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当前,随着一系列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交通的不断完善、旅游业不断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愈来愈被人们熟知,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来往愈加密切。为有助于分析经济交往与贵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利用SWOT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经济交往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推动经济交往与贵州省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WOT模型分析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目标与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贯穿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始终。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确定了以大数据及大扶贫这两项重大的发展战略,且随着贵州省内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交通日趋完善,进一步推动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使其发展产生质的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经济交往甚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为黔内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概况
贵州省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的高原山地地区,简称“黔”或“贵”,与滇、川、渝、湘、桂四省接壤,是西南地区交通中心。除此之外,它是全国范围内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历史上,华夏族系、苗瑶族系、百越族系等各个族系人民以及蒙古族、满族等民族从各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方向进入贵州,与贵州原住族系(即濮人)相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一)贵州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分布状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面积较大,少数民族人民平均面积较多,其中在9.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分布,占比为全省总面积的55.4%。但贵州各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经济滞后、以粗放型的农耕为主的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众多,交通不便,以至于民族地区之间经济交往较不便利,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仍然处于原始、粗放、单一的社会经济阶段。
(二)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状况
贵州的民族成分比较丰富,除56个民族之外,还有部分未识别的民族。在此地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土家族等17个之多。而且各民族交错杂居在各个地方,从而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
表2说明了黔内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以及地区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人口达396.84万人,侗族、土家族次之,其余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小。在这个山地高原较多的地方,民族成分较多,因而形成了该地区民族间的经济交往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表3清晰的展示了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其中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人口所占比例为78.27%,其次是铜仁地区,占比70.02。但是在贵州省总的占比中只有35.7%。这说明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在特定地区,而其他地区呈现的是交错杂居的状态。
综上所述,贵州无论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分布,还是民族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都完美的诠释了多民族省份的特点。各少数民族在经济交往上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更有助于的推动民族地区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融、交流,为各地区经济交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与SWOT分析法的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义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代和现代各个民族总称,它是由多个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民族群体,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现代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是表现在国内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国内各个民族整体上的对国家层面的民族,即中华民族的认同。通俗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每一个生活在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公民自觉的意识到大家都是华夏子孙(中国人)的这种思想和观念。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通过对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竞争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评估,以便在制定发展战略之前深入全面的分析自身和竞争优势的定位的一种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来看,SWOT可以分SW以及OT两个部分,前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因素;后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因素,然后根据这种方法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借鉴和发挥优势的因素,并且找到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成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贵州省内有着明显的优势条件,但也存在着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将该分析方法用于此来分析,更有助于对目的的描述和分析。
三、贵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资源优势,人文资源丰富。贵州省位处于内陆云贵高原的山地地区,是西南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通中心。省内各地区资源极为丰富,有瀑布之乡的黄果树瀑布、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的龙宫、织金洞以及著名的自然遗产梵净山等知名旅游景区。全国各民族人民慕名而来,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靠山体建造的苗族自然村落相连成片而得名,其中地道的苗族人家为一千多户,是迄今为止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偏爱,西江苗寨也在此情况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近年来,西江苗寨已为当地的30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由图1可得出:村民们每个人的年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2000到2017年的15000元。由图2可以清晰的看出:西江苗寨千万元以上的家庭已达10户以上,百万元家庭已超过20户,更是有10万元以上的家庭100多户。 由图3可以看出,西江苗寨的旅游人数一直处于递增状态,虽然在2009年下降到64.8万人次,但从2010年又开始缓慢上升,2014年突破新高,达到272.56万人次,2017年再次突破新高,已达750万人次。自2009年以来,其客流量一直处于递增突破状态,短短数十年时间,一个封闭的民族聚居区被人熟知,成为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旅游地,正是因为它独有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愈来愈强。
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优势。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了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有苗、回、侗、土家、白族等17个少数民族,更有未识别的民族(如穿青人)。民族众多,各地区的民族交往、经济交流无时无刻都在得到体现,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省内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服饰、民族生活特色,更是吸引了国内外各地区的其他各族人民。贵州历年来旅游人数的增加,更是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
注:图1、图2、图3 、表4数据均来自《2018年黔南州统计年鉴》
交通便利,民族地区间交流加深。经过近年来的政府及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的不断努力,建成了多条高速公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已经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的局面。这对民族地区间的各方面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更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其夯实了基础。
整体素质逐渐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2013年至2017年间,省内各民族地区人民入学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比已经达到全覆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增加了1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了6.6%,虽然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涨幅较小,但总体而言升学率已经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民族地区人民受教育人数的增多,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从而促使各地区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基础设施及民生问题进一步改善。国家对贵州民族地区不断的加大投入的力度,相继完成了一大批重大的建设项目,改善了贵州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省内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日渐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生产要素不断优化、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大数据、电子商务以及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的交往,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交流,改善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加强。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也会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民族地区过度商业化、“强买强卖”现象、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等。民族地区人民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待加强。只有解决了这些劣势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贵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靠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在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一系列要求。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确定了以大数据及大扶贫这两项重大的发展战略,且随着贵州省民族地区之间的交通日趋完善,更是使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往更加密切,加深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同时也推动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四)挑战分析(Threat)
贵州各民族地区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如民族地区过度商业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民族特色文化逐渐缺失、边远民族地区交通仍待改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不高、少数民族地区部分族民综合素質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综上,利用该分析法可以看出,贵州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体现在经济交往上。经济交往过程中增进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群众基础。不过也有一定的劣势及挑战的存在,面对挑战,政府需要对边远民族地区加大教育、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上的投入。民族地区经济得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幸福感有所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便会随之增加。
四、结语
利用SWOT模型分析法可以看出,经济交往与贵州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诸如区位优势、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优势、政策优势、交通优势等一系列便利条件,合理的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增进各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民族团结、民族繁荣。但是政府需要对边远民族地区加大教育、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上的投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等,使其能跟上其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整体素质,使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加深,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 [R].2018.
[3]黔东南州统计局.黔东南州统计年鉴 [R].2018.
[4]常文清,《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2019.11.08.
[5]孟凡东,王占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36-42.
[6]王新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6-10.
[7]冉春桃.《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70-74.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WOT模型分析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目标与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贯穿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始终。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确定了以大数据及大扶贫这两项重大的发展战略,且随着贵州省内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交通日趋完善,进一步推动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使其发展产生质的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经济交往甚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为黔内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概况
贵州省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的高原山地地区,简称“黔”或“贵”,与滇、川、渝、湘、桂四省接壤,是西南地区交通中心。除此之外,它是全国范围内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历史上,华夏族系、苗瑶族系、百越族系等各个族系人民以及蒙古族、满族等民族从各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方向进入贵州,与贵州原住族系(即濮人)相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一)贵州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分布状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面积较大,少数民族人民平均面积较多,其中在9.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分布,占比为全省总面积的55.4%。但贵州各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经济滞后、以粗放型的农耕为主的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众多,交通不便,以至于民族地区之间经济交往较不便利,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仍然处于原始、粗放、单一的社会经济阶段。
(二)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状况
贵州的民族成分比较丰富,除56个民族之外,还有部分未识别的民族。在此地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土家族等17个之多。而且各民族交错杂居在各个地方,从而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
表2说明了黔内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以及地区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人口达396.84万人,侗族、土家族次之,其余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小。在这个山地高原较多的地方,民族成分较多,因而形成了该地区民族间的经济交往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表3清晰的展示了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其中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人口所占比例为78.27%,其次是铜仁地区,占比70.02。但是在贵州省总的占比中只有35.7%。这说明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在特定地区,而其他地区呈现的是交错杂居的状态。
综上所述,贵州无论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分布,还是民族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都完美的诠释了多民族省份的特点。各少数民族在经济交往上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更有助于的推动民族地区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融、交流,为各地区经济交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与SWOT分析法的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义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代和现代各个民族总称,它是由多个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民族群体,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现代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是表现在国内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国内各个民族整体上的对国家层面的民族,即中华民族的认同。通俗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每一个生活在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公民自觉的意识到大家都是华夏子孙(中国人)的这种思想和观念。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通过对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竞争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评估,以便在制定发展战略之前深入全面的分析自身和竞争优势的定位的一种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来看,SWOT可以分SW以及OT两个部分,前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因素;后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因素,然后根据这种方法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借鉴和发挥优势的因素,并且找到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成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贵州省内有着明显的优势条件,但也存在着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将该分析方法用于此来分析,更有助于对目的的描述和分析。
三、贵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资源优势,人文资源丰富。贵州省位处于内陆云贵高原的山地地区,是西南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通中心。省内各地区资源极为丰富,有瀑布之乡的黄果树瀑布、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的龙宫、织金洞以及著名的自然遗产梵净山等知名旅游景区。全国各民族人民慕名而来,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靠山体建造的苗族自然村落相连成片而得名,其中地道的苗族人家为一千多户,是迄今为止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偏爱,西江苗寨也在此情况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近年来,西江苗寨已为当地的30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由图1可得出:村民们每个人的年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2000到2017年的15000元。由图2可以清晰的看出:西江苗寨千万元以上的家庭已达10户以上,百万元家庭已超过20户,更是有10万元以上的家庭100多户。 由图3可以看出,西江苗寨的旅游人数一直处于递增状态,虽然在2009年下降到64.8万人次,但从2010年又开始缓慢上升,2014年突破新高,达到272.56万人次,2017年再次突破新高,已达750万人次。自2009年以来,其客流量一直处于递增突破状态,短短数十年时间,一个封闭的民族聚居区被人熟知,成为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旅游地,正是因为它独有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愈来愈强。
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优势。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了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有苗、回、侗、土家、白族等17个少数民族,更有未识别的民族(如穿青人)。民族众多,各地区的民族交往、经济交流无时无刻都在得到体现,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省内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服饰、民族生活特色,更是吸引了国内外各地区的其他各族人民。贵州历年来旅游人数的增加,更是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
注:图1、图2、图3 、表4数据均来自《2018年黔南州统计年鉴》
交通便利,民族地区间交流加深。经过近年来的政府及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的不断努力,建成了多条高速公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已经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的局面。这对民族地区间的各方面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更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其夯实了基础。
整体素质逐渐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2013年至2017年间,省内各民族地区人民入学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比已经达到全覆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增加了1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了6.6%,虽然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涨幅较小,但总体而言升学率已经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民族地区人民受教育人数的增多,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从而促使各地区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基础设施及民生问题进一步改善。国家对贵州民族地区不断的加大投入的力度,相继完成了一大批重大的建设项目,改善了贵州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省内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日渐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生产要素不断优化、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大数据、电子商务以及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的交往,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交流,改善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加强。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也会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民族地区过度商业化、“强买强卖”现象、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等。民族地区人民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待加强。只有解决了这些劣势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贵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靠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在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一系列要求。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确定了以大数据及大扶贫这两项重大的发展战略,且随着贵州省民族地区之间的交通日趋完善,更是使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往更加密切,加深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同时也推动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四)挑战分析(Threat)
贵州各民族地区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如民族地区过度商业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民族特色文化逐渐缺失、边远民族地区交通仍待改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不高、少数民族地区部分族民综合素質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综上,利用该分析法可以看出,贵州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体现在经济交往上。经济交往过程中增进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群众基础。不过也有一定的劣势及挑战的存在,面对挑战,政府需要对边远民族地区加大教育、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上的投入。民族地区经济得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幸福感有所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便会随之增加。
四、结语
利用SWOT模型分析法可以看出,经济交往与贵州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诸如区位优势、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优势、政策优势、交通优势等一系列便利条件,合理的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增进各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民族团结、民族繁荣。但是政府需要对边远民族地区加大教育、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上的投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等,使其能跟上其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整体素质,使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加深,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 [R].2018.
[3]黔东南州统计局.黔东南州统计年鉴 [R].2018.
[4]常文清,《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2019.11.08.
[5]孟凡东,王占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36-42.
[6]王新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6-10.
[7]冉春桃.《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