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通过对山东省某综合性大学四十六位女大学生的实地采访,借助勒温的人类行为公式,分析了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期望可以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促使女大学生形成符合自我愿景的择业意向。
[关键词]择业意向;女大学生;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50 — 02
今年来,女大学生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增高,而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择业是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包括人们对职业、岗位、自然和人文等各种环境的选择,可分为对自身就业前景的态度、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择业标准等。孙颖(2011)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有差别,女大学生选择岗位时更加保守和谨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1〕。侯志彬(2012)等研究显示男大学生择业意向更多地属于事业型,而女生更多地属于常规型〔2〕。
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后天习得的,是一种社会构成,尤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3〕。在本文中社会性别指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的性身份相符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即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评价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4〕。
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研究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适合女性的职业”与“适合男性的职业”是一种长期建构的观念而不是事实。这一认识偏差可以得到纠正,由此导致的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是有可能改变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形式采访四十六位高校女大学生,涉及文理工三个学科门类的六个专业的各个年级,从社会性别视角实证分析女大学生的择业意向。
一、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本文借助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的人类行为公式B=f(P·E),了解影响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各因素的构成。勒温行为公式中B代表行为或者一种心理事件,P(Personhality)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5〕,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人格或个性与其当时所处情境或环境的函数,个人和环境两者交互影响行为。勒温认为,环境对于人不是无关紧要的,人的行为是其自身特质和所处环境共同决定的。对于择业行为也不例外,P指女大学生个体对择业的自我认同等,E指社会的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等。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研究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二、环境层面:不同的社会期待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择业选择
(一)社会的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产生不同的社会期待
劳动性别分工是社会依据性别差异分配劳动的方式。劳动性别分工已成为一种意识状态,即社会将性别不同的人分配到不同社会位置上的社会机制,导致了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6〕。在这样一种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意识下,社会对两性产生不同的社会期待和职业期待。在采访中,我们有一道题目是“请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男性和女性”,针对受访人员的回答,描述男性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有勇敢、阳刚、主见、理性、自信、聪明、力量等,描述女性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有贤惠、顾家、温柔、善良、心思细腻、感性、脆弱等。可见,对于男女性,人们意识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被问到“有无适合男性或适合女性的职业”时,大多数被采访者认为有,教师、护士、秘书等为比较适合女性的职业,而公务员、企业管理者、销售人员等为比较适合男性的职业。
我们在研究中随机抽取大学生交流,“贤妻良母”“照顾家庭照顾老人照顾孩子”是听到最多的女性定位。同时社会认为女大学生会因为生育、养育子女等家庭责任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家庭,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女大学生面对这样较高的家庭期待和较低的职业期待,择业意向自然倾向稳定、顾家型工作。
(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导致了性别偏见和职业分割
市场的运行规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对生儿育女、家务劳动等劳动,虽然对社会和家庭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但因不可能带来市场效益,是不被市场所认可的。这种情况下,企业雇佣女性员工,会考虑生理、生育、家务劳动、退休福利等附加成本,选择男性也就成为他们自然的选择。这样一种“性别偏向”直接反应在就业市场对女性的不公平和歧视。
从统计学角度看,女性劳动者因为生育或其他家庭责任的缘故往往更容易退出工作,会增加培训和雇佣成本。基于这种“统计歧视”,雇主会倾向于将女性安排在一些对经验或者技能依赖程度比较低的职位,大量女性被“拥挤”在边缘部门,女性被隔离在某些工作之外。
三、个体层面: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影响其择业选择
自我认同 (self-identity) ,也称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Erikson提出,为个体在职业、政治、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7〕。在我们访谈中对于“女性应该按照自身需求寻求多元化发展”的说法有95.7%女性持“非常同意”或“同意”观点,认为女性工作、家庭同等重要。但在具体的择业意向方面,女大学生还是普遍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稳定型单位,择业选择时更倾向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兼顾家庭等因素。可见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中,女性的自我认同更倾向于家庭。
(一)女大学生的自我性别认同低于男性
在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女大学生的自我性别认同低于男性,这对于女大学生择业的消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采访中有女大学生表示“小时候我觉得男女不过是人类的两种形式。可是现在我意识男女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女性体力弱、敏感,感性,细心,从小处着眼,博爱;男性则有力量,有责任感,成熟,霸气,有上进心,更容易在社会上、事业上成功。就像每一个班级都有几个叫亚男、超男等名字的女孩子,这就说明女孩子不如男孩子。” (二)女大学生家庭定位高于工作定位
女大学生仍未超越传统女性角色的定位,大多数接受“男主女外”的生活方式。她们希望将精力更多投入家庭,成家后多自我定位在照顾老人孩子,支持丈夫事业,建设温馨的小家庭上。虽然也有一些女大学生对“女性一定要顾家,男性要顾事业”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希望男女共同努力达到两者平衡。但家庭在女大学生的心目中高于工作是不争的事实,在采访中很多女大学生表示家庭对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家庭和事业有冲突,会毫不犹豫选择家庭。
(三)女大学生的工作成就动机较低
在访谈中,笔者都会问一个问题“对于自己你觉得成功是什么?”,女大学生的回答中大多涉及家庭和内心感受,涉及个人职业、事业的较少。有女大学生回答“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能有一个幸福的家,要是还能在经济上独立就是成功中的成功了。以前会觉得是要做一个女强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现在更多的觉得成功是让我的父母过上比现在好的日子,为我以后的丈夫、孩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可能这也是作为女性的一种狭隘。”
四、结语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开创性表述,尽管如此,中国封建社会植下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仍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贤妻良母”“男强女弱”的观念根植于大众的思想意识中,男女在家庭内外的社会角色鲜明,呈现出劳动性别分工的固化模式。社会对男女不同的角色期待不仅影响女性的职业选择,同时也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使女大学生受到不平等待遇。这种不平等待遇又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制约作用,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女大学生理性上渴望事业成功,潜意识里却受环境观念影响,同时现实经历强化着这种影响,进而影响其择业意向。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影响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教育、女大学生自身等层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层面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把实现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基本国策。政府应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决策主流,有效推动性别平等机制、制定公正平等的公共政策,并为消除不平等而制定积极的措施。
第二:社会层面关注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环境营造。用人单位偏爱男大学生主要出于经济利润考虑,如果不解决招聘女大学生带来的经济损失,女大学生择业过程的性别歧视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生育成本、家务劳动成本、退休福利等额外成本如果可以不全由企业承担,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现象就可以得到缓解。社会宣传应引导先进性别文化,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教育层面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受访中有女生表示“如果早接触社会性别这些理念,我会重新思考我的职业定位和人生定位,而不是屈从于女孩应该这样那样。”这些话说明高校应在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同时增加性别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学校可通过对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方面的培训增强性别平等意识,让社会性别理念走进学校、走进学生心中。
第四:女大学生自身认同自我完善自我。女大学生要更主动的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积极的自我主体意识,认同自我的女性身份,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两性差异,扬长避短。同时,女大学生可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对自己有正确、全面、客观、公平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对社会中的职业具体情况、择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树立科学的择业意向。在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求个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采取积极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孙颖.大学生就业意向:问题与原因〔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2〕侯志彬,金叶, 张香敏.某高师院校毕业生择业意向与职业倾向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1): 49.
〔3〕唐雪琼,朱竑.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基于撒尼, 傣和哈尼三民族案例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 2010, (01):123-128.
〔4〕陈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01): 36-41.
〔5〕勒温,高觉敏.拓扑心理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佟新.30年中国女性/性别社会学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2008,3:11.
〔7〕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02): 169-177.〔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择业意向;女大学生;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50 — 02
今年来,女大学生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增高,而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择业是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包括人们对职业、岗位、自然和人文等各种环境的选择,可分为对自身就业前景的态度、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择业标准等。孙颖(2011)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有差别,女大学生选择岗位时更加保守和谨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1〕。侯志彬(2012)等研究显示男大学生择业意向更多地属于事业型,而女生更多地属于常规型〔2〕。
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后天习得的,是一种社会构成,尤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3〕。在本文中社会性别指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的性身份相符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即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评价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4〕。
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研究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适合女性的职业”与“适合男性的职业”是一种长期建构的观念而不是事实。这一认识偏差可以得到纠正,由此导致的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是有可能改变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形式采访四十六位高校女大学生,涉及文理工三个学科门类的六个专业的各个年级,从社会性别视角实证分析女大学生的择业意向。
一、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本文借助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的人类行为公式B=f(P·E),了解影响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各因素的构成。勒温行为公式中B代表行为或者一种心理事件,P(Personhality)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5〕,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人格或个性与其当时所处情境或环境的函数,个人和环境两者交互影响行为。勒温认为,环境对于人不是无关紧要的,人的行为是其自身特质和所处环境共同决定的。对于择业行为也不例外,P指女大学生个体对择业的自我认同等,E指社会的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等。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研究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二、环境层面:不同的社会期待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择业选择
(一)社会的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产生不同的社会期待
劳动性别分工是社会依据性别差异分配劳动的方式。劳动性别分工已成为一种意识状态,即社会将性别不同的人分配到不同社会位置上的社会机制,导致了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6〕。在这样一种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意识下,社会对两性产生不同的社会期待和职业期待。在采访中,我们有一道题目是“请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男性和女性”,针对受访人员的回答,描述男性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有勇敢、阳刚、主见、理性、自信、聪明、力量等,描述女性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有贤惠、顾家、温柔、善良、心思细腻、感性、脆弱等。可见,对于男女性,人们意识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被问到“有无适合男性或适合女性的职业”时,大多数被采访者认为有,教师、护士、秘书等为比较适合女性的职业,而公务员、企业管理者、销售人员等为比较适合男性的职业。
我们在研究中随机抽取大学生交流,“贤妻良母”“照顾家庭照顾老人照顾孩子”是听到最多的女性定位。同时社会认为女大学生会因为生育、养育子女等家庭责任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家庭,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女大学生面对这样较高的家庭期待和较低的职业期待,择业意向自然倾向稳定、顾家型工作。
(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导致了性别偏见和职业分割
市场的运行规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对生儿育女、家务劳动等劳动,虽然对社会和家庭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但因不可能带来市场效益,是不被市场所认可的。这种情况下,企业雇佣女性员工,会考虑生理、生育、家务劳动、退休福利等附加成本,选择男性也就成为他们自然的选择。这样一种“性别偏向”直接反应在就业市场对女性的不公平和歧视。
从统计学角度看,女性劳动者因为生育或其他家庭责任的缘故往往更容易退出工作,会增加培训和雇佣成本。基于这种“统计歧视”,雇主会倾向于将女性安排在一些对经验或者技能依赖程度比较低的职位,大量女性被“拥挤”在边缘部门,女性被隔离在某些工作之外。
三、个体层面: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影响其择业选择
自我认同 (self-identity) ,也称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Erikson提出,为个体在职业、政治、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7〕。在我们访谈中对于“女性应该按照自身需求寻求多元化发展”的说法有95.7%女性持“非常同意”或“同意”观点,认为女性工作、家庭同等重要。但在具体的择业意向方面,女大学生还是普遍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稳定型单位,择业选择时更倾向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兼顾家庭等因素。可见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中,女性的自我认同更倾向于家庭。
(一)女大学生的自我性别认同低于男性
在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女大学生的自我性别认同低于男性,这对于女大学生择业的消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采访中有女大学生表示“小时候我觉得男女不过是人类的两种形式。可是现在我意识男女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女性体力弱、敏感,感性,细心,从小处着眼,博爱;男性则有力量,有责任感,成熟,霸气,有上进心,更容易在社会上、事业上成功。就像每一个班级都有几个叫亚男、超男等名字的女孩子,这就说明女孩子不如男孩子。” (二)女大学生家庭定位高于工作定位
女大学生仍未超越传统女性角色的定位,大多数接受“男主女外”的生活方式。她们希望将精力更多投入家庭,成家后多自我定位在照顾老人孩子,支持丈夫事业,建设温馨的小家庭上。虽然也有一些女大学生对“女性一定要顾家,男性要顾事业”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希望男女共同努力达到两者平衡。但家庭在女大学生的心目中高于工作是不争的事实,在采访中很多女大学生表示家庭对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家庭和事业有冲突,会毫不犹豫选择家庭。
(三)女大学生的工作成就动机较低
在访谈中,笔者都会问一个问题“对于自己你觉得成功是什么?”,女大学生的回答中大多涉及家庭和内心感受,涉及个人职业、事业的较少。有女大学生回答“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能有一个幸福的家,要是还能在经济上独立就是成功中的成功了。以前会觉得是要做一个女强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现在更多的觉得成功是让我的父母过上比现在好的日子,为我以后的丈夫、孩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可能这也是作为女性的一种狭隘。”
四、结语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开创性表述,尽管如此,中国封建社会植下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仍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贤妻良母”“男强女弱”的观念根植于大众的思想意识中,男女在家庭内外的社会角色鲜明,呈现出劳动性别分工的固化模式。社会对男女不同的角色期待不仅影响女性的职业选择,同时也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使女大学生受到不平等待遇。这种不平等待遇又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制约作用,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女大学生理性上渴望事业成功,潜意识里却受环境观念影响,同时现实经历强化着这种影响,进而影响其择业意向。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影响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教育、女大学生自身等层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层面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把实现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基本国策。政府应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决策主流,有效推动性别平等机制、制定公正平等的公共政策,并为消除不平等而制定积极的措施。
第二:社会层面关注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环境营造。用人单位偏爱男大学生主要出于经济利润考虑,如果不解决招聘女大学生带来的经济损失,女大学生择业过程的性别歧视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生育成本、家务劳动成本、退休福利等额外成本如果可以不全由企业承担,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现象就可以得到缓解。社会宣传应引导先进性别文化,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教育层面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受访中有女生表示“如果早接触社会性别这些理念,我会重新思考我的职业定位和人生定位,而不是屈从于女孩应该这样那样。”这些话说明高校应在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同时增加性别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学校可通过对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方面的培训增强性别平等意识,让社会性别理念走进学校、走进学生心中。
第四:女大学生自身认同自我完善自我。女大学生要更主动的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积极的自我主体意识,认同自我的女性身份,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两性差异,扬长避短。同时,女大学生可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对自己有正确、全面、客观、公平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对社会中的职业具体情况、择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树立科学的择业意向。在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求个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采取积极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孙颖.大学生就业意向:问题与原因〔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2〕侯志彬,金叶, 张香敏.某高师院校毕业生择业意向与职业倾向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1): 49.
〔3〕唐雪琼,朱竑.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基于撒尼, 傣和哈尼三民族案例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 2010, (01):123-128.
〔4〕陈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01): 36-41.
〔5〕勒温,高觉敏.拓扑心理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佟新.30年中国女性/性别社会学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2008,3:11.
〔7〕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02): 169-177.〔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