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特异的“核鼹鼠”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on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美国在内华达州空投下第一枚B61-12型“精确制导核弹”。据披露,该型核弹体积较小,配有电脑和可控弹翼,能钻入敌方深埋的地下隧道或武器库内再爆炸。这是美国核钻地弹的又一进步。
  核钻地弹又称“核鼹鼠”,是一种能钻入地下一定深度后爆炸的核弹,利用爆炸产生的地震波作用,毁坏敌方导弹发射井、地下指挥中心等硬点目标。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为了能在核打击中首先摧毁前苏联导弹发射井、地下指挥中心等地下高价值战略目标,依靠当量900万吨、弹坑深达150米的B53型核航弹作为钻地核弹。由于当量较高、弹头的重量和尺寸较大、只能用易损而又笨重的B-52战略轰炸机携带,这给作战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目前,通过一次次的技术更新,美国已研制几种核钻地弹。
  1.超大当量核钻地弹。作为炸弹中的“巨无霸”,它重达30000磅(约13.6吨),高强度合金外壳内装两吨烈性炸药;高空投放带来的惊人穿透力,能摧毁地下60米深的堡垒。因为体积过于庞大,“超大当量穿透弹”只能由B-2隐形轰炸机携带,美国空军日前还在探讨使用较老式的B-52轰炸机投放该弹的可行性。
  2.中子核钻地弹。1963年美国率先试验了首枚中子弹。1977年6月,美国宣布中子弹研制成功,并把这种武器正式命名为弱冲击波强辐射弹头,由于爆炸时放出能量的80%是中子,所以俗称中子弹。中子能量对生物体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既可杀伤目标区内的人员,又能使目标区的物品少受毁损,大大减轻了放射性沾染。
  3.弱辐射强冲击波钻地弹。这种核弹的冲击波和热辐射被增强而剩余核辐射被减弱,适用于破坏导弹发射井、地下指挥中心、机场、建筑物等重要的坚固目标,也可用于炸毁山间要道、涵洞,阻止大部队前进,赢得作战时间。
  4.“潘兴”Ⅱ上的钻地核弹。美国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论证过多种钻地核航弹,均因无法降低当量而被迫放弃。随着弹道导弹技术和核弹头小型化的飞速发展,美国于1979年加紧研制可用于射程1800千米、圆概率误差20~45米的中程弹道导弹“潘兴”Ⅱ上的钻地核弹头。
  此后,美国很快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钻地核弹头W86。但钻地核弹头计划于1981年1月胎死腹中,被迫取消,其原因是“潘兴”Ⅱ导弹的任务改变成打击各种目标。计划取消时,钻地弹的研制工作已经结束,“潘兴”Ⅱ改为用非钻地核弹头。
  5.B61- 11核钻地弹。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制定了一项新战略,旨在“使苏联的战争机器在冲突爆发后数小时便处于瘫痪”,为此美国拟发展一种威力强大到完全能穿透苏联最深地下堡垒、在战争爆发后数小时便把隐蔽在那里的苏联领导人全部消灭的新武器。当然,钻地弹要对付的还有导弹发射井、地下指挥控制中心及核生化导弹地下中心库、战略物资地下贮存库等。
  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支配下,一种新的钻地核航弹B61-11诞生了。1995年8月,美国国防部正式批准将B61-7型核航弹改为B61-11型钻地航弹。截止1998年4月,该弹共进行了26次空投试验,被钻地介质有沙地、硬质地层、坚实地面、岩石、混凝土、坚硬冻土。
  该弹战斗部重为549千克,外径0.34米,长0.37米,威力300~30万吨当量TNT;在上述当量范围内可进行5档当量选择;穿透能力,在不同地下目标2~15米;端头材料为含有强穿透能力贫化铀的合金钢钻地头锥;弹头引爆深度3~6米;对地下目标的毁伤半径为几百米量级;运载工具为B-52、B-1B、B-2型轰炸机或F-16战斗机。
  美国已于1998年春天开始部署B61-11。据估计,目前至少已装备50枚。这是美国自1989年以来首次为其核武库补充新的,也是唯一的钻地核航弹,也使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装备包括中子弹、核钻地弹、微型超微型核弹头等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第三代核武器的国家。(编辑/夏冬)
其他文献
开展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是加强国民体质建设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准,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指导健身,使国民树立正确健身观的有效手段,是政府运用科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微课引入体育教学也就应时代而生。微课作为极限飞盘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
日前,我省發布2017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公告,根据公告,2017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共有103项入列公示名单,其中省最高奖公示为贵州医科大学的官志忠教授。  根据省科技厅发布的公示指出,经过各专业学科组初评,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总评,省科学技术厅(省知识产权局)核准,共评出2017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103项,其中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79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