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样是“H2O”,如果是一阵劈头盖脸的冰雹,就会摧残生灵;而如果春风化雨,则滋润万物,带来春光无限。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于它的晦涩难懂。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就有一个究竟是给学生“冰雹”还是“春雨”的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一些“春风化雨”,“激活”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我们应怎样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呢?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课理论抽象、枯燥,如果教师只是单调呆板地讲解,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来完成一节课,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容易抑制学生思维,使其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以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课堂效果也就不理想。而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组合视频、图片、声音,创设各种教学材料,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把思想品德课中最难剖析和破解的教学重难点中的各种现象、人物、事实、趣闻和例证等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哭泣的自然》时,我先在屏幕上播放几组图片:《正在消失的物种》、《干枯的土地》、《荒漠化的土地》、《城市堆积如山的垃圾》等,然后又播放中央电视台的一段视频:北京等北方城市遭到沙尘暴的袭击。看了图片和视频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掌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思想品德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做大自然的朋友》一课时,讲到一次性饭盒的生产和回收问题,我让学生分别扮演饭盒生产厂的厂长、饭店的老板、顾客、垃圾回收站的工人、环保专业人士、普通公民等,模拟一次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各个角色从自己的立场阐述对一次性饭盒的想法。参加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和旁观的学生,从这一活动中都了解到环境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关系,进而也知道,如果要彻底解决一次性饭盒的污染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通过这个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因而这节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把时事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际、国内大事非常关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时事焦点、社会热点来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国两制》这个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以及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实现的直接“三通”等两岸交往的改善。接着我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为“改善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提一些好建议。这样,在课堂上,师生紧扣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纵论国际国内风云,评点天下是非,师生的思维在无限的国际国内时空中尽情遨游。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是一种享受,是自己真实情感的释放,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四、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一切认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就必须恰当地联系实际,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机会来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具体做法如下:1.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习得课。如讨论课、辩论课、调研课、竞赛课等,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2.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农村等进行专题调查、参观访问,让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材料的特点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能“激活”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课理论抽象、枯燥,如果教师只是单调呆板地讲解,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来完成一节课,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容易抑制学生思维,使其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以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课堂效果也就不理想。而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组合视频、图片、声音,创设各种教学材料,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把思想品德课中最难剖析和破解的教学重难点中的各种现象、人物、事实、趣闻和例证等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哭泣的自然》时,我先在屏幕上播放几组图片:《正在消失的物种》、《干枯的土地》、《荒漠化的土地》、《城市堆积如山的垃圾》等,然后又播放中央电视台的一段视频:北京等北方城市遭到沙尘暴的袭击。看了图片和视频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掌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思想品德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做大自然的朋友》一课时,讲到一次性饭盒的生产和回收问题,我让学生分别扮演饭盒生产厂的厂长、饭店的老板、顾客、垃圾回收站的工人、环保专业人士、普通公民等,模拟一次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各个角色从自己的立场阐述对一次性饭盒的想法。参加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和旁观的学生,从这一活动中都了解到环境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关系,进而也知道,如果要彻底解决一次性饭盒的污染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通过这个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因而这节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把时事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际、国内大事非常关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时事焦点、社会热点来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国两制》这个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以及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实现的直接“三通”等两岸交往的改善。接着我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为“改善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提一些好建议。这样,在课堂上,师生紧扣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纵论国际国内风云,评点天下是非,师生的思维在无限的国际国内时空中尽情遨游。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是一种享受,是自己真实情感的释放,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四、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一切认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就必须恰当地联系实际,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机会来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具体做法如下:1.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习得课。如讨论课、辩论课、调研课、竞赛课等,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2.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农村等进行专题调查、参观访问,让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材料的特点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能“激活”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袁 妮)