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得到有效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amisu_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一)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
  (二)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
  
  二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激发学生兴趣。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二)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世界史,当讲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它对以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会解体时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明确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经过哪几项大的变化最后走向解体的?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求知欲。
  (三)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学生只有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他们积极思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锻炼了思维敏捷性。
  (四)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
  (五)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六)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进入帝国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美国内战的南北双方)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使学生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七)课堂讨论。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可辩论,学生不仅可以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可以阐述自己之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学生可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有位教师在讲初中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目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他启发学生抓住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几种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对照,引导学生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发表意见,最后归纳总结。
  (八)写作实践。
  事实证明,开展学史作文及写小论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展开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许多实践表明:这种写作可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旨在阐述如何在建筑课程中进行建筑规范的教学。  关键词: 建筑规范问题学习现状    我作为一名从事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几年来讲授专业课程与参与制定课程标准的工作经验,深深感到:如何在教学中将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与建筑专业课程更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我就此谈谈对建筑规范教学的一些看法。
摘要: 金属学以金属和合金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以这些关系作为依据,可以为金属材料设计适当的化学成分和适宜的加工工艺,从而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关键词: 高等金属学材料研究领域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人类和材料的关系不仅广泛密切,而且非常重要。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利用材料和创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回答”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提问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人人主动进取,让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关键词: 政治教学提问学生兴趣注意方面    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意义,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
一、引言    基本放大器电路是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电路,其中分压式偏置电路是实践中使用较多的电路,电路中晶体管的偏置电路的偏置不当,通常会导致晶体管出现饱和或截止的故障。在诊断电路故障时,我们可以检测晶体管的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对地的静态电压,判断是否合适。同时,电路分析也可借助于电路仿真软件来验证分析结论。电路仿真软件常用的有TINA、Multisim等,本文中使用的是Multisim软件。 
世界意识的觉醒是人类对全球化浪潮席卷寰球、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的反省和觉悟。世界各国的教育部门都在研究如何对本国学生进行世界意识教育,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占据先机。而中国教育面对世界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挑战,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也成为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具体而言,中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位学生都达到如下四项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而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分数评比的压力下,为了应付考试,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条条,学生为考试而背条条,考试要求考生答条条,考试过后全忘掉的不良倾向。由于这一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长期作祟,结果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使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