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条河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y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我们一行人去了一趟安康。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安康有汉江流过,如同人离不开水一样,安康处处有着汉江灵秀水气的浸润,汉江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安康人以汉江为骄傲。我们晚上观汉江夜景,早上凭窗看汉江晨曦,而乘车去各地景点,也是一路沿汉江而行,车窗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以汉江为主题的现代汉江版“清明上河图”。看着那些或像吊脚楼一样位于半山坡,或沿河、沿公路而建民居及满眼青山绿水,我也心存疑惑:青山绿水,外来游客可以当作美景,但会不会也像其它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一样山水虽美而人穷,这里的农民是靠什么生活呢?在饭桌上,有好客的安康作协副主席杨常军先生为我们歌一曲旬阳小调,其浓郁的地方风情与火辣情爱,让人陶醉叫绝。身边的安康作家朋友对我低语介绍了这位杨常军先生,因爱好文学而放弃大好政途之简单经历,并说他第二天去北京领某个奖项,他的中篇小说《汉江是一条河》获得了某个奖。人为万物之灵,到一地游览之余,若能再深入了解当地风土民情,并与当地作家同道磋文论艺,进而如我这样自许为专业读者的人,如果再能得其佳作欣而赏之,不谛为一快事。这一次我虽然因故无缘与杨先生深谈,但不久我就如愿读到了他的这篇获奖小说,也让我从文学深度上对汉江有了更深的认识。
  简单地说,《汉江是一条河》这篇小说写了汉江畔的一个农民的遭遇。这个农民叫李二显,家里排行为二,因出生时天刚亮,父母寄望于他将来的生活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显照人出人头地,所以起名叫二显。他“打小就在水里长大,其水上功夫不亚于《水浒传》里的人物张顺。”“李二显最得意也是他常炫耀的事情,就是他家住汉江边,又有一身好水性。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就是靠这条浩淼的江水过日子。”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葬身于汉江。这倒底是为什么,他经历了哪些遭遇呢?小说里有一句可以为之进行深入讨论的话:“改革几十年来,农村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民也学会了一切向钱看。”其实这个李二显的所有行为,也就只是想摆脱贫穷落后,想生活富裕一点而已。这个愿望能把命搭上吗?小说就是写了他如何从一点小愿望而一步步走到生命终止。
  风起于青萍之末,小说以李二显夫妻二人的一次日常矛盾,或者说怄气吵架作为开端:他要去汉江炸鱼,妻子反对他去,她的理由是:“那活儿不安全,要是被公家人知道了,你坐牢倒好,吃不要钱的饭,住不掏钱的房,我们一家老小可指望谁呀!”而他却坚持要去:“不去弄点鱼回来,你吃啥、穿啥、用啥?”从夫妻俩的矛盾冲突言语对撞中,小说从侧面写出当下农村的三种农民:第一种以二狗子为代表的传统农民,“死守地里”却日子过得最穷;第二种是以李安娃为代表,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或考上学或早早地外出打工,不管以后怎样生活,先让自己富起来;而第三种人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李二显这样,他既不愿当个二狗子那样传统老实农民忍受贫穷,也不想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他就要待在家乡,如他妻子骂他 “守着这条河当奶妈”,不时地偷偷冒着风险去汉江里炸鱼。如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生活在秦巴山涧里的人,总有少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与他们生命息息相关的河流上。他们把赚钱的营生死盯在大小河流、山涧溪水里那些自然生长的野生鱼类上。在保护与抵制保护的周旋中,他们选择了昼伏夜出的‘游击战术’,或者直接寻求保护伞,一次次侥幸躲过保护人员的视线,获取一些不薄的收入,这就自然而然滋生他们一再铤而走险的雄心。”可以说,小说就是以李二显“这一个”农民为典型,以他这第三种农民另谋生路的经历,来探讨当下汉江边农民的生活出路。
  有了那一次的违法炸鱼行为,以此才引出了以后一波三折、层层推进全部的情节。如果李二显这一次炸鱼没有被“公家人”知道,那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情节了。就因为他也“好显摆”,祸从口出,才被公安抓走。他用炸药炸鱼属于违法行为,可他碰上的这个公安局副局长,是个好以权谋私的人,他正好以对李二显的违法行为进行罚款为名,来行他的贪污以权谋私之实,他们各取所需,于是,李二显便因为一次违法行为反因祸得福,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能攀上县城公安局副局长,以其为靠山而开农家乐鱼庄,以此开始了他的发家致富打算,他“要在汉江里圆他的发财梦”。开鱼庄也并不是如外人想得那样容易,李二显他们所赚之钱除了明处的花销周转之外,还要进贡他的保护伞,要應付各个部门的检查人员。为此李二显要不顾劳累去汉江炸鱼,终于有一次受伤,也被送进他们村那个医疗室。小说在开头所写的他们汉江边上村居一些描写,看似是对地理环境生活环境民俗之类的闲笔,其实也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伏笔,比如写到村医疗室,也是为后文作伏笔:先是当他因炸鱼被公安抓走时,他妻子惊吓被人抬到医疗室,而这一次他炸鱼受伤也要被送到这个医疗室。他一只手的三根手指断了,成了个残疾人,之后鱼庄也开不成了。关于他这个伤残手,小说在这里有着很生动、诙谐幽默的描写:因剩下的两个手指正好是大拇指和小指,他一伸手就是一个“六”的手势,于是当地人给他一个外号“顺六”,“至于是祝他平安顺利,农业顺达,人生如意,还是纯属于戏言,或者是讽刺,全靠李二显自己诠释。”小说中也不乏诸如此类的幽默且有深味的细节描写,再比如此前小说写李二显要开鱼庄,“李二鲜鱼庄”五个大字招牌,是托公安局副局长请城里书法家协会主席给写的,这细节描写也颇多耐人寻味处:可以想见,李二显本来是要以自己名字作为招牌的,但到文化人书法家协主席手里时,就可以有一字之改妙味全出,有化平凡为神奇之味,如此既含李二显名字,又强调此处鱼之“鲜”。而作为一个书法家协会主席能与这样的小贪官有来往,是人品因素还是各种官场潜规则使然?这些小幽默不显得油滑且有着耐人寻味的喜剧意味,而小说的主人公李二显性格本身也多含喜剧因素,小说描写也多喜剧的幽默意味,如此使这篇小说具有了丰厚的生活感与趣味性。
  包括李二显后来因鱼庄不能开而改其他创业门路,如种黄姜与养鳖,都因有热情无技术而以失败告终,小说对此的描写也是一贯地充满了幽默与调侃。后来李二显不得已又让那个鱼庄重新开张,他自己又一次重操旧业,干起了炸鱼的非法行为。如此看来,他这非法行为,也有很大的迫不得已因素:他也想要合法地致富,可政府为什么不给他应有的帮助呢?与几年前不同的是,他由炸鱼变为用电瓶电鱼,似乎作业手法也与时俱进了。经过了许多挫折,他的欲望更高了,即使又一次受伤、被管理中心发现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等等,也不能阻挡他要去电鱼,想要发财致富的决心。“金钱的魔力太大了,这种魔力像一块厚重的石磨,此时的李二显就是这石磨中间的谷粒,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他本来不够坚毅的耐力磨得粉碎。”最终,他因在河里电鱼操作失误而把自己电死了。其实他的死亡也不是突兀而至的偶然事件,这在小说中有着许多的预示与铺垫,是许多因素积聚而成的必然。当他炸鱼第一次手指受伤时,小说中写道:“应验了老人那句话,久走夜路总会遇见鬼,二显报应了。”而他第二次受的伤更严重了,电鱼时把脚腕骨摔折了。他的朋友李安娃也劝他:“我看你没有发财的命,没这命就认命,干啥都养活人,别一条道儿走黑。”朴素的话语含着大道理,可是他仍然一意孤行,直到最后把命搭上。而他的死也有点警示效果,如同小说结尾所写的:“李二显的死如同一股旋风很快刮遍了方圆数十公里,从此,这里没有人再去汉江电鱼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说“没有人再去汉江电鱼了”这会不会只是作家本人的一种天真理想与愿望?   小说写了汉江边一个农民短暂的一生,重点写了李二显这一个农民。小说也或详或略地写到了在汉江边生活的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比如李二显的妻子王秀清,儿子李林他的同学羌西,李安娃王大花夫妇,二狗子夫妇,以权谋私的公安局副局长羌银东,还有那个养鳖场对养鳖很内行的老板,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其生活都有着浓郁的汉江边上地域色彩。作者不只是要塑造李二显这一个人物,他也要写出李二显生活的环境和他脚下的土地。小说描写李安娃这个人物就很出色,写到了他的经历、他的爱情婚姻,他是农村少有的相对成功者,他比李二显年轻,却因上过学见过外面的大世面,因此他比李二显精明。小说写到李二显开鱼庄时邀请李安娃合伙干,李安娃以那活太累人拒绝了,合伙做生意难做可能是其一个不明说的理由,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比李二显更了解社会:像他们这样没有硬的靠山的人也想挣钱是很难的,像羌银东那样的小贪官,官小肚子大,再说他也有倒台的时候。李二显正是缺乏他身上那份精明。而王二狗夫妇,贫穷善良卑微,他们的儿子上学靠救助,交不起学费,到夏天了还穿着冬天的破棉袄,他们本份地当农民,能在鱼庄里干活挣点钱就很高兴了,他们的贫穷而又能知足,是很让人心痛的,他们的贫穷其实是农村的真实面貌呈现。
  这篇小说的立意也是丰富而全息的,其中有着生态环保意识,比如小说中李林和李安娃拿钱去县城公安局去赎李二显,在回来的公路上所见到乱开采致使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一幕,“政府咋不管”促使李林这样一个中学生也能思考一些深层问题:“这满山都被挖成这样子,导致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河水和浆糊一样,为啥没人管,这事情比他父亲炸鱼严重十倍吧!”自然环境被破坏当然是很值得为之担忧的,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制度法制被破壞,人的一己私欲无限膨胀。正如李林为他父亲喊不平,李二显违法炸鱼对汉江的破坏,比起那些为官者因私欲而对汉江的破坏来,显得微不足道了。而生态环保意识其本质还是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是为了能让人长久可持续地享受环境之利。此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包括人文环境。这篇小说中,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本来是千年来传统,现在政府不让他们如此,那政府就有责任为他们指出一条可操作的谋生之道来,否则就会出现李二显这样的农民为致富而多次进行的“铤而走险”行为而最终丧命。
  说李二显的炸鱼电鱼是破坏环境,其实他更是受害者。他去炸鱼电鱼,而他何尝又不是汉江里的一条鱼呢?他又是被什么“炸死电死”的呢?作者对他为满足一己私欲而指责,但更是对他充满同情。作者着意于民生的这个环保理念,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作家文人们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穷年忧黎元”,他们强烈的“悯农”思想在中国当代的延续。作者杨常军先生,生长在汉江边,他对汉江流域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汉江水浇灌滋润着他的文学世界。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文学血液里有着屈原杜甫他们DNA的当代作家深沉的乡土情怀和浓浓的文化乡愁。作家孙犁曾有断言:“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其实这也是文学常识,好的作家文人,就是要有一颗同情弱者之心,关心人的基本生存。李二显的死亡,可以被我们忽略成媒体上简短的一句话新闻,比如:汉江边某村民违法电鱼,不慎死亡。可是,作家就要从人道主义视角,更深地关注那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考问他是如何又为什么而失去生命的。汉江是这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的青山绿水需要保护,而这里的人们也要有更为幸福更为人道的生活,他们更是“环境”。而相比汉江而言,中国这片国土和在这片国土上生存的人们,是更大的“环境”。中国是个农业国,有着太多的农民,有着太多的“李二显”们,可是为了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却屡屡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这算不算也是一种的“破坏环境”?
  从这个以小见大的思路上说,可以说这篇很现实很生活化的小说,也有着寓言的文学意义和深度。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充分尊重,李二显这样的一个农民的死亡事件,是否能警示我们,人类如果对其生存环境肆意掠夺,也无异于自掘坟墓。汉江是一条河,河流是我们的生命环境的象征与宿命,其实,我们人类也都是环境这条河里的鱼。
其他文献
这个故事是我的朋友徐小星告诉我的。徐小星和我之间只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孔雪笠。他和孔雪笠是小学和初中同学,而我和孔雪笠是高中同学。自然,这个故事是关于孔雪笠的。徐小星说整件事情是他听马杰说的,孔雪笠终于找到了父亲。  我和徐小星因为孔雪笠而结识,上了大学之后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但我和孔雪笠的交情并不算深。不过高中时两家住得不远,上学放学,常常同去同归。后来因他高考后去了外地,又搬了家,便没了联系。
期刊
我是农民的儿子,李俊辉也是。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对故乡的认同是一致的。当我读到他的散文集《农城四月天》时,这种情感更是越加浓烈。他笔下的文字,是对地理故乡的守望和回忆,也是对旧时光一次完整地梳理,更是他对生命旅程中乡村记忆的心灵释放。因此,《农城四月天》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接地气的,令人难以忘怀的。  《农城四月天》全书共五部分,共70多篇,20余万字,是李俊辉这些年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笔下积累的文字
期刊
二狗上午啥都没弄,专门在家里等候扶贫办的人来慰问他。  其实,平日里二狗基本啥都不弄。别人栽苹果树,二狗说,栽树还要修剪、疏花、套袋,我嫌泼烦;别人种辣椒,二狗说,种辣子还要施肥、打药、烘烤,我嫌木乱;别人贷款买农机跑经营,二狗说,我要是有那么多钱,还用得着出去给人下苦?反正,二狗总能给自己找到他认为合理的借口。  当然,二狗也有喜欢干的事,那就是和人抬杠。曾经有人说他:“二狗,快四十的人了,赶紧
期刊
这世上,总有一处你独爱的景致,或寂静,或喧闹,景与人都有着“心悦君兮君已知”的默契;于我,除了大山致命的吸引,书房大约是最让我贪恋的红尘之地了,“躲进小楼成一统”,这斗室里,心心念念都是自己的喜好流散,想必再也没有一处烟火地能让人满心欢喜又了无遗憾。最相宜的书房里,一定有着最喜爱的普洱,且必是熟普才好:浓烈而惊艳的顺滑里,一次次重逢又离散,却依然满心期待。想必人生不过如此:一杯好茶,不必左手知己,
期刊
体验本身将我撕成碎片,而这些碎片,又被我在回答上的无能再次撕开。  ——乔治·巴塔耶  如果将此篇小说的肉身分为拥有独立头脑的前后两部分,那是对文本的庸俗解剖。那么更精明的艺术视网膜呢?它可以教导我们,巧妙分辨出日常生存围城和内心逃逸基地的界限?  沒有一个人不期待在小说里的城市与城市线中获得救赎,但来自生活联盟本身的线性瀑布,使他们无法与实体的对手撕裂,更无法与暗处的对手周旋——它是何其强悍的一
期刊
我常常臆想,在当今文坛上,禅香雪的出现是不是有种神意;她是不是被赋予了某种使命,抑或特异潜质。要不,在她的文字里,为什么会有道的身影,佛的圣光,儒的温婉和神的天音呢?说心里话,从事文学写作多年,我对文字的运用有种近于苦役般的苛求。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文学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文字本身,就像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在于活着本身一样。在这样的认知下,我对古往今来文学家的文字常常有着半信半疑的猜度。我喜欢
期刊
交谈  我们坐在台阶上  星光一点点嚼碎言语里的种子  我们的手各自按着生活的喉头  我们渐渐谈起遥远的悲伤  那些青山和濁酒  就算此刻你爱上我  愿意做我身体里的冤魂……  蛙鸣突然攥紧了周遭的事物  一些话弯曲成疏影  在夜的身旁泼泼洒洒  此刻 如果你成为我的男人  在我捣碎的情爱里奔跑  放风筝的人  飞上天的不止它们  手中细细的线正好拴住蓝天  他们和它们的距离  已深藏数不清的寂寥
期刊
你可以沏杯茶,尽可能放松地来读这篇小说。置身于线性流动的场景中,靠近并观察这个无所谓起点和终结的生活片段,并且不抱有期望,不期待事件高潮的来临。我撷取的生活切片,并不是某个关乎人物命运的紧要时刻,而是按照生活内部逻辑运行的普遍时刻。  这是一场关于氛围而不关乎事件的试验,而任何氛围都最终指向人的精神状态。笼罩在主人公周围的纷扰,在高温中,在赶火车的途中,匆匆,逼仄,窘迫,全然发酵。她要在渴望和失去
期刊
范墩子,原名范增利,1992年生,陕西永寿人。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西北大学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在《作品》《西部》《小说林》《朔方》《青年作家》《山东文学》等刊发表小说近30万字。现居杨凌。  一声闷雷从天边落下来后,树上的鸟群便炸了锅,哗哗啦啦,飞向了四处。在这之前,鸟儿绣成一团,在树上欢快地鸣叫,包括不远处的电线杆,爬在粪堆上的屎壳郎,麦草垛,一切都井然有序。爷爷坐在那棵桐树下面,嘴里噙着一
期刊
自我简介  这半生,  我用黄藤搭了根独木桥。  二十几年,  已有几十万人走过。  彼岸,和阳关道是同一个。  没有抱怨,也不嫌它窄小。  揪心的是,  那么多人,竟挤不上这草藤桥!  现在,藤更黄了,就要枯了。  还有几片青叶  就用它的青色画吧。  画一座脚不能踏,  心却能过的桥。  再也不用攀爬,拥挤,  所有的灵魂都能过去向往的美好。  笔在手上时才感到如此沉重,  一点儿也不比搭桥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