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胸腹矛盾呼吸在儿童夜间睡眠呼吸中的出现情况,探讨胸腹矛盾呼吸在儿童睡眠呼吸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有睡眠呼吸障碍主诉的儿童38例为实验组;同期收集无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无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的儿童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儿童均进行整夜多道睡眠图(PSG)监测.根据记录数据判断矛盾呼吸,比较胸腹矛盾呼吸在两组儿童中出现的情况.结果 睡眠过程中胸腹矛盾呼吸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有发生,矛盾呼吸总时间((-x)±s,以下同)实验组为:(70.1±40.4)min,对照组为(28.2±25.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0,P<0.05);矛盾呼吸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时间构成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7.9%±11.0%和7.3%±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7,P<0.05).依据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标准,把有睡眠呼吸障碍症状主诉的儿童,进一步分为实验组的正常-轻度组(18例)和中-重度组(20例).正常-轻度组儿童的矛盾呼吸表现比中-重度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更为明显,正常-轻度组、中-重度组和对照组儿童矛盾呼吸时间分别为(85.9±31.7)min、(55.8±42.7)min和(28.2±25.7)min,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97,P<0.05);3组矛盾呼吸时间构成比分别为22.0%±10.2%、14.1%±10.5%和7.3%±6.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4.167,P<0.05).结论 睡眠过程中过多胸腹矛盾呼吸的出现是一种异常的呼吸形式,矛盾呼吸可能是向低通气及呼吸暂停过度的异常呼吸形式,是气道阻力增加的表现,对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断可能有提示作用.
打鼾儿童睡眠中矛盾呼吸的临床意义初探
【摘 要】
:
目的 了解胸腹矛盾呼吸在儿童夜间睡眠呼吸中的出现情况,探讨胸腹矛盾呼吸在儿童睡眠呼吸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有睡眠呼吸障碍主诉的儿童38例为实验组;同期收集无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无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的儿童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儿童均进行整夜多道睡眠图(PSG)监测.根据记录数据判断矛盾呼吸,比较胸腹矛盾呼吸在两组儿童中出现的情况.结果 睡眠过程中胸腹矛盾呼吸在实验组和对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
【发表日期】
:
2010年45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鼻翼部位恶性肿瘤手术是鼻翼缺损主要原因之一。鼻翼基底细胞癌早期的病变并未侵犯软骨,经局部切除后采用鼻唇沟皮瓣即可修复,但部分患者的肿瘤侵犯鼻翼软骨甚至深达鼻前庭皮肤,切除肿瘤后需要对鼻翼全层进行整形修复。以往对鼻翼全层缺损进行修复较常用的方法是选用全层耳廓复合组织瓣进行局部修复。但由于部分病例的全层缺损较大,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关键是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取决于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基于此,我们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自己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
期刊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来筛选复发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NPC)差异基因及染色体定位和功能分析。方法选择初发鼻咽癌(primary nasopharyngeal carcinonla,pNPC)和rNPC,应用Affymetrix Genel.0ST芯片筛选差异基因;应用生物信息学对差异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和功能分析。结果差异基因共44个
感音神经性聋给人类带来的迷惑和对它的研究由来已久,耳科学家们无不想阐明其发病机制并期望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众多学者们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从病理、电生理、遗传基因、细胞再生等各个角度,运用伴随自然科学发展的各种先进技术来研究感音神经性聋,希望阐明对人类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听觉功能。但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外周听觉器官,对与之密切相关的中枢听觉系统却因缺乏研究的手段而知之较少。
患者女,32岁,主因听力下降14年,间断右侧额、顶、颢部头痛1年余于2008年5月9日收入院。患者1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耳溢液,为黏液样,伴听力下降,无耳痛、耳鸣、眩晕,以“中耳炎”对症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听力进行性下降,2年前就诊于外院因外耳道狭窄,行外耳道成形术。
海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定于2010年11月底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第十二届中南六省暨2010年海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届时我们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欢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相关专业人员踊跃投稿并参会。
Mikulicz病是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涎腺或泪腺,同时腺体内肌导管上皮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因Mikuliez在1892年首先描述此病而命名。1991年WHO涎腺肿瘤新分类建议Mikulicz病采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enign ymphoepithelial lesion,BLEL)这一病理诊断名称。Mikulicz病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易被误诊。2004年1月至20
目的评估甲状腺全切术中甲状旁腺原位保护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意义。方法同一医疗手术组连续实施的1019例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术中在解剖游离甲状腺的过程中注意原位保护甲状旁腺,包括:正确辨认甲状旁腺,精确解剖甲状腺被膜,最大限度保护甲状旁腺血供,并记录保留甲状旁腺数目。检测并对比术前、术后24—48h的血清钙离子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术后出现低钙血症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进行1—6个月的支持
患者女,35岁,因反复交替性鼻塞8年余,发现鼻中隔新生物2d,于2006年8月7日 入院。8年来患者反复出现交替性鼻塞,与感冒有关,无脓涕、鼻出血、头痛、嗅觉减退等。入院体检:鼻腔黏膜充血,双侧下鼻甲稍肿大,鼻腔通气欠通畅。各鼻道无异常分泌物,鼻中隔低位轻度右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