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三大建设”“四大建设”“五大建设”到“5+2”新要素构成的演变;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先后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演变发展的启示是:坚持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调整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关键词: 改革开放;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5-003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赵乐际在《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一文中指出:“总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抓住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关键,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和纪律建设这个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1]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针对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时俱进地发展和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一、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代会政治报告中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梳理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维护党纪党法,无论什么人违反党纪,都要执行纪律,以正党风;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这是对党的纪律建设和组织建设的突出强调。
十二大报告在“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部分提出,要认真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以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这是在强调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
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加强自身建设改革的任务,明确要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方面下功夫,并且论述了对于党的正确路线、党的科学决策等方面,制度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时制度建设还没有整合到早先由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构成的党建总体布局中,但作为起着补充作用的基本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完善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
十四大报告就当时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指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问题;为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 报告再次专门强调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进由“三大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提出了三条根本性要求: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2]实际明确了“四大建设”的党建总体布局。后来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将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为“四大建设”。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反腐倡廉建设单列出来,与原有的“四个建设”并列形成党建总体布局。报告还指出,思想建设的重点是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作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和维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高度紧密、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十八大报告继续坚持推进“五大建设”党建总体布局。布局的要素构成没有发生变化,但要素排列的顺序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变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设”[3]。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4]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发展为“六大建设”,要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了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回归到作风建设之中,并且把政治建设排在以往居于首位的思想建设的前面,纪律建设排在制度建设的前面。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演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构成要素经历了从“三大建设”到“5+2新格局”的发展变化,要素排列顺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动,表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
(一)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党的建设实际形成了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构成的“三大建设”总体布局。
制度是人们认同并在实践中奉行的准则和规程。党的制度对广大党员的处事作风、行为方式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不仅包括一系列的文本性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还包括用以坚持贯彻的体制、程序。以往我们提到制度更多的是关注它第一层面的意思,成文的法规条例固然重要,但体制程序对于党的建设更为关键,它具有保障文本章程被充分遵守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开展全面拨乱反正,反思过去所犯的错误,汲取失误的教训,发现党内不仅在选举、任免、决策、考核、监督、交流等制度上缺少明确具体的规范法则,而且在发挥保障作用的组织体系方面也很不健全。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明确指出,以前我们都把各种特权现象归结为个别党员的思想问题,认为只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就可以纠正其错误;然而,这些问题只是一些表象,单纯地解决显露出来的问题只能是扬汤止沸,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制度问题是管根本、管全局、管稳定和管长期的。正是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十三大到十六大,党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直至将制度建设纳入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二)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变化
进入新世纪,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重大障碍,成为侵蚀党的机体的毒瘤。廉政建设是针对当时面临的最突出最严峻的问题提出的。“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6]早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就针对腐败行为向党政领导机关、司法监察机关等权力部门蔓延,腐败案件发生率持续不断增长,涉案官员级别越来越高的严峻态势,明确将反腐斗争提升到政治斗争的高度,指出严惩腐败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提出冲决了禁锢人们头脑的教条主义,但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少数人对于解放思想与遵纪守法、市场经济规则与党纪国法等出现了模糊不清、界限不明的认识;又因一度忽视和缺乏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由认识上的模糊发展为对贪污腐败等重大是非问题的底线动摇、原则混乱,不能悬崖勒马,最终失去立场,卷入腐败的洪流;新旧体制变更转换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工作中存在不少漏洞和不足,这就给思想上出现滑坡的官员提供了滋生腐败的温床。惩治贪污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单靠思想教育的方式,仅仅纠正党员的作风问题已经无法实现,所以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将反腐败斗争从作风建设中单独划分出来,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从而将党建布局的构成扩展为五大要素。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先后逻辑顺序反映重要性的语境下,从十八大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构成党建总体布局的要素没有发生删减更迭的变化,但反腐倡廉建设的排列顺序已经从第五位变成第四位,提升到制度建设之前,进一步突出其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党群关系,群众对于反腐败斗争问题高度重视,一方面表现出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在观察我们党的行动是否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遏制住日益严峻的腐败问题,否则铜墙铁壁最容易从内部瓦解消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贪污腐败破坏经济领域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状况也会日益加剧。
在十九大报告中,党建总体布局发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变化,反腐倡廉建设已经不再单独存在,而是复归到作风建设中。这反映出五年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了举世公认、人民满意的伟大胜利,“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4]腐败问题已经不再是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当然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三)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且把它放在首位,表现出党中央对政治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党从成立之初就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基本的属性,也是其根本要求。讲政治的目的在于集中全党思想,汇聚全党力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政治问题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7]
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对十八大以来注重政治建党的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之前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党员搞宗派主义、码头文化,出现两面派等问题,很大原因就是管党治党宽松软,尤其是对政治建设的忽视。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出台到“四个意识”的强调,从包括全面从严治党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十八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党的政治建设、严肃党的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这些都指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将政治建设与其他建设并列成为党建总体布局要素之一,对于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政治建设放在统领位置,缘于它在总布局中发挥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宏伟的系统性工程,党的各项建设有机协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一大建设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其中政治建设作为根基性的建設,为日益向前推进的党的建设工程提供坚实的支撑,并且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把握住了,党的政治能力提高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8]政治建设的全局性、主导性、统筹性特征为抓好党建总布局中的其他建设发挥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四)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纪律建设作为构成要素纳入总体布局,既是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探索的不断总结,又是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不断丰富和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铁的纪律成长发展起来的,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论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9]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四讲四有”的提出,既是对纪律建设的不断推进,也是突出了党的纪律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中央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的传承。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各种危险和考验,要时刻牢记只有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被历史和人民抛弃;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勇往直前的动力。但是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着纪律意识淡薄、纪律教育忽视、纪律执行滞后、纪律监督虚化等问题,虽然没有触犯“红线”,但不正之风一旦蔓延开来就有燎原的倾向。党的纪律作为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必须遵守的内容,对于凝聚力量、实现目标起着保障作用,对于党的其他建设也具有保障作用。纪律作为一把“戒尺”,还发挥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出现苗头及时遏制、防止酿成大错的独特作用,让纪律先行对于防微杜渐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执政于人口最多国家的政党,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规必须严于国法。必须让规矩明确具体,挺在前面,纪律清晰严明,牢记心中,才能维护党内团结,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紧跟党中央的领导,落实党内各项制度,才能管住党员管住干部,让权力依法依纪行使,为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谋福利。因此十九大将纪律建设纳入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演变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党立足于自身建设的长远规划,注重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顶层设计,是具有战略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总体安排与部署。作为“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内容包括什么、如何建设,成为我们首先也必须要明确的问题。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为全局的规划设计,首先是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内容,概括来说就是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六个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它们不是毫不相干的部分,而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政治建设是根本,思想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核心,作风建设是关键,纪律建设是抓手,制度建设是保障。总体布局作为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其实践性的特点,为党的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和途径。为了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继续坚持总体布局的顶层设计,注重总布局的要素组成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统筹协调:坚持“顶层”的特征,使总体布局更具宏观性、长远性、规划性;体现“设计”的特征,让总体布局中要素的确立更加体现科学性,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协调性;最终让各个要素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通过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形成总体布局的最大合力,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调整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的制定具有突出的问题导向,指向我们党现阶段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的基本观点。同样,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作为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中国共产党,只有立足于现实,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予以解决,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身建设,担负起执政党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特权现象,以及体制程序等不健全问题,要加强制度建设;对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问题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对于当前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码头文化等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不坚定的问题,要加强政治建设;对于纪律观念淡薄、纪律教育忽视等纪律建设薄弱问题,则要强化纪律建设。而对于现在已形成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事实,反腐倡廉建设也做出了符合当前形势的变化,从作为“五大建设”中的并列要素回归到作风建设之中。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遇到新的挑战,总体布局要始终坚持以解决党面临的突出问题为重点,通过对布局中要素的更替、要素内涵的扩展以及要素顺序的调整等,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为党的建设指明重点和方向。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与时俱进是促进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融入到党的肌体,体现在党的理论和实践当中。它内在地包涵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二是创新。继承作为基本的前提,为创新提供活力源泉;创新是深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原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是我们党的建设目标。要实现党建目标,就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一方面要充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就一贯坚持的“三大建设”,积累了很多建设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立足于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注入新内涵,增添新要素。这是推进伟大工程的根本方法,也是继续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时代要求。
四、结语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以“三大建设”为原初形态,经历了“四大建设”“五大建设”“六大建设”的演进,发展成十九大提出的“5+2”党建新格局,反映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自身建设实践的不懈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以政治建设为统帅,明确了党建的根本方向和立场;纪律建设纳入其中,是从严治党要让纪律先行的新鲜经验的具体体现;让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是与其他建设深度融合以发挥其内在规定性作用;深入推进反腐败斗爭,是对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肯定,也表明党中央继续逐恶扬清的坚定决心。党建布局的与时俱进,凸显了层次分明、架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整体性形态特征。作为解答党建时代课题、解决党建突出问题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而且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的重要部署,为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抓手,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乐际.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N].人民日报,2017-11-11(4).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2).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2).
[5]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6]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9.
[7]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G]//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6.
[8]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195.
[9]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关键词: 改革开放;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5-003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赵乐际在《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一文中指出:“总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抓住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关键,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和纪律建设这个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1]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针对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时俱进地发展和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一、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代会政治报告中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梳理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维护党纪党法,无论什么人违反党纪,都要执行纪律,以正党风;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这是对党的纪律建设和组织建设的突出强调。
十二大报告在“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部分提出,要认真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以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这是在强调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
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加强自身建设改革的任务,明确要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方面下功夫,并且论述了对于党的正确路线、党的科学决策等方面,制度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时制度建设还没有整合到早先由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构成的党建总体布局中,但作为起着补充作用的基本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完善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
十四大报告就当时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指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问题;为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 报告再次专门强调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进由“三大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提出了三条根本性要求: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2]实际明确了“四大建设”的党建总体布局。后来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将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为“四大建设”。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反腐倡廉建设单列出来,与原有的“四个建设”并列形成党建总体布局。报告还指出,思想建设的重点是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作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和维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高度紧密、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十八大报告继续坚持推进“五大建设”党建总体布局。布局的要素构成没有发生变化,但要素排列的顺序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变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设”[3]。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4]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发展为“六大建设”,要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了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回归到作风建设之中,并且把政治建设排在以往居于首位的思想建设的前面,纪律建设排在制度建设的前面。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演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构成要素经历了从“三大建设”到“5+2新格局”的发展变化,要素排列顺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动,表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
(一)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党的建设实际形成了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构成的“三大建设”总体布局。
制度是人们认同并在实践中奉行的准则和规程。党的制度对广大党员的处事作风、行为方式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不仅包括一系列的文本性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还包括用以坚持贯彻的体制、程序。以往我们提到制度更多的是关注它第一层面的意思,成文的法规条例固然重要,但体制程序对于党的建设更为关键,它具有保障文本章程被充分遵守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开展全面拨乱反正,反思过去所犯的错误,汲取失误的教训,发现党内不仅在选举、任免、决策、考核、监督、交流等制度上缺少明确具体的规范法则,而且在发挥保障作用的组织体系方面也很不健全。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明确指出,以前我们都把各种特权现象归结为个别党员的思想问题,认为只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就可以纠正其错误;然而,这些问题只是一些表象,单纯地解决显露出来的问题只能是扬汤止沸,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制度问题是管根本、管全局、管稳定和管长期的。正是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十三大到十六大,党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直至将制度建设纳入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二)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变化
进入新世纪,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重大障碍,成为侵蚀党的机体的毒瘤。廉政建设是针对当时面临的最突出最严峻的问题提出的。“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6]早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就针对腐败行为向党政领导机关、司法监察机关等权力部门蔓延,腐败案件发生率持续不断增长,涉案官员级别越来越高的严峻态势,明确将反腐斗争提升到政治斗争的高度,指出严惩腐败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提出冲决了禁锢人们头脑的教条主义,但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少数人对于解放思想与遵纪守法、市场经济规则与党纪国法等出现了模糊不清、界限不明的认识;又因一度忽视和缺乏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由认识上的模糊发展为对贪污腐败等重大是非问题的底线动摇、原则混乱,不能悬崖勒马,最终失去立场,卷入腐败的洪流;新旧体制变更转换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工作中存在不少漏洞和不足,这就给思想上出现滑坡的官员提供了滋生腐败的温床。惩治贪污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单靠思想教育的方式,仅仅纠正党员的作风问题已经无法实现,所以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将反腐败斗争从作风建设中单独划分出来,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从而将党建布局的构成扩展为五大要素。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先后逻辑顺序反映重要性的语境下,从十八大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构成党建总体布局的要素没有发生删减更迭的变化,但反腐倡廉建设的排列顺序已经从第五位变成第四位,提升到制度建设之前,进一步突出其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党群关系,群众对于反腐败斗争问题高度重视,一方面表现出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在观察我们党的行动是否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遏制住日益严峻的腐败问题,否则铜墙铁壁最容易从内部瓦解消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贪污腐败破坏经济领域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状况也会日益加剧。
在十九大报告中,党建总体布局发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变化,反腐倡廉建设已经不再单独存在,而是复归到作风建设中。这反映出五年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了举世公认、人民满意的伟大胜利,“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4]腐败问题已经不再是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当然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三)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且把它放在首位,表现出党中央对政治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党从成立之初就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基本的属性,也是其根本要求。讲政治的目的在于集中全党思想,汇聚全党力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政治问题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7]
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对十八大以来注重政治建党的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之前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党员搞宗派主义、码头文化,出现两面派等问题,很大原因就是管党治党宽松软,尤其是对政治建设的忽视。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出台到“四个意识”的强调,从包括全面从严治党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十八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党的政治建设、严肃党的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这些都指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将政治建设与其他建设并列成为党建总体布局要素之一,对于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政治建设放在统领位置,缘于它在总布局中发挥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宏伟的系统性工程,党的各项建设有机协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一大建设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其中政治建设作为根基性的建設,为日益向前推进的党的建设工程提供坚实的支撑,并且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把握住了,党的政治能力提高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8]政治建设的全局性、主导性、统筹性特征为抓好党建总布局中的其他建设发挥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四)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纪律建设作为构成要素纳入总体布局,既是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探索的不断总结,又是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不断丰富和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铁的纪律成长发展起来的,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论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9]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四讲四有”的提出,既是对纪律建设的不断推进,也是突出了党的纪律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中央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的传承。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各种危险和考验,要时刻牢记只有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被历史和人民抛弃;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勇往直前的动力。但是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着纪律意识淡薄、纪律教育忽视、纪律执行滞后、纪律监督虚化等问题,虽然没有触犯“红线”,但不正之风一旦蔓延开来就有燎原的倾向。党的纪律作为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必须遵守的内容,对于凝聚力量、实现目标起着保障作用,对于党的其他建设也具有保障作用。纪律作为一把“戒尺”,还发挥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出现苗头及时遏制、防止酿成大错的独特作用,让纪律先行对于防微杜渐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执政于人口最多国家的政党,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规必须严于国法。必须让规矩明确具体,挺在前面,纪律清晰严明,牢记心中,才能维护党内团结,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紧跟党中央的领导,落实党内各项制度,才能管住党员管住干部,让权力依法依纪行使,为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谋福利。因此十九大将纪律建设纳入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演变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党立足于自身建设的长远规划,注重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顶层设计,是具有战略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总体安排与部署。作为“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内容包括什么、如何建设,成为我们首先也必须要明确的问题。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为全局的规划设计,首先是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内容,概括来说就是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六个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它们不是毫不相干的部分,而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政治建设是根本,思想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核心,作风建设是关键,纪律建设是抓手,制度建设是保障。总体布局作为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其实践性的特点,为党的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和途径。为了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继续坚持总体布局的顶层设计,注重总布局的要素组成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统筹协调:坚持“顶层”的特征,使总体布局更具宏观性、长远性、规划性;体现“设计”的特征,让总体布局中要素的确立更加体现科学性,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协调性;最终让各个要素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通过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形成总体布局的最大合力,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调整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的制定具有突出的问题导向,指向我们党现阶段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的基本观点。同样,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作为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中国共产党,只有立足于现实,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予以解决,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身建设,担负起执政党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特权现象,以及体制程序等不健全问题,要加强制度建设;对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问题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对于当前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码头文化等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不坚定的问题,要加强政治建设;对于纪律观念淡薄、纪律教育忽视等纪律建设薄弱问题,则要强化纪律建设。而对于现在已形成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事实,反腐倡廉建设也做出了符合当前形势的变化,从作为“五大建设”中的并列要素回归到作风建设之中。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遇到新的挑战,总体布局要始终坚持以解决党面临的突出问题为重点,通过对布局中要素的更替、要素内涵的扩展以及要素顺序的调整等,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为党的建设指明重点和方向。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与时俱进是促进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融入到党的肌体,体现在党的理论和实践当中。它内在地包涵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二是创新。继承作为基本的前提,为创新提供活力源泉;创新是深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原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是我们党的建设目标。要实现党建目标,就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一方面要充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就一贯坚持的“三大建设”,积累了很多建设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立足于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注入新内涵,增添新要素。这是推进伟大工程的根本方法,也是继续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时代要求。
四、结语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以“三大建设”为原初形态,经历了“四大建设”“五大建设”“六大建设”的演进,发展成十九大提出的“5+2”党建新格局,反映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自身建设实践的不懈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以政治建设为统帅,明确了党建的根本方向和立场;纪律建设纳入其中,是从严治党要让纪律先行的新鲜经验的具体体现;让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是与其他建设深度融合以发挥其内在规定性作用;深入推进反腐败斗爭,是对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肯定,也表明党中央继续逐恶扬清的坚定决心。党建布局的与时俱进,凸显了层次分明、架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整体性形态特征。作为解答党建时代课题、解决党建突出问题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而且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的重要部署,为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抓手,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乐际.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N].人民日报,2017-11-11(4).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2).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2).
[5]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6]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9.
[7]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G]//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6.
[8]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195.
[9]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