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改确已取得些许成效,但是对学生束缚过紧的状况依然存在,教学仍然没有冲破制造“标准件”的桎梏,学生依然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不是真正的“人”,而这种状况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即解放学生的头脑,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和自由活动的空间。
首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是为了激活学生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发展中的儿童拥有绝对主体性,而活动与自由是绝对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自由”,从本源意义上讲,有两个意思,一是“自根性”,即自己以自己为“根由”。人首先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其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表现自己。二是全面性,人能够在活动建造中与世界建立一种普遍联系,不仅按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真的、合规律的尺度)来建造,而且能处处把自身内在的尺度(善的、合目的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而,人最终还能按规律来进行活动建造。故人的活动是全面的,且也是自由的。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目的就在于激活儿童自我发展的内源因素,即天赋主体性,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儿童自我创造、自我确证与自我实现之“活动”。
其次,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更有利于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个性教育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为此就要为学生提供一种特殊的环境,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由活动可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统一体,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学生可以在自由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何为学生的“自由”努力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营造学生心灵自由的氛围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视为求知道路的朋友和同志,用博大的民主胸襟与学生交流感情,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把成功与欢乐给予每个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除一切束缚头脑的清规戒律和条条框框,要尊重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想的独特性。像北京的宁鸿彬老师那样,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对学生三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三允许(允许学生说错、允许改正观点、允许保留意见)。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意会意义,品味语言,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得出正确而又新颖的见解,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抒写心灵,采用独创性的形式,发表独创性的思想,去矫饰,说真话,写真情。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
改革以统一规格制造标准件的教育模式,从大的方面说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发展的方向、速率和程度。从研究学生差异入手,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选择,在层次上允许上下滚动,同时“鼓励超前”和“允许落后”。从小的方面说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例如,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作业,但是不规定具体内容,作文不要求写统一的题目,不规定具体的形式;每周留出一至二节语文课,让学生到图书馆挑选自己喜爱的报纸杂志去读,并写读书笔记或做知识卡片;课外活动更应给学生自由,如开展影评、诗赛、朗诵、演讲等活动。没有哪一项活动限定哪一个学生可以参加,也不规定每一个学生非参加不可。
3.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空
切实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把学生从“灌、抱、喂”中解放出来,多启发,重引导,授方法,让学生动脑思,动眼看,动口说,动耳听,动手练,尽可能为学生的自由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少布置或不布置课外作业,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像爱惜金子一样爱惜学生的自由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让学生到绚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实践和创造。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对学生加强宏观指导,既让学生享受充分自由,又不违背语文教育的宗旨。努力把语文教育变为肯定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生活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投身于自由创造时感受自身能力和创造结果的双重激励的经验,获得高于生存目的的价值取向,成为自由全面发展而又有个性特长的新人。
(责任编辑 袁 妮)
首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是为了激活学生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发展中的儿童拥有绝对主体性,而活动与自由是绝对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自由”,从本源意义上讲,有两个意思,一是“自根性”,即自己以自己为“根由”。人首先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其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表现自己。二是全面性,人能够在活动建造中与世界建立一种普遍联系,不仅按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真的、合规律的尺度)来建造,而且能处处把自身内在的尺度(善的、合目的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而,人最终还能按规律来进行活动建造。故人的活动是全面的,且也是自由的。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目的就在于激活儿童自我发展的内源因素,即天赋主体性,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儿童自我创造、自我确证与自我实现之“活动”。
其次,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更有利于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个性教育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为此就要为学生提供一种特殊的环境,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由活动可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统一体,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学生可以在自由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何为学生的“自由”努力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营造学生心灵自由的氛围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视为求知道路的朋友和同志,用博大的民主胸襟与学生交流感情,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把成功与欢乐给予每个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除一切束缚头脑的清规戒律和条条框框,要尊重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想的独特性。像北京的宁鸿彬老师那样,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对学生三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三允许(允许学生说错、允许改正观点、允许保留意见)。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意会意义,品味语言,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得出正确而又新颖的见解,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抒写心灵,采用独创性的形式,发表独创性的思想,去矫饰,说真话,写真情。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
改革以统一规格制造标准件的教育模式,从大的方面说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发展的方向、速率和程度。从研究学生差异入手,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选择,在层次上允许上下滚动,同时“鼓励超前”和“允许落后”。从小的方面说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例如,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作业,但是不规定具体内容,作文不要求写统一的题目,不规定具体的形式;每周留出一至二节语文课,让学生到图书馆挑选自己喜爱的报纸杂志去读,并写读书笔记或做知识卡片;课外活动更应给学生自由,如开展影评、诗赛、朗诵、演讲等活动。没有哪一项活动限定哪一个学生可以参加,也不规定每一个学生非参加不可。
3.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空
切实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把学生从“灌、抱、喂”中解放出来,多启发,重引导,授方法,让学生动脑思,动眼看,动口说,动耳听,动手练,尽可能为学生的自由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少布置或不布置课外作业,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像爱惜金子一样爱惜学生的自由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让学生到绚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实践和创造。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对学生加强宏观指导,既让学生享受充分自由,又不违背语文教育的宗旨。努力把语文教育变为肯定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生活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投身于自由创造时感受自身能力和创造结果的双重激励的经验,获得高于生存目的的价值取向,成为自由全面发展而又有个性特长的新人。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