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手书三十二字“家训”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e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黄炎培先生在四川灌县创办了“都江实用职业学校”,他亲自担任都江实用职业学校的董事长。地点在今都江堰市丰都庙。这是一所面向农村的职业学校。后来在灌县,黄炎培“不送儿子读名校”而读职校的故事名噪一时,灌县都江实用职业学校的招生局面终于打开,招收的学生一期比一期多,为四川培养了许多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1947 年,黄炎培在延安和毛泽东主席在一起

学校第一期生源稀少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发展职业教育,宣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
  黄炎培还身体力行,经常给孩子们讲爱国、诚信、勤学、苦练,要做一个有劳动技能,能自食其力的人。他将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坚守的原则和信条总结成三十二字的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初时也有人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家训持怀疑态度,认为他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将书本知识和劳动技能严重分离的旧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黄炎培在四川灌县创办“灌县都江实用职业学校”时就遇到这种旧思想的重重阻力。
  1941年,黄炎培到四川灌县创办“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地点在今都江堰市丰都庙。这是一所面向农村的职业学校,也是黄炎培创办的众多职业学校中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所。
  丰都庙房舍破旧,设施简陋,虽然黄炎培先生通过各种关系请来了许多优秀老师任课,又得到当地政府支持,购得实践用的数十亩试验田,但家长们一看到这个在破庙子中办的学校,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所以第一期只招收了十来个学生。

将四儿子转到贫民区就读


  由于生源稀少,黄炎培和时任灌县都江实用职业学校的校长沈肃文,就亲自到学生和家长中去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他说,校舍的好坏并不是培养人才的决定因素,当年黄埔军校校舍在国内众多学校中并不是最好的,可在当时校却培养了中国最多最好的人才。
  接着,沈校长就给大家讲起了黄炎培先生的家训故事。
  黄炎培的四儿子黄大能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上初中时读的是沪江大学附属中学。沪江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名牌学校,就读学生多为富家子弟,多有攀比风气。与此同时黄炎培先生正好在提倡和力促发展职业教育,于是就决定将黄大能转到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就读。
  黄炎培的决定不仅让四儿黄大能不高兴,连一贯支持他的家人也想不通。以黄炎培先生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子女读什么学校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黄炎培先生说:“我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给黄家培养一个贵族子弟。”最后他还是说服家人和四儿黄大能就读职业学校。
  十多年后,黄大能以优异成績到英国留学,黄炎培仍不放心,亲自手书三十二字的“黄氏家训”赠予黄大能,谆谆教诲,并要求将这三十二字——“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传给后人。
  黄大能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混凝土技术专家。
黄炎培全家福

家长踊跃送孩子读职业学校


  黄炎培不送儿子读名校而读职校的故事在灌县传开,灌县都江实用职业学校的招生局面终于打开,家长踊跃送孩子来读职校,招收的学生一期比一期多,为四川培养了许多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黄炎培以严格的家训教育培养子女,使子女们个个成才,除了老四黄大能,其他孩子也都是行业精英:老大黄方刚,美国卡尔登文学硕士,哲学家;老二黄竟武,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老三黄万里,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水利专家;老五黄必信,大连工学院老师;老六黄万毅,著名教授,经济学家。
  黄炎培的子女不仅遵循父亲家训,还向下一代传承。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一份1947年6月黄炎培三子黄万里的家书中提到黄万里的儿子黄观鸿的一件小事,信中这么写道:“观鸿决不肯坐黄包车到学校去,问其何故,答谓:‘看见车夫满头汗珠滴下来,我就不想坐了。’此语出诸天真无伪之孩童,使男闻之十分感动。”黄万里认为,儿子仁慈的秉性,就是受父亲黄炎培三十二字家训的影响。
  尽管灌县都江实用职业学校解放后就改为农场,现已是城区的一部分,但至今在都江堰,“黄氏家训”和“不送儿子读名校”的理念都深为当地人接受,成为许多课堂里的“必修课”。
  (摘自《华西都市报》2016年3月26日)
其他文献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以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以节奏和旋律展示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以此传递情感的教育。现代教育中,音乐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坚强意志,养成良好的性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与音乐的交互作用认知、了解并体验音乐,从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生经验,促进自身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
在你向往的那些线路和目的地中,在你和孩子匆忙的行程中,没准就会路过这样一些站台,美好得值得你带娃放下行囊,把它们当做一个目的地而不是中转站,好好欣赏一番。  这些世界上最美的火车站,其中一些看起来像博物馆,有的像热带植物园,有的则充满现代艺术气息……每一座火车站都承载了所在城市满满的历史。不问将来与过往的空站台  最近,日本新建了一个“奇怪”的火车站,它是位于Nishikigawa Seiryu线
德裔美籍犹太汉学家傅汉思(Hans H·Frankel)著有一本讲述中国古诗的著作叫《梅花与宫闱佳丽》,这书名于他非常合适,因为他是张充和的丈夫。  傅汉思翻译的《木兰辞》流传甚广。我们读大三时上翻译课,边笑边读他译的“磨刀霍霍向猪羊”:  He whets the knife,quick quick for pig and sheep。  “霍霍”被译成了“快快”,想想也是这么回事,霍霍长刀,明
男人如果不在早晚高峰期穿正装挤地铁,就会被视为异类  确诊患有肉状瘤病那年,守一刚满30岁。这种病会令全身产生炎症细胞,肉芽会在各个器官之间游走、生长。守一在东京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每个月光加班时间就长达120个小时,生病后,他再也无法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结婚刚一年的他还没有孩子,为了不连累妻子喜代子,他提出了离婚。  但喜代子把他骂了一顿。“我出去工作挣钱,你好好待在家里养病。”她斩钉截铁地对丈
一  第一次见到那位老人时,我与她并排坐在一辆开往医院的公交车上。那时母亲手术后出现并发症,吉凶未卜,我心情糟糕透顶,一言不发。  车行至终点,老人忽然惊喜地叫我看:路边高树上花开得挤挤挨挨,风一吹,纷纷扬扬洒了半窗花瓣,她拈起一朵嫣红,笑逐颜开。在她的感染下,我的心也不禁松了下来。  第二次相见,还是在这趟车上,赶着去给住院的母亲送饭。车内拥挤不堪,心力交瘁的我腿软头晕,摇摇晃晃。忽然有人让座,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听不到大自然的交响,感受不到声波承载的丰富情感,只有一片沉寂,无法打破的沉寂……  许智宏、周喜花夫妇,是新疆霍城县一对双胞胎聋童的父母。20多年来,他们致力于聋童特教,依靠自己摸索出来的语训方法成功教会了200多名各族聋童开口说话,使他们得以融入社会。  他们用爱唤醒沉默,让一个个孩子寂静的童年有了声响,让无言的花儿也能唱出欢乐的旋律。为了爱子发出的“第一声”  199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儿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此,笔者将基于多年幼儿阅读指导经验,重点谈谈如何科学指导幼儿的阅读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有利于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大部分家庭都有书,可是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却很少。要让幼儿阅读,首先得买书。家长在买书时不能看见什么买什么,而是要参考教师的要求和孩子
算算,自從来到这个偏远的乡镇工作,已经有快3年没有回过老家了。尽管每年都还是有一两次回到老家所在的县城家里,但都因假期太短,加上总有各种应酬,故而一直没有机会回一趟老家。春节回家时,接到外婆的好几个电话,皆是让去老家玩之类,但也都简单搪塞过去了。再过了些时日,听母亲说起外婆不小心扭伤了大腿的事后,这才决定一定抽空去看看。  清明前夕,天气还算较好。我随手拿了点礼品,便和母亲一道搭车朝老家去了。一小
冯景兰冯友兰冯沅君  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更是一个人的情感所在和精神牵挂。家风,是由家庭或家族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所构建的氛围,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中国学术界著名的“冯氏三兄妹”指的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著名文史专家冯沅君,他们是亲兄妹,三人都是一级教授,在中国教育界极其罕见,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更是令人称道。兄妹三人同入
母亲去世一年多了。  在这之前我不论多忙,每月都必从香港返广州一两回,看望在那儿的老母亲。一个高龄老人,全身上下都有伤病,怕是时日无多了。我能多陪她一会儿是一会儿,哪怕只是坐在她身边沉默。  母亲去世时98岁,双目失明多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已不爱说话,听人说话也表情冷漠,常常就只是默坐,用十指去感触身边的事物,那事物通常是几张纸巾或一根牙签。她也只能凭着气息感觉其他人。我就一遍遍地揉摸她青筋纵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