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丰富,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本文着重对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下列宁的基层的党建思想分析与探讨,通过这样的研究试图对列宁的基层党建工作有更深入的理解,以求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优势,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将基层党建工作发挥成效。
关键词:列宁;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基层党建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88-02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和俄国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形成了列宁主义的基层建党学说。
一、列宁基层党建思想的发展过程
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丰富,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不同的时期列宁的党建思想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对列宁基层党建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列宁的党建思想发展思路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
(一)建党初期的基本情况。建党初期,针对党内的小组习气和组织涣散状况,列宁强调党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必须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党。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以外别无其他的武器。党一旦组织起来,就会产生统一的意志,而党的统一意志就会变成阶级的意志,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够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自觉地斗争。列宁从当时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党的组织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数不多的职业革命家,这些人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善于从事秘密工作,他们是整个党组织和党的领导的核心。另一部分就是由人数众多的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广大党员和基层组织组成的地方党的组织网。此外,在秘密的党组织的外围,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公开的、半公开的各种群众性组织。
(二)十月革命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总结布尔什维克党成功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月也保持不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列宁在此期间进一步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进一步发展了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的原理,提出和论证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列宁认为,基层党组织应当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组织:一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二是工人阶级的经济组织;三是工人阶级的政权组织;四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这几类组织中,只有党才是领导者,它不仅要领导群众组织、经济组织,而且还要领导政权组织。列宁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坚决主张扩大中央机关对下属部分的指挥权利,将思想威信变成权利威信。在建党初期,列宁使用比较多的概念是“集中制”。而在十月革命之后,他在强调集中的同时,也着重强调“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自由”。这一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才能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党员与组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新经济时期的基层党建思想。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列宁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仅仅只有6年多一点时间。列宁在新经济时期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要捍卫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基本建设的根本任务,要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平稳发展。特别是扩大党内民主,强调党的工作重心应真正的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新经济政策,用新经济政策武装全党。与此同时,确保中央领导层的领导力,防止党内分裂的问题。
二、对列宁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具体观点的研究
(一)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列宁根据执政党地位和任务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执政党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和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列宁清醒地看到,由于党在执政以后地位的变化,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了。为了防止执政党脱离群众,列宁根据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初步经验,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革命胜利后,党执了政,掌了权。在此,我们必须深切认识到,正是由于党的基层组织作用,才使得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为防止骄傲自大,就要勇于进行自我评价,这不但不会降低党的威信,反而会更加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我们必须全面的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而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二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一部分党员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高高在上,随意发号施令,甚至违法乱纪,破坏党群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要坚决揭露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尤其是地方党组织的官僚主义,对于严重的官僚主义案件严肃处理,以示警告;另一方面,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监督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注重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吸纳人民群众丰富壮大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二)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列宁指出,在胜利的时候,最危险的错误是脱离实际,主观武断,盲目决策,使党的方针政策出现失误。而一旦党的方针政策出现失误,就会从根本上损害社会的整理利益,引起全体社会成员的不满。在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俄共实行了共产主义政策。这固然是当时客观条件所迫,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也反映出,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左”的错误。列宁通过总结这个教训,阐明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一定要具体地分析本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愿,这就需要加深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解,只有客观的实际的分析实际,根据基层组织的真实反馈,制定党的基本方针政策,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犯“左”的错误。这样,才能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实际利益,从而巩固党的集中领导与基层的党组织建设。
(三)加强基层组织的参与性与监督意识。列宁是人们心目中的最高领袖,但他从不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总是以普通一员的身份深入基层参加讨论和表决,对于集体做出的决定,对于基层党组织反馈回的意见无条件的遵守,绝不个人专断。列宁指出只有正确处理党内成员的身份问题,正确对待基层党组成员的身份,才能稳固党的建设,正确判决党的发展道路问题。列宁还十分重视加强党内监督。十月革命以前,俄共没有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鉴于执政党地位的变化,从1920年开始,设立了党的监察机关。针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列宁指出应该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成员应该“不留情面”,注意细节,敢于质疑,善于检查,以做到工作细致,了解基层组织中成员的基本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确保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四)以正确的方法、态度对待基层党建工作。列宁强调,基层党组成员要愿为共产主义忘我工作,否则是不能成为执政党党员的。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必须带头上前线和参加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和平建设时期,基层党组织必须带领共产党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经济建设的内行,勤恳地工作,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列宁指明,必须严格规定入党的条件,规范党员的资格审核;加强基层党员的思想教育,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注重对各阶层党员的监督情况,置于纪律、法律的约束下,不允许丝毫的特殊存在;要认清形势,随时清除“混进党里来的人”。这些都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以期能完善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任务。
三、启示意义
总之,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设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与策略基础;捍卫了建立新型党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开始了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但同时,我们发现对列宁党建思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很丰富,尤其是对列宁基层党建思想整个科学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等。我们应当客观深刻的理解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通过对大量的列宁著作的分析与梳理,认识列宁基层党建思想的脉络,加大重视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与研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学习列宁的基础党建思想,继承并发扬其思想中的精华,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参与性与监督意识,保持密切的党群关系,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法与态度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认知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才能保证我们党的执政永葆活力,确保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并具有绝对的贯彻力,将党的决定于方针政策发挥最大的积极效用。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列部
作者简介:王璇(1987— ),女,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杨明佳.列宁党群关系理论初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0:434-439.
关键词:列宁;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基层党建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88-02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和俄国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形成了列宁主义的基层建党学说。
一、列宁基层党建思想的发展过程
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丰富,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不同的时期列宁的党建思想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对列宁基层党建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列宁的党建思想发展思路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
(一)建党初期的基本情况。建党初期,针对党内的小组习气和组织涣散状况,列宁强调党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必须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党。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以外别无其他的武器。党一旦组织起来,就会产生统一的意志,而党的统一意志就会变成阶级的意志,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够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自觉地斗争。列宁从当时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党的组织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数不多的职业革命家,这些人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善于从事秘密工作,他们是整个党组织和党的领导的核心。另一部分就是由人数众多的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广大党员和基层组织组成的地方党的组织网。此外,在秘密的党组织的外围,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公开的、半公开的各种群众性组织。
(二)十月革命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总结布尔什维克党成功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月也保持不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列宁在此期间进一步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进一步发展了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的原理,提出和论证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列宁认为,基层党组织应当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组织:一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二是工人阶级的经济组织;三是工人阶级的政权组织;四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这几类组织中,只有党才是领导者,它不仅要领导群众组织、经济组织,而且还要领导政权组织。列宁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坚决主张扩大中央机关对下属部分的指挥权利,将思想威信变成权利威信。在建党初期,列宁使用比较多的概念是“集中制”。而在十月革命之后,他在强调集中的同时,也着重强调“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自由”。这一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才能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党员与组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新经济时期的基层党建思想。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列宁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仅仅只有6年多一点时间。列宁在新经济时期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要捍卫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基本建设的根本任务,要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平稳发展。特别是扩大党内民主,强调党的工作重心应真正的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新经济政策,用新经济政策武装全党。与此同时,确保中央领导层的领导力,防止党内分裂的问题。
二、对列宁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具体观点的研究
(一)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列宁根据执政党地位和任务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执政党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和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列宁清醒地看到,由于党在执政以后地位的变化,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了。为了防止执政党脱离群众,列宁根据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初步经验,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革命胜利后,党执了政,掌了权。在此,我们必须深切认识到,正是由于党的基层组织作用,才使得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为防止骄傲自大,就要勇于进行自我评价,这不但不会降低党的威信,反而会更加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我们必须全面的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而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二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一部分党员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高高在上,随意发号施令,甚至违法乱纪,破坏党群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要坚决揭露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尤其是地方党组织的官僚主义,对于严重的官僚主义案件严肃处理,以示警告;另一方面,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监督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注重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吸纳人民群众丰富壮大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二)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列宁指出,在胜利的时候,最危险的错误是脱离实际,主观武断,盲目决策,使党的方针政策出现失误。而一旦党的方针政策出现失误,就会从根本上损害社会的整理利益,引起全体社会成员的不满。在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俄共实行了共产主义政策。这固然是当时客观条件所迫,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也反映出,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左”的错误。列宁通过总结这个教训,阐明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一定要具体地分析本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愿,这就需要加深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解,只有客观的实际的分析实际,根据基层组织的真实反馈,制定党的基本方针政策,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犯“左”的错误。这样,才能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实际利益,从而巩固党的集中领导与基层的党组织建设。
(三)加强基层组织的参与性与监督意识。列宁是人们心目中的最高领袖,但他从不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总是以普通一员的身份深入基层参加讨论和表决,对于集体做出的决定,对于基层党组织反馈回的意见无条件的遵守,绝不个人专断。列宁指出只有正确处理党内成员的身份问题,正确对待基层党组成员的身份,才能稳固党的建设,正确判决党的发展道路问题。列宁还十分重视加强党内监督。十月革命以前,俄共没有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鉴于执政党地位的变化,从1920年开始,设立了党的监察机关。针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列宁指出应该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成员应该“不留情面”,注意细节,敢于质疑,善于检查,以做到工作细致,了解基层组织中成员的基本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确保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四)以正确的方法、态度对待基层党建工作。列宁强调,基层党组成员要愿为共产主义忘我工作,否则是不能成为执政党党员的。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必须带头上前线和参加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和平建设时期,基层党组织必须带领共产党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经济建设的内行,勤恳地工作,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列宁指明,必须严格规定入党的条件,规范党员的资格审核;加强基层党员的思想教育,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注重对各阶层党员的监督情况,置于纪律、法律的约束下,不允许丝毫的特殊存在;要认清形势,随时清除“混进党里来的人”。这些都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以期能完善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任务。
三、启示意义
总之,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设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与策略基础;捍卫了建立新型党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开始了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但同时,我们发现对列宁党建思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很丰富,尤其是对列宁基层党建思想整个科学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等。我们应当客观深刻的理解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通过对大量的列宁著作的分析与梳理,认识列宁基层党建思想的脉络,加大重视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与研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学习列宁的基础党建思想,继承并发扬其思想中的精华,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参与性与监督意识,保持密切的党群关系,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法与态度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认知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才能保证我们党的执政永葆活力,确保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并具有绝对的贯彻力,将党的决定于方针政策发挥最大的积极效用。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列部
作者简介:王璇(1987— ),女,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杨明佳.列宁党群关系理论初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0:43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