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价值选择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man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学习者中心”作为集体备课的基点,真正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设计出包含六大环节的备课模型,包括选点谋备、人人预备、现场说备、个性复备、课堂验备和思辨促备,通过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引导教师借助群体智慧,精准研判学情,实现顺学而教,形成学习者中心的备课文化。
  【关键词】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0-0007-04
  【作者简介】高建君,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校长,正高级教师。
  卡尔·罗杰斯创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学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习者的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这一理论成为指导我们研究备课质量提升的重要参考。
  一、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1.学校集体备课现状的现实反思。
  集体备课作为学校一项常规教学活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形式,最重要的载体。当下,需要教学管理者重新思考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集体备课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优化的问题。
  一是学情研判不够精准。集体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活动,多数学校对它的理解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同一學科的多位教师坐到一起,由主备人主持,大家就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教学资料和教学设计进行规划和商讨。备课缺乏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充分研讨,缺乏对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讨,缺乏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预判。备课没有为“以学定教”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是教师参与深度不够。不少学校在集体备课前,都要求对“集体备课”进行“预”备。但这种“预”备通常只涉及“主备人”,其他参与备课的教师大多“无备”而来。集体备课只是“走过场”“完成任务”,被异化成为“分工备课、领取统一教案”,重进度轻学情,重知识轻思维,缺乏基于每个教师独立思考下的思辨研讨、碰撞提升。这样的集体备课,没有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只有教师的聚首,缺乏学情的聚焦、学生问题的剖析、学习资源的聚积、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思维的设计。
  基于这些思考,我校提出“学习者中心备课”主张。备课组虽是教师合作教研的最小平台,却对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备课组若能以理论学习为切入点,以集体备课为着力点,以课堂研讨为生长点,以课后反思为提升点,必能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2.学习者中心备课旨在落实“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教学要从学生出发,教的活动应该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展开,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正如于漪老师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一是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包括学生知识经验、个体经验,能反映他们进入教学前的真实状态和教学展开时的起点状态,这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1)分析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生对于原来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新知的学习效果,即迁移的产生。学生的学习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既可能为新知的获得提供认识的基础,也可能成为影响新知学习的障碍。(2)分析学生个体经验,即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个人经验及主观体验。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已有的经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二是研究学生的潜在状态。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内在需求,即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可能。(1)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困惑、好奇、问题、期望、兴趣以及许多潜在能力。切实把学生的这种需要当作一个首要的、重要的、前提性的问题来研究,并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主要参照和目的来思考。(2)分析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转化的过程,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状态,分析其发展可能,通过备课设计教学,使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前后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教师不仅要相信学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能存在,还要通过教育不断发现并放大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身上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可能变成现实发展。
  将“学习者中心”作为集体备课的一个基点,教师以研判学情、顺学而教为备课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能力素养。
  通过学习者中心备课的研究和模型建构,就是引导教师精准研判作为学习者的学生,站在学生有效学的角度去研究教,将学习者作为备课整个过程的中心,有效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二、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建构过程与要素设计
  1.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建构的过程。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平等的合作学习者身份共同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在真实教学中的落实,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案。学校通过系列化的校本研修,转变教师观念,推动学习者中心备课的不断深入。
  一是推动备课操作从浅层走向深层。在集体备课“四定”等规范备课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性集体备课的观摩和研讨,开展备课过程和备课范式的研究。每个教研组都提供了有学科特点的备课视频,全校教师通过观摩所有学科的备课视频,对本学科集体备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研组长对本组教师的意见进行汇总归纳,并带领本组教师共同研讨本学科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架构。
  二是推动备课主题从单一走向多元。改变以往集体备课侧重“备教”的单一主题,将备课内容延展到学情的研判、学生问题的剖析、学习资源的准备、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思维的设计等,不仅备“教”,更备“学习者”。   三是推动备课研讨从“随意”走向“有意”。改变备课流程的随意性和教师交流的随意性,通过清晰的备课流程,教师有准备地参与备课,更加聚焦问题的研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分享。
  四是推动备课中心从教师走向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备课观念,以学习者为中心,紧紧围绕源于学生的学习困惑和源于教师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学的教学困惑进行集体研讨,既发展学生,也成就教师。
  2.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要素设计。
  备课模型最中心为“全面发展的人”,既体现了学习者中心,又体现了备课的价值和意义;环绕中心的是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它们既是学习者需提升的核心素养,又是备课的靶向;再外一圈是“学习动机”“学习状态”“人际状况”“个性特点”“知识基础”“能力倾向”等,它们既是学生的学情要素,又是学情研判的重要内容。
  备课模型的最外圈是备课的六大环节。
  “选点谋备”,靶向学生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倾向、个性特点、人际状况和学习状态等“学情要素”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思考与设计。选点需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所选的点可以是核心素养的大概念,也可以是课堂教学可观察、可评价的素养点。教师依据所选的点“谋”备课主题、学生问题、教学范式等。
  “人人预备”,力求学情研判的精准。强调人人参与对学情的研判,组内可分工预備,分工时可基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结构或教学评价等,贴近学情,关注学力。
  “现场说备”,共谋“以学定教”的策略。结合研判的学情和教学要求,分享交流基于“谋备”“预备”而达成的目标、重难点、解决方案及解决策略,鼓励现场争鸣,在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中,教学方案才能不断完善,更具普遍价值。
  “个性复备”,融合集体智慧的优化。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状况,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融合集体智慧,最终优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个性化的课堂实施方案。
  “课堂验备”,实现顺学而导的教学。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捕捉学情信息,调整学习策略。既是一次备课活动的终点,又为下一次备课的谋划设计提供“凭借”,充分体现备课的学生立场。
  “思辨促备”,指向学生发展的反思。交流、反思课程实施中的学情,要有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勇气,为后续备课提出建议和策略。
  以上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传统备课只有教师在场,备课往往就是备教案。其实,有效的备课一定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情,不仅要备“教”,更要备“学”。备课过程就是学案的论证过程,从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向基于实证的教学研究。通过备课,教师带着学情来,带着学案走;带着课堂实证来,带着新的学案走。
  三、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运行保障与应用前瞻
  1.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运行保障。
  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具有共同愿景的备课组成员,在彼此尊重、接纳、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通过有效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共同成长。师生具有共同的愿景,教师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将学情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带入备课现场,开展自上而下的整体研究和自下而上的个体研究,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提升学科组建设品质。学科组建设秉持“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的理念,既重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的研究,也重视教师专业学习的深化。通过推进教师主题阅读、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等形成学科组建设优化机制。教师自主学习是基础,每位教师都订阅了教育教学期刊,图书馆、信息中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精细管理是保证,集体备课常态化,每周对备课组的活动进行跟踪检查反馈。专题研讨是平台,通过专家讲座、智慧论坛、教学展示、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系列活动,检验集体备课的成果。
  完善备课效果反馈评价。学校建立相对完善的评教、评学闭合回路。评教、评学内容是从师德师风、教学常规、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能力、学生学习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效果检测、总体认知等多个方面设置对应的指标体系。学生的评教评学反馈能帮助教师诊断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提升教师以学定教的水平。
  2.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应用前瞻。
  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应用,将成为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有效平台。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教师的洞悉力、思辨力、反思力、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等都得到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也得到丰富。
  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应用,将有利于教师研修文化的形成。备课组成员在共同愿景目标导向下,合作、分享、对话、反思、共赢,通过备课文化场的浸润和熏陶,教师获得动力和活力,从而发展自己、成就学生。
  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应用,将创造出高质量的备课效应,成为从源头上减负增效的重要举措。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将“备案”成功落地为课堂的“学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应用,将会提升教师跨学科育人的能力。教师不仅关注“我这门学科怎么教”,还要研究“我教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仅关注“我这门学科能让学生学到什么”,还会研究“其他学科已经让学生掌握怎样的思维方式”等,打破教师研究学生的学科壁垒。
  构建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就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立场,将集体备课打造成教师人人参与“研学”的文化场,形成一种对教师产生推动或引导的力量,促进“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实在教师备课、上课的理念和行为上。
其他文献
1、《中国药品标准》杂志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典委员会主办的我国第一部在药品标准领域进行报道和交流的学术性期刊,《中国药品标准》杂志的出版发行,为进
目的:运用冠状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功能成像初步评价冠心病。方法:我院自2014-09至2015-10期间在临床疑似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中入选经双源CT
目的研究SUR2B/Kir6.1亚型KATP通道开放剂纳他卡林的心血管药理学作用。方法(1)血流动力学测定: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从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连接八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心功能
建筑室内设计施工图不仅是进行室内施工最主要的依据,也是业主需求和设计者作品内涵的直接媒介。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室内设计施工图的绘制水平参差不齐、施工图不够详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n巾砂romonas gingivalis,Pg)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 man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分泌IL-1β、IL-6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原代培养H
通过202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与2013年版《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揭示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音乐课程发展方向,洞悉其背后的音乐教育价值
专业课程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基础启蒙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仍未能建立起统一完善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以国家专业教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