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当河南人自己打造的卡通形象“少林海宝”登上央视少儿频道时,1亿多河南人欣慰地笑了;当它闪耀在世博会时,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惊喜地笑了。这部以中原少林文化和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动画片《少林海宝》,是河南动漫首次与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合作,开创了京、豫、沪、吉四地联合主推一部动画片的先河,一经推出,受到多方赞誉。
这在河南动漫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河南动漫大势发展,将打造本土精品动漫作为其长期发展战略,不断创造优秀动画片,向外界尤其是第一方阵回应:河南动漫即将“崛起”。
“小樱桃”思路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数十家动漫公司的办公地,这里,是河南动漫的创造基地,风靡全国的小樱桃、二兔等动漫形象以及动漫相关领域的图书、报刊、动画短片等都在这里诞生。
走进大楼,就会见到“中国第一幽默女生”动漫明星小樱桃的形象,从玩偶到图书再到报刊,她的身影不时闪耀。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动漫产业公司——河南小樱桃动漫公司,近三年每年销售额递增28%。目前,以“小樱桃”等漫画形象为品牌,已形成从原创、制作、发行、媒体播出等较为完整的“小樱桃动漫娱乐文化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延伸到图书、音像、文具、服装等十几个行业,仅“小樱桃”品牌文具就达数十种,每年为公司盈利数千万元。“小樱桃”的海外版权还被输出到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其实,“小樱桃”生不逢时。上世纪90年代,国内荧屏上充斥着米老鼠、机器猫等国外动漫形象,国产动画难觅踪影。1998年,著名女漫画家杨尚君开始酝酿小樱桃的角色,河南动漫协会会长张国晓等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投资组建公司,联合推出《小樱桃》漫画、动画片等。
在张国晓看来,把故事讲好,通过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满足青少年将自己与动画片中人物性格对号入座的心理,就能达到品牌形象的成功传播。按这种思路,他以图书催生动画片,全年研发的动漫图书达200多个品种,发行量突破3000万册,将《小樱桃系列漫画》改编成我国首部纯幽默动画片。“小樱桃”一时成为国产动画中最耀眼的卡通明星。“小樱桃”使河南从零起步,一跃成为河南研发能力最强、产量最大的动漫图书公司。
“思路不错,只是过程艰难。”一位业内人士谈及张国晓的创业经历时,直言“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值得借鉴的案例”。当时国产动漫图书寥寥无几,尽管发行困难,但赢得读者心理就能赢得成功。
从原创上跟进湘军
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河南取得发行许可证的动画片产量达到13部,共6280分钟,超过素有动漫强省之称的湘军,跃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八。
这让河南动漫人欣喜的同时,也让不少人陷入数字怪圈。目前,与湖南动漫的风光相比,河南几家动漫企业相对落寞,多位业内人士感慨动漫行业盈利之艰难。
1分钟动画片制作成本需要1万多元,而播出1分钟,电视台付费不到制作成本的10%。国外动画企业一般借助产品的品牌形象,利用开发衍生产品获得回报。而国内的动画企业,成名者寥寥,它们又该如何生存?
不少动漫企业负责人表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坚持原创要么是烧钱,要么企业面临巨大经营风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动漫公司经理说,“选择的是承接外包加工,这样做业务没有风险,至少每年能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多数中小动漫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它们都选择了放弃原创。而记者走访河南部分动漫企业时,发现个别企业有自己的原创品牌,譬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少林海宝”、麦草动漫公司的“二兔”、拾荒动漫的“小破孩”等。河南动漫正走在打造品牌的路上,即“将节目作为一种媒介传播,在全国大面积播出覆盖,形成品牌,进而开发动漫衍生品,获得效益”。
“虽然河南动漫产出数量多,但精品少,要赶上湘军,还需要加大努力。”张会长表示,一部精品不一定体现在制作技术上,最重要的是创意。坚持自己的原创播出内容,实际上还为动漫爱好者搭建了一个FLASH创作、展示的平台,形成规模,才能最终产生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动漫企业才能获利。
动漫转型期大发展
“从2009年开始,河南动漫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过去的两年内,动漫企业从2005年的‘真空’状态增加到了现在的68家,算上生产动漫玩具等衍生品的企业则有近150家。”张会长介绍,动漫代表着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态势,依靠文化产业政策,河南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这是一个有理有据的论断。
2010年,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市动漫基地、信阳志高文化科技园先后开工建设,动漫企业迅速向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集中,促进了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深入合作,初步凸显出集聚效应,并成为全国动漫产业的重要增长极。预计到2015年,河南动漫及其衍生产品年销售收入将争取达到50亿元,争取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打造动漫、媒体结合的产业链,也是河南动漫加快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为动漫企业带来了希望。“在地方电视台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每分钟1千元、三维动画片每分钟2千元标准奖励企业,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是郑州市政府给出的扶持政策。它吸引很多企业投入动漫业,使企业数量增加为2008年的11倍。政府的补贴缓解了一些企业资金缺口的问题,为企业开发动漫作品提供了硬件条件。据统计,其动画片产量已占到全省的40%。
一位行业内人士称,去年以来,河南动漫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迎来动漫的白金时代,今年仍然是转型之年。“从单一的电视动画型向手机、网络、平面媒体多业态转变;从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轉变,由过去主要的国内消费逐步走向外销,由过去几个企业内循环,走向动漫产业与别的产业关联的道路”。
处在转型年,省内的动漫资源也将得到整合,形成投资、制作、播出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精彩的动漫作品将诞生,多出精品,打造出属于河南的动漫产业品牌。
这在河南动漫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河南动漫大势发展,将打造本土精品动漫作为其长期发展战略,不断创造优秀动画片,向外界尤其是第一方阵回应:河南动漫即将“崛起”。
“小樱桃”思路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数十家动漫公司的办公地,这里,是河南动漫的创造基地,风靡全国的小樱桃、二兔等动漫形象以及动漫相关领域的图书、报刊、动画短片等都在这里诞生。
走进大楼,就会见到“中国第一幽默女生”动漫明星小樱桃的形象,从玩偶到图书再到报刊,她的身影不时闪耀。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动漫产业公司——河南小樱桃动漫公司,近三年每年销售额递增28%。目前,以“小樱桃”等漫画形象为品牌,已形成从原创、制作、发行、媒体播出等较为完整的“小樱桃动漫娱乐文化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延伸到图书、音像、文具、服装等十几个行业,仅“小樱桃”品牌文具就达数十种,每年为公司盈利数千万元。“小樱桃”的海外版权还被输出到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其实,“小樱桃”生不逢时。上世纪90年代,国内荧屏上充斥着米老鼠、机器猫等国外动漫形象,国产动画难觅踪影。1998年,著名女漫画家杨尚君开始酝酿小樱桃的角色,河南动漫协会会长张国晓等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投资组建公司,联合推出《小樱桃》漫画、动画片等。
在张国晓看来,把故事讲好,通过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满足青少年将自己与动画片中人物性格对号入座的心理,就能达到品牌形象的成功传播。按这种思路,他以图书催生动画片,全年研发的动漫图书达200多个品种,发行量突破3000万册,将《小樱桃系列漫画》改编成我国首部纯幽默动画片。“小樱桃”一时成为国产动画中最耀眼的卡通明星。“小樱桃”使河南从零起步,一跃成为河南研发能力最强、产量最大的动漫图书公司。
“思路不错,只是过程艰难。”一位业内人士谈及张国晓的创业经历时,直言“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值得借鉴的案例”。当时国产动漫图书寥寥无几,尽管发行困难,但赢得读者心理就能赢得成功。
从原创上跟进湘军
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河南取得发行许可证的动画片产量达到13部,共6280分钟,超过素有动漫强省之称的湘军,跃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八。
这让河南动漫人欣喜的同时,也让不少人陷入数字怪圈。目前,与湖南动漫的风光相比,河南几家动漫企业相对落寞,多位业内人士感慨动漫行业盈利之艰难。
1分钟动画片制作成本需要1万多元,而播出1分钟,电视台付费不到制作成本的10%。国外动画企业一般借助产品的品牌形象,利用开发衍生产品获得回报。而国内的动画企业,成名者寥寥,它们又该如何生存?
不少动漫企业负责人表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坚持原创要么是烧钱,要么企业面临巨大经营风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动漫公司经理说,“选择的是承接外包加工,这样做业务没有风险,至少每年能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多数中小动漫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它们都选择了放弃原创。而记者走访河南部分动漫企业时,发现个别企业有自己的原创品牌,譬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少林海宝”、麦草动漫公司的“二兔”、拾荒动漫的“小破孩”等。河南动漫正走在打造品牌的路上,即“将节目作为一种媒介传播,在全国大面积播出覆盖,形成品牌,进而开发动漫衍生品,获得效益”。
“虽然河南动漫产出数量多,但精品少,要赶上湘军,还需要加大努力。”张会长表示,一部精品不一定体现在制作技术上,最重要的是创意。坚持自己的原创播出内容,实际上还为动漫爱好者搭建了一个FLASH创作、展示的平台,形成规模,才能最终产生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动漫企业才能获利。
动漫转型期大发展
“从2009年开始,河南动漫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过去的两年内,动漫企业从2005年的‘真空’状态增加到了现在的68家,算上生产动漫玩具等衍生品的企业则有近150家。”张会长介绍,动漫代表着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态势,依靠文化产业政策,河南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这是一个有理有据的论断。
2010年,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市动漫基地、信阳志高文化科技园先后开工建设,动漫企业迅速向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集中,促进了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深入合作,初步凸显出集聚效应,并成为全国动漫产业的重要增长极。预计到2015年,河南动漫及其衍生产品年销售收入将争取达到50亿元,争取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打造动漫、媒体结合的产业链,也是河南动漫加快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为动漫企业带来了希望。“在地方电视台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每分钟1千元、三维动画片每分钟2千元标准奖励企业,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是郑州市政府给出的扶持政策。它吸引很多企业投入动漫业,使企业数量增加为2008年的11倍。政府的补贴缓解了一些企业资金缺口的问题,为企业开发动漫作品提供了硬件条件。据统计,其动画片产量已占到全省的40%。
一位行业内人士称,去年以来,河南动漫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迎来动漫的白金时代,今年仍然是转型之年。“从单一的电视动画型向手机、网络、平面媒体多业态转变;从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轉变,由过去主要的国内消费逐步走向外销,由过去几个企业内循环,走向动漫产业与别的产业关联的道路”。
处在转型年,省内的动漫资源也将得到整合,形成投资、制作、播出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精彩的动漫作品将诞生,多出精品,打造出属于河南的动漫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