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与数学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将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再创造”氛围中。
一、引导学生质疑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设定在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依赖、顺从思想,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思维也将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创设情境来激趣质疑。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熟悉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图案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让学生猜一猜,(如图所示,米老鼠和唐老鸭从A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各跑一圈,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谁先回到A点。动画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跑的过程后,学生兴趣更为浓厚,并产生出问题:为什么米老鼠会先到呢?从而引出了米老鼠跑的路程比唐老鸭跑的路程短,也就是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继而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也就是本节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多媒体演示与教师设问的有机结合,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后,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是什么?答案又是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的直觉判断和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验证自己的判断与猜想。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猜想,是促使学生从已学知识贯通到来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在学生的合理猜想中,融入了直觉思维、联想等要素,是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直觉进行猜想,既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猜想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又能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验证
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结合,最终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融合起来。在学生有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去探究、发现、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对新知识的认识,从而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
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比较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述过程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是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得到的信息与旧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四、引导学生创新
巩固所学的知识,深化学生的认识,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老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正方形的边长是10分米,求圆面积。”学生解答完后,我又要求他们继续算出正方形边长是20分米、30分米……时圆的面积,此时学生面露难色,于是我乘机引导他们思考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恍然大悟,马上探究得出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是:正方形内最大的圆的面积占该正方形面积的157/200。有了这一结论,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立刻想到只要知道圆面积就能直接求出正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都开始主动计算刚才的问題,甚至有部分学生由此及彼,开始思考圆内最大的正方形与该圆又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探究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自主探究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而且激活了思维,感受到了创新发现的乐趣。
要让学生“在创新中学”,教师就要“在创新中教”,并将这种努力贯穿于每节课之中,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引导学生质疑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设定在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依赖、顺从思想,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思维也将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创设情境来激趣质疑。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熟悉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图案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让学生猜一猜,(如图所示,米老鼠和唐老鸭从A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各跑一圈,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谁先回到A点。动画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跑的过程后,学生兴趣更为浓厚,并产生出问题:为什么米老鼠会先到呢?从而引出了米老鼠跑的路程比唐老鸭跑的路程短,也就是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继而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也就是本节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多媒体演示与教师设问的有机结合,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后,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是什么?答案又是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的直觉判断和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验证自己的判断与猜想。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猜想,是促使学生从已学知识贯通到来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在学生的合理猜想中,融入了直觉思维、联想等要素,是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直觉进行猜想,既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猜想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又能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验证
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结合,最终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融合起来。在学生有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去探究、发现、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对新知识的认识,从而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
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比较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述过程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是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得到的信息与旧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四、引导学生创新
巩固所学的知识,深化学生的认识,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老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正方形的边长是10分米,求圆面积。”学生解答完后,我又要求他们继续算出正方形边长是20分米、30分米……时圆的面积,此时学生面露难色,于是我乘机引导他们思考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恍然大悟,马上探究得出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是:正方形内最大的圆的面积占该正方形面积的157/200。有了这一结论,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立刻想到只要知道圆面积就能直接求出正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都开始主动计算刚才的问題,甚至有部分学生由此及彼,开始思考圆内最大的正方形与该圆又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探究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自主探究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而且激活了思维,感受到了创新发现的乐趣。
要让学生“在创新中学”,教师就要“在创新中教”,并将这种努力贯穿于每节课之中,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