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之前:孩子处于焦虑中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37618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岁的特殊年龄使孩子容易处于焦虑之中,而这种焦虑会导致孩子出现身体的痉挛,比如眨眼、耸肩、出怪相、扭脖子、清嗓子、抽鼻子、干咳等等。如果孩子出现痉挛,这种症状不会因为父母的指责或勒令改正而得到缓解。
  在9岁前后,孩子的紧张除了导致痉挛之外,还可能引起某种强迫症。美国育儿专家斯波克发现,“最常见的是要求自己迈过人行道上的每一条裂缝,虽然这种做法一点道理也没有,但你就是迷信地觉得你应该这么做……总之,如果你认为自己出了差错,就会严格地回到你认为完全正确的地方,重新开始。”
  孩子在9岁前后之所以出现痉挛或强迫症,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是孩子成长的“过渡期”:3岁前后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地玩乐,13岁前后的孩子开始以“成人”自居并为此感到焦虑。在二者之间,9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开始隐约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但很容易感觉自己微不足道,对很多事情感到无能为力。
  9岁前后的“过渡期”还显示为大脑的发育状态。人的大脑在9岁前后快速地发展,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9岁前后的孩子来说,解答这些问题不会太困难: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更重?把一杯水倒入一个大瓶子里,把同样的一杯水倒入另一个小瓶子里,哪一个瓶子里的水更多?9岁前后的孩子之所以能够解答这些问题,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这时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只有到了13岁前后,他们才有可能发展成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
  育儿心得
  ◆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3件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三是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为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进行修理或修补的工作。
  ◆小时候不断抛弃旧玩具购买新玩具的生活习惯,和成人之后的不断再婚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关系。过去人们对待衣服的态度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们也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婚姻。现在经济发达了,人们没有必要更没有耐心和细心去补衣服。补衣服的人少了,离婚的人多了。
  ◆“成绩好的孩子,父母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饮食状况也比较混乱。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店的食物。”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为了给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父母需要特别留意三件事情:一是夫妻之间的感情生活;二是吃饭的习惯;三是作息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
  ◆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电脑游戏,但必须严格限制玩游戏的时间并监视游戏的主题。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要么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制定上网的规则,要么因为孩子在电脑游戏之外找不到足够的成就感。
  (摘自《新父母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良华著)
其他文献
周末天气爽朗,我陪儿子到中心广场去玩。  天刚刚放晴,水泥地上的雪已经融化,平时热闹繁华的广场上人并不多。儿子骑着车,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沿着花坛边上的小道猛冲。我怕他出意外,紧紧地跟在身后。骑着骑着,儿子突然边减速边着急地大喊起来:“鸽子,快跑!”原来,在他前方出现了几只白色的鸽子,这些鸽子胆子很大,不怕人,经常聚集在这里休憩觅食。我对儿子说:“没关系,你只管骑你的,鸽子会自己跑。”儿子一听我这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深切体会到养儿育女消费成本的增加,物质的刺激无处不在,就连天真无邪的孩子也开始被卷入到消费主义的时代潮流中,“人小钱大”的“吞世代”开始出现在家长面前。“吞世代”汹涌来袭,家长虽手握财政大权,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消费意识和家庭经济正在受到挑战。当孩子成为家庭中最能花钱的人,当养育成本成为家庭支出中最大比例的份额,面对消费能量强大到足以撬动国家GDP的“吞世代
你是个勤快的妈妈吗?你觉得孩子的独立性强吗?你觉得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吗?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事实上,勤快妈妈不一定是好妈妈,“懒妈妈”也不一定是坏妈妈!  《好妈妈不妨“懒”一点》一书就是从生活、处事、学习及品格四个方面,给父母提供了一些“懒”招,通过成功“懒妈妈”的一些心得体会,引导父母有意识地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    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    “盘古开天地,适应者生存
多看哪种"颜色"宝宝更聪明  最近,国外有学者对300名婴儿进行了长达5年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观察、思维、记忆的发挥能力都高于普通色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反之,如果婴幼儿经常生活在黑色、灰色 和暗淡等令人不快的色彩环境中,则会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使孩子显得呆板,反应迟钝和智力低下。    批评孩子:一天最多两次  专家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教育上,他更注重人的心理训练。  有一次,柏拉图带着只有6、7岁的学生格林去拜访一位朋友。没走多远,小格林就没有耐心了,他问柏拉图:“老师,还有多远?”柏拉图伸手往前一指,说:“就在前面。”格林抬头望望,前面不远处是一片竹林,于是,精神一振,紧跟在柏拉图身后。但是,穿过了那片竹林,柏拉图还是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格林两腿酸麻,他不想走了,又问:“老师,还有多远
日常生活中,职场妈妈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应付宝宝吃饭穿衣洗梳等一系列繁琐的事情,往往累得筋疲力尽,尤其是碰到宝宝不听话时,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也会对宝宝发怒。然而,妈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责骂和训斥,却很可能在宝宝的心中留下深深的伤害。以下是妈妈需要避免的几种常见的错误育儿态度。    禁忌一:伤害宝宝自尊心  案例:离上班时间只有半小时了,妈妈手忙脚乱地把鞋子放到灵灵脚下,然后自己换衣服去了。可刚过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成为最差的主人!下面给大家讲个并不新鲜的故事: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
18岁的杜马斯然回到杜马禅园——她的家。她的父亲杜边疆说,斯然所在的佛山电视台举办的“漂亮妈妈”大赛告一段落,所以回家休息几天。直到那天晚上我意外地参加了斯然母亲马蕙菁的生日晚会,她才告诉我,其实这次休假,是为了妈妈。  这一天,马蕙菁的内心波澜起伏,她的眼泪和生日告白让我感慨:幸福只是能够保有一颗易感的心。  斯然在生日聚会上,两次抓住妈妈的手,四目交流之下,母女俩以特殊的“手印”在说话,感动之
纵观男孩的成长环境,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成因源自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方面。    ●家长“输不起”的心理导致对孩子呵护过度    当今社会竞争白热化,并且这种较量场已经前移到家庭,对象亦已转嫁到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不得不提前“为孩  子的明天着想”,甚至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起点不断前移。家长“输不起”的心理危机自然将各种期望、要求和压力全部聚焦在孩子身上。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很多家长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一个小男孩想用砖头砸同学,刚好被他看到了。他立即上前制止,并让这个小男孩4点钟到他的办公室去。  小男孩诚惶诚恐,4点钟准时到校长办公室,等待着校长的严厉批评。陶行知回到办公室,看到小男孩后,立刻掏出一块糖递给小男孩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  还没等小男孩从惊异中反应过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