2008.
  [2] 霍鹏,陈亚鹏,何晓云等.城市污泥资源化及污泥活性炭综合利用[J].河北化工,2009.
  [3] 易玉敏,宁平,翟广飞等.污水污泥裂解技术研究进展[J].云南化工,2008.
  [4] 夏莉.微波热解污泥及其产物组分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8.
  [5] Hirofumi Washma,Nobuo Tsuji, Hajime Sato.Continuous Dentration Test Equipment Using Heating,1984.
  [6] 范恒亮,张双全,殷志源等.污水污泥热解产物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0.
其他文献
以南京江北新区为研究区,选用GF-1 16 m分辨率的MFV4多光谱传感器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结果表明,GF-1数据可以快速有效地反映地表植被的空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城市发展、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是带动整个国家(地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阵地。学习型城市是能够通过学习不断促进全体市民自身全面
分析了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前后文霸流动重力测网的观测结果,讨论了垂直形变和浅层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重力改变,并对重力资料进行了高程改正。研究结果认为,文安地震前后,测网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测区的重力异常以重力上升为主,且上升幅度大的区域主要在测网南部;地震震中在震前形成重力高梯度带,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短期内的重力变化表现最为明显;测区内的正负重力变化的分界线,地震前后出
摘 要:中药学及相关学科教学中“中药与国际接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教材中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介绍,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就该问题,笔者在理论与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应该重新解读中药走向国际的应接之“轨”的含义,即建立由我们主导的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并为国际所认可。在该思路指导下,课题组建立的相应方法与标准收载于即将付梓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质量分析》中,为教学与研究中重新解读“中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选址问题是与群众直接联系,并且影响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益的关键部分之一。本文旨在对出入口选址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出入口选址优化设计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出入口选址规划设计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并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程序作为后续支持。  关键词:出入口选址 因素选取 优化设计 综合评价 AHP  中图分类号:U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摘 要:从1951年在美国西海岸加州斯坦福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开始,世界上已有各种名称和类型的产业园区1000多个。这些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重要推动作用。我国的产业园区建设在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要素聚集和数量扩张任务之后,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质量全面提高阶段,本文对我国产业园区建设
所以,加强对医院挡案的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准确把握新时期医院发展的特点,加强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档案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催生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产学合作教育机制,“订单培养”作为定向就业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中最直接、最有效、最能实现深度产学结合
本文根据在近震源条件下,利用Brune模式,由昆明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波形资料,测定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滇西南地区98次ML≥2.5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在2007年6月
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依靠开放教育提升存量人口质量,必须创新发展开放教育。要创新开放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放教育办学体制,创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