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益讲座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方式,是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吉林市图书馆“松花江文化讲坛”品牌打造过程中的特点,剖析了讲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深入开展图书馆讲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吉林市图书馆 公益讲座 品牌打造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15-02
公益讲座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方式,是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图书馆积极开展系列性的文化知识讲座活动,陆续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讲座品牌,成为当地城市文化建设的亮点。吉林市图书馆2008年初推出“松花江文化讲坛”大型公益讲座活动,该项活动采取“非商业化运作,市民免费参与”模式。
一、“松花江讲坛”品牌打造中的特点
(一)周密策划,有序运作
在“讲坛”创办之初,成立了讲座项目工作组,制定讲座工作的整套策划方案,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通过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讲座工作进行研讨,最终确立的思路是以依托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在专家学者与市民、读者之间搭建一个独特的沟通平台,将讲座办成吉林市有社会影响力的市民课堂。
(二)贴近大众,精心选题
为了做到主题系列化,根据群众需求的热点、难点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讲坛”内容包括:“人文社科知识”“江城百姓健康”“名家讲座”“女性话题系列”“中华传统文化”“青少年成长教育”“金融·理财知识”“我身边的法律常识”等九大系列,力争做到普及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欣赏性与应用性相结合,雅俗共赏,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知识和生活需要。
(三)注重影响力,打造精品
先后邀请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孟宪实、马瑞芳、孙立群、喻大华、魏新、李清泉、朱翔非、郦波、纪连海、韩田鹿、赵冬梅、姜鹏、高日晖、李山等和国内知名学者、作家鲍日新、徐恩存、向勇、商晓娜、安意如、匪我思存等人莅临讲坛。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精心选题,严谨的科学精神,精深的学术造诣和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形式,受到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热烈响应和欢迎。讲座自创办以来,市民学习热情高涨,基本场场爆满。
(四)发挥公益性,广泛传播知识
在整个活动中,所有的专家学者均是无偿授课,市民可自愿选择参加,在每期讲座开始前三天,到图书馆免费领取入场券,在双休日寻找到了新的学习机会和途径。凭借传播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互动性好、收效显著等特点,“松花江文化讲坛”被公众誉为吉林市的“百家讲坛”。
二、彰显人文性,辐射力日益增强
一方面,依托现有的学术报告厅,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以固定讲座形式推出系列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需要,将流动讲座送到基层、送到百姓身边,使讲座的辐射力日益增强。陆续开展了“松花江文化讲坛”走进小学校园、大中专院校、绿色军营、社区和党政机关活动。如今,“松花江文化讲坛”的知名度已深入到各个层面。“讲坛”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例如,何新生主讲的《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名城建设》、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陶然教授主讲的《吉林市古代历史文化》,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也引领了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潮流。
“讲坛”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近280场,受益听众达10万余人次,成为深受江城广大市民群众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的文化品牌。“讲坛”得到了省、市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中国文化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每周惠民”、《吉林日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火江城”、《江城日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为江城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等深度报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吉林电视台、吉林省文化信息网、吉林省广播电台,以及《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跟踪报道已达数百次。
对每期讲座都进行了全程摄制,对所有主讲人均建立起规范的专家学者档案,并根据国家标准加工制作成视频课件,丰富了文化共享工程的讲座信息资源。为扩大受众群体,还创办了“松花江文化讲坛”网站,将讲座视频与近期讲座内容预告公布在网站上,便于与读者沟通,也能让不在现场的市民群众和身在外地的江城人,以及對讲坛感兴趣的所有网民,都可以共享讲座资源。
三、深入开展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领导和群众宣传
开放办讲座,求得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增强讲座的活力和生命力。把讲座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向财政、文化等部门领导,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宣传讲座的意义和作用,求得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图书馆讲座的课题资源、讲师资源以及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激发图书馆工作者办讲座的积极性,保证讲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讲座工作机制
要把讲座列入工作日程和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三)组建一支优秀的讲座工作队伍
讲座办得好与坏、水平高与低、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都与讲座工作队伍优与劣分不开。建立专门的讲座管理机构,选调专业知识水平高、知识面广、协调能力强、有热情、爱心、责任心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讲座资源:选题和讲座人
选题要科学规划、种类丰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需求,展现当代世界最新研究成果,要从多个角度选择确定系列化讲座题目。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搜集各行业专家学者、名人信息,建立图书馆讲座主讲人信息资源库,主讲人的选择要坚持有一定的知名度,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深入的课题研究、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好的表达能力。 (五)加强讲座内容的针对性,开展有实际意义的讲座
讲座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加强接受者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等,讲座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因此,对于讲座的内容应该注重群众的兴趣和实际。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
首先,扩大讲座的受众范围和明晰讲座的针对性。将讲座深入到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军营等机构。讲座在时间上既要有固定时间的讲座,也要有针对特殊群体时间的讲座。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讲座,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在线讲座,整合讲座的专家资源和受众资源,可以通过录像、录音等形式丰富讲座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陈林华.原型在创建文化品牌与塑造品牌文化中的应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关键词]吉林市图书馆 公益讲座 品牌打造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15-02
公益讲座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方式,是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图书馆积极开展系列性的文化知识讲座活动,陆续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讲座品牌,成为当地城市文化建设的亮点。吉林市图书馆2008年初推出“松花江文化讲坛”大型公益讲座活动,该项活动采取“非商业化运作,市民免费参与”模式。
一、“松花江讲坛”品牌打造中的特点
(一)周密策划,有序运作
在“讲坛”创办之初,成立了讲座项目工作组,制定讲座工作的整套策划方案,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通过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讲座工作进行研讨,最终确立的思路是以依托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在专家学者与市民、读者之间搭建一个独特的沟通平台,将讲座办成吉林市有社会影响力的市民课堂。
(二)贴近大众,精心选题
为了做到主题系列化,根据群众需求的热点、难点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讲坛”内容包括:“人文社科知识”“江城百姓健康”“名家讲座”“女性话题系列”“中华传统文化”“青少年成长教育”“金融·理财知识”“我身边的法律常识”等九大系列,力争做到普及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欣赏性与应用性相结合,雅俗共赏,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知识和生活需要。
(三)注重影响力,打造精品
先后邀请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孟宪实、马瑞芳、孙立群、喻大华、魏新、李清泉、朱翔非、郦波、纪连海、韩田鹿、赵冬梅、姜鹏、高日晖、李山等和国内知名学者、作家鲍日新、徐恩存、向勇、商晓娜、安意如、匪我思存等人莅临讲坛。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精心选题,严谨的科学精神,精深的学术造诣和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形式,受到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热烈响应和欢迎。讲座自创办以来,市民学习热情高涨,基本场场爆满。
(四)发挥公益性,广泛传播知识
在整个活动中,所有的专家学者均是无偿授课,市民可自愿选择参加,在每期讲座开始前三天,到图书馆免费领取入场券,在双休日寻找到了新的学习机会和途径。凭借传播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互动性好、收效显著等特点,“松花江文化讲坛”被公众誉为吉林市的“百家讲坛”。
二、彰显人文性,辐射力日益增强
一方面,依托现有的学术报告厅,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以固定讲座形式推出系列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需要,将流动讲座送到基层、送到百姓身边,使讲座的辐射力日益增强。陆续开展了“松花江文化讲坛”走进小学校园、大中专院校、绿色军营、社区和党政机关活动。如今,“松花江文化讲坛”的知名度已深入到各个层面。“讲坛”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例如,何新生主讲的《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名城建设》、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陶然教授主讲的《吉林市古代历史文化》,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也引领了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潮流。
“讲坛”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近280场,受益听众达10万余人次,成为深受江城广大市民群众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的文化品牌。“讲坛”得到了省、市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中国文化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每周惠民”、《吉林日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火江城”、《江城日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为江城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等深度报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吉林电视台、吉林省文化信息网、吉林省广播电台,以及《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跟踪报道已达数百次。
对每期讲座都进行了全程摄制,对所有主讲人均建立起规范的专家学者档案,并根据国家标准加工制作成视频课件,丰富了文化共享工程的讲座信息资源。为扩大受众群体,还创办了“松花江文化讲坛”网站,将讲座视频与近期讲座内容预告公布在网站上,便于与读者沟通,也能让不在现场的市民群众和身在外地的江城人,以及對讲坛感兴趣的所有网民,都可以共享讲座资源。
三、深入开展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领导和群众宣传
开放办讲座,求得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增强讲座的活力和生命力。把讲座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向财政、文化等部门领导,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宣传讲座的意义和作用,求得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图书馆讲座的课题资源、讲师资源以及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激发图书馆工作者办讲座的积极性,保证讲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讲座工作机制
要把讲座列入工作日程和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三)组建一支优秀的讲座工作队伍
讲座办得好与坏、水平高与低、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都与讲座工作队伍优与劣分不开。建立专门的讲座管理机构,选调专业知识水平高、知识面广、协调能力强、有热情、爱心、责任心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讲座资源:选题和讲座人
选题要科学规划、种类丰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需求,展现当代世界最新研究成果,要从多个角度选择确定系列化讲座题目。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搜集各行业专家学者、名人信息,建立图书馆讲座主讲人信息资源库,主讲人的选择要坚持有一定的知名度,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深入的课题研究、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好的表达能力。 (五)加强讲座内容的针对性,开展有实际意义的讲座
讲座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加强接受者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等,讲座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因此,对于讲座的内容应该注重群众的兴趣和实际。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
首先,扩大讲座的受众范围和明晰讲座的针对性。将讲座深入到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军营等机构。讲座在时间上既要有固定时间的讲座,也要有针对特殊群体时间的讲座。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讲座,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在线讲座,整合讲座的专家资源和受众资源,可以通过录像、录音等形式丰富讲座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陈林华.原型在创建文化品牌与塑造品牌文化中的应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