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抓住文章发展中的关键三个方面就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三个方面
作为多学科综合的语文来说,它包含了思维基础学科中的所有内容,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相关内容与思维知识。现在的语文教学更多地考虑思维结果的正确与否,而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过程训练忽视了。就教学目的而言,职高语文教学又区别于高中语文教学,它不是以高考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职高语文更多地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训练。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材本着“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的思路,在2004年重新修订,教材的选择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全体编委思维的结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所选课文背后的理性知识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这一情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
一、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现课文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一是发现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社会的需求转换为个体的需求,也就是关于社会认同感的问题。二是明确问题,面对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且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四是检验假设。在此过程中,靠实践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这个流程就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对于我们来说,矛盾无处不在。虽说“洋化”但是又为何说“奴化”(林放《“洋”未必“奴”》);既然重奖“活雷锋”,又何来的疑惑(高云《重奖“活雷锋”的困惑》);既是“为了忘却”,却又何必要“纪念”(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抓住问题,把作者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一步一步挖掘出来,促使学生认识它,掌握它,通过日积月累的掌握,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正确解决问题,使其形成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提高自己,进而达到群体的价值认同感。
我们可以选择鲁迅小说作为示范例子,在他的小说里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组十分尖锐的矛盾:体格的健全强壮与精神的麻木空虚。鲁迅先生通过人的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差异,形象地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精神的摧残,导致肉体的枯萎,最终崩溃、消亡。润土、祥林嫂就是这种矛盾的典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鲁迅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思考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进而学会如何去发现矛盾,解决矛盾。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促使学生掌握特征,学会思考
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而形象思维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靠的是联想、想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于学生把握事物特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为各个部分、方面,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方面联系起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分析是把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对它们分别进行解析,以便掌握每一句所蕴含的思想;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解析,把若干个小段落拼凑在一起,从大的方面来理解作者写作文本的意图,激发学生对于作者思想的认同感。
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语言的调解下,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综合改造而产生的新的事物的过程。联想是由人对眼前的事物进行发散思维到其他相关事物的一个思维过程。针对这两个概念,想象是我们读者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相关事物情景的过程,如说到荔枝,我们就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脑海中浮现出荔枝的相关特性:外形、内部状况、口感,加深我们对于课文所描述事物的理解(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联想是由文章内容引起的,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我们由“清风”、“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引申到“即使于坎坷之中,有限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苏轼《前赤壁赋》),通过对文中具体事物的分析,达到与作者写作文本时情感的高度统一,完成事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思维中,了解生活,掌握生活。
三、抓住文章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哲学中我们了解到,世间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不能脱离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单独存在,而联系两个不同事物的正是我们所说的“纽带”。在语文中,它可以以“人、事、物、过程、观念”等形式来表现,是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的文字体现。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弄清文章各段落之间的意思,同时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形式进行判断和评价,围绕文章引出新认识,达到群体价值观的认同。以夏衍《包身工》为例来说明。在19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人间悲剧:穷苦的百姓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愚昧无知等原因,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出售自己的儿女;被出卖的儿女则成了包身工;“食血肉”的带工老板与资本家对包身工无情压榨。面对着这些惨无人道的现象,夏衍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向“食人动物”进行讨伐,同时对社会的黑暗提出批判。于是通过“包身工”这一特殊事物,把所有与之相关的人、事都统一在一起,将自己的情感糅入到这篇文章中去,赋予了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新含意。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人物——“芦柴棒”刻画用意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奚志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马能和.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三个方面
作为多学科综合的语文来说,它包含了思维基础学科中的所有内容,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相关内容与思维知识。现在的语文教学更多地考虑思维结果的正确与否,而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过程训练忽视了。就教学目的而言,职高语文教学又区别于高中语文教学,它不是以高考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职高语文更多地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训练。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材本着“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的思路,在2004年重新修订,教材的选择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全体编委思维的结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所选课文背后的理性知识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这一情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
一、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现课文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一是发现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社会的需求转换为个体的需求,也就是关于社会认同感的问题。二是明确问题,面对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且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四是检验假设。在此过程中,靠实践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这个流程就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对于我们来说,矛盾无处不在。虽说“洋化”但是又为何说“奴化”(林放《“洋”未必“奴”》);既然重奖“活雷锋”,又何来的疑惑(高云《重奖“活雷锋”的困惑》);既是“为了忘却”,却又何必要“纪念”(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抓住问题,把作者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一步一步挖掘出来,促使学生认识它,掌握它,通过日积月累的掌握,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正确解决问题,使其形成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提高自己,进而达到群体的价值认同感。
我们可以选择鲁迅小说作为示范例子,在他的小说里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组十分尖锐的矛盾:体格的健全强壮与精神的麻木空虚。鲁迅先生通过人的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差异,形象地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精神的摧残,导致肉体的枯萎,最终崩溃、消亡。润土、祥林嫂就是这种矛盾的典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鲁迅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思考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进而学会如何去发现矛盾,解决矛盾。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促使学生掌握特征,学会思考
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而形象思维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靠的是联想、想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于学生把握事物特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为各个部分、方面,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方面联系起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分析是把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对它们分别进行解析,以便掌握每一句所蕴含的思想;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解析,把若干个小段落拼凑在一起,从大的方面来理解作者写作文本的意图,激发学生对于作者思想的认同感。
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语言的调解下,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综合改造而产生的新的事物的过程。联想是由人对眼前的事物进行发散思维到其他相关事物的一个思维过程。针对这两个概念,想象是我们读者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相关事物情景的过程,如说到荔枝,我们就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脑海中浮现出荔枝的相关特性:外形、内部状况、口感,加深我们对于课文所描述事物的理解(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联想是由文章内容引起的,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我们由“清风”、“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引申到“即使于坎坷之中,有限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苏轼《前赤壁赋》),通过对文中具体事物的分析,达到与作者写作文本时情感的高度统一,完成事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思维中,了解生活,掌握生活。
三、抓住文章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哲学中我们了解到,世间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不能脱离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单独存在,而联系两个不同事物的正是我们所说的“纽带”。在语文中,它可以以“人、事、物、过程、观念”等形式来表现,是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的文字体现。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弄清文章各段落之间的意思,同时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形式进行判断和评价,围绕文章引出新认识,达到群体价值观的认同。以夏衍《包身工》为例来说明。在19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人间悲剧:穷苦的百姓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愚昧无知等原因,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出售自己的儿女;被出卖的儿女则成了包身工;“食血肉”的带工老板与资本家对包身工无情压榨。面对着这些惨无人道的现象,夏衍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向“食人动物”进行讨伐,同时对社会的黑暗提出批判。于是通过“包身工”这一特殊事物,把所有与之相关的人、事都统一在一起,将自己的情感糅入到这篇文章中去,赋予了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新含意。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人物——“芦柴棒”刻画用意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奚志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马能和.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